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11周年專訪|統籌教育、科技及人才 精準配合「八大中心」定位 陳國基: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HotTV

HotTV

HotTV

11周年專訪|統籌教育、科技及人才 精準配合「八大中心」定位 陳國基: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024年12月03日 06:00 最後更新:12月04日 07:38

本屆政府推出全力推動各項人才輸入及培育計劃,引進內地和國際高端人才,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設立「教育、科技及人才委員會」,進一步統籌推這三大範疇發展相互配合。擔任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委員會的設立是為更精準配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副社長黎廷瑤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專時表示,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很清晰,除傳統的金融、航運、貿易外,亦都有一些新的中心,包括科技創新、文化藝術、知識產權、法律仲裁等,「還有『新質生產力』,簡單來說就是科技。香港科研成就不錯,8間資助大學中,有5間是世界百強,科研成果都很好,香港地少人多,沒甚麼天然資源,靠的就是人才,未來朝著高科技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從中央來說,希望香港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他說,現時教育、科技及人才都有不同的局長去管轄,「舉例說,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知道哪些科技人才是需要,但沒有一個引入人才的機制;勞工及福利局有引入人才機制,但引入哪些人才呢?他們可能各有各做,欠缺一個統籌的角色。」因此特首決定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由他擔當這角色,希望3個政策局更能配合,朝著「八大中心」、「新質生產力」及國際人才匯聚中心的方向前行,聚焦於國家大策略。

至於委員會會否引入商界代表,他說現階段未有計劃,但不等於不去諮詢業界意見,「我們很快召開會議,現已開展一些準備工作,將來一定會向一些業內人士作諮詢,才能令政府的想法更貼近市場及社會需要。」

陳國基說,希望擔當統籌角色,讓3個政策局更能配合,朝著「八大中心」、「新質生產力」及國際人才匯聚中心的方向前行,聚焦於國家大策略。(巴士的報記者攝)

陳國基說,希望擔當統籌角色,讓3個政策局更能配合,朝著「八大中心」、「新質生產力」及國際人才匯聚中心的方向前行,聚焦於國家大策略。(巴士的報記者攝)

優化出入境政策吸引人才

他認為,要打造國際人才的聚集高地,首先是改變出入境政策,「要知道需要甚麼人才後,才能因應需要去優化出入境政策,去吸引這些人才來港」;第二,教育方面,要促進高科技發展,須研究是否在中小學開始,多一點課程培養年青人;第三,要同業界緊密合作,因業界才知需要甚麼人才,令他們的生意做得更好,才能銜接,令整個香港的方向更準確。

最近發表的「2023年人力推算」報告,預計到2028年的人力需求將增至375萬,屆時人力缺口將從去年的5萬大幅擴至18萬,其中以「熟練技術人員」最缺人,佔3分之1。新成立的委員會如何應對?陳國基說:「不等委員會了,現在就要去做嘢。」

引入技術人員才港 試行計劃1萬配額

他指,當局將試行引進內地或外國技術人員來港,惟相關技術需符合本港發牌要求;此外,來港後一定要從事指定工種,如汽車維修員不足夠,希望這些技術人員來港就做回本行,當局才會批准;第三,計算過這類技工欠6萬人,但試行計劃擬於3年內引入1萬配額,因要保留空缺予本地技工,「若不填補人才空缺, 會影響將來經濟發展,必須『做大個餅』,令這些行業蓬勃起來,才能請更多人手。」

至於國際高端人才,他說,政府已「扭鬆」了不同出入境關卡,其中「高才通計劃」現已有超過40萬申請,已因應市場需要,並沒規定他們做哪些行業,根據他們的經驗、學歷,給予最大的彈性,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

「40萬的申請代表甚麼?這些人才都很厲害,他們用腳投票來香港定居、工作,表示他們對香港有信心,認為香港對他們的工作也好、前途也好,都有幫助。」他說,當局曾進行調查,發現這批人才平均月薪5萬元,超過本港中位數;另有20%的月薪高達10萬元,10%則超過20萬元。

陳國基表示,40萬人申請「高才通」來港,代表人才用腳投票來香港定居及工作,對香港有信心。

陳國基表示,40萬人申請「高才通」來港,代表人才用腳投票來香港定居及工作,對香港有信心。

「還有一類申請人年薪超過250萬元,他們很多並非來港打工,他們在香港開設公司營運,或將其原居地的公司擴展到港開分公司,即以創業為主,增加了香港的就業機會。為滿足他們的需求,原本給他們2年逗留期限,現改為3年,因為他們要找地方、請員工,籌組公司等需要時間,從而鼓勵他們開公司。」他說,反映當局政策不斷因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陳國基又補充,本港在國際上因應地緣政治,加上美西方的經濟不太好,將來經濟重點都在東方,「東升西降」是未來格局,香港如何因應這情況發展是關鍵,「國家有14億人口,人口總量比歐洲國家加起來,再加上北美,即美加等人口的總和還多,即將來國家中產人口將不斷上升,他們是高消費群,國家要香港盡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方向絕對正確。」

他說,要配合國家重要策略,包括「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十四五」規劃等,其中最密切的就是大灣區發展,「就是要與內地省市多一點合作,有八個字『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就是合作基礎,香港好有條件,如實行普通法,外國比較熟悉,還有低稅率、廉潔政府、專業服務包括法律、金融等;至於內地,有龐大製造業基礎,地方多,工人多,可以互相合作,譬如香港研發出科研成果,內地可幫助商品化、貿易化。」

他說,最近特首李家超率領工商界代表到內地三日,訪問5個大灣區城市,目的是讓他們了解多一點內地產業情況,亦讓內地企業了解香港情況,促成合作機會,對整個大灣區或香港未來發展都有好處。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接受《巴士的報》11周年專訪。(巴士的報記者攝)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74

人工智能近年發展速度超乎想像,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接受《巴士的報》訪問時表示,特區政府從六方面促進本港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份,特區政府將配合國家,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右)與《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右)與《巴士的報》總編輯李彤對談。(巴士的報記者攝)

首先是基礎建設方面,他表示,特區政府已建立了人工智能算力基礎,明年可以為全港提供約5000多匹的算力,數碼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今年開始分期投入營運。此外北部都會區的沙嶺將發展為「國際數據園」,有助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相關用地已擴大至10公頃。

第二方面是創新研發,孫東說,科學園和數碼港共超過600家人工智能的公司,去年因應國際發展的變化,緊急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專注本地大模型的開發和使用,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基本上已經研究出大模型,現正於政府多個部門投入使用。在此之前,InnoHK(特區政府2018年撥款100億元,在香港科學園設立的創新科研平台)其中的發展方向,就是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已有15家研發中心。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巴士的報記者攝)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巴士的報記者攝)

與大灣區商討數據互聯互通 訂定框架規範AI應用

第三方面是治理,孫東表示,政府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推出了不少舉措,如數字辦推出了《人工智能道德框架》,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發布《人工智能:個人資料保障模範框架》,數字辦亦已委託HKGAI探索人工智能的規則和指引,平衡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與風險。

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元素,發展人工智能之前,需要有完善法規,保障數據安全,孫東表示,當局已開始了數據法的前期準備工作。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亦與內地大灣區商討數據的互聯互通,本月(11月)已全面將大灣區個人數據流動標準合同的使用擴展到各行各業。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元素。(設計圖片)

數據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元素。(設計圖片)

第四是強化應用、惠及民生。孫東解釋,在強化應用方面,特區政府的數字政策辦公室,推動各局和部門應用人工智能,革新公共服務和提升效能,「例如1823服務,已經全面採用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他又透露,今明兩年推出百項智慧城市方案,其中一半與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息息相關。

人工智能結合生命科技 河套區建頂尖實驗室

第五是人才培訓,他說,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局推出兩套創新科技教育課程單元,強化包括人工智能方面的技能培訓和教育 ; 大學方面,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去年撥款1億元設立科教創新基金,資助範圍包括人工智能的技術。

第六是立足河套,放眼大灣區,特區政府剛發布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規劃,除了數據共享共通外,也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據機器人等產業。孫東說,要強化人工智能與生命健康科技的結合,建立國際頂尖的實驗室。

AI為新質生產力重要環節 河套園區成重要策源地 

河套區是國家聯繫世界的科技窗口,孫東表示,希望把這地方建立成未來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說代表未來新質生產力最最重要的技術環節之一,通過創新安排,橫跨兩種制度,令數據流通有所突破,讓園區科研或企業,在裡面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能應用廣泛的數據資源。產品、技術經過河套走向世界。「香港未來在國家人工智能高地建設方面作用,就突顯出來了。」他說。

河套區是新質生產力策源地

河套區是新質生產力策源地

創科局今年9月與內地工信部簽署《關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合作協議》,孫東表示,協議將加強內地與香港在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綠色低碳、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合作,引導社會資本,強化「政產學研投」協同,有助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

60小時網絡攻防演練 成功攻擊VS有效防守25:26

創新科技帶來挑戰,網絡安全就是其中之一,特區政府11月15日主辦為期三日兩夜共60小時的「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為特區政府首次。

據孫東介紹,演練由網絡安全業界專家和學界組成5隊,飾演攻擊者的「紅隊」,對參與機構發動模擬真實的網絡攻擊,識別潛在網安風險和漏洞 ; 而包括9個政府部門和3間公共機構共12隊防守方「藍隊」,則在日常系統運作的場景防禦紅隊攻擊。數字辦亦邀請了未有參與是次演練的其他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作為觀察員,來自超過50個政府部門和公共機構,超過400名代表參與由數字辦安排的場地導賞。

「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11月15日展開。圖示於網絡攻防演練中飾演攻擊者(亦稱紅隊)的相關專業人員。(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香港網絡安全攻防演練—以攻築防2024」11月15日展開。圖示於網絡攻防演練中飾演攻擊者(亦稱紅隊)的相關專業人員。(圖片來源:政府新聞處)

最後發現25份成功攻擊的報告,涉及保安漏洞包括弱口令(weak password)、配置不當漏洞、以及繞過登錄驗證碼。而防守隊(藍隊)亦提交26份裁定有效防守成果,所有結果交相關部門或機構跟進。

足本11周年系列專訪,可瀏覽石榴台:https://www.bp-links.com/p/7566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