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陳茂波稱政府推動創科生態圈發展 加強與大灣區協作及國際交流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香港電台

陳茂波稱政府推動創科生態圈發展 加強與大灣區協作及國際交流

2024年12月13日 11:33 最後更新:16:30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非常積極推動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過去兩年多推出多項政策措施,包括「產學研1+」計劃,推動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及商品化,又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等,吸引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健康科技等範疇的企業落戶香港。

陳茂波出席一間本地科技初創公司與中大醫學院合辦的研討會致辭表示,為推動創科生態圈更蓬勃發展,政府非常重視加強與大灣區協作,同時重視與國際社會的聯繫和交流,今年以來特區政府官員多次外訪,外國投資者、金融機構等對於新科技和新產品非常感興趣,是特區政府招商引資其中一個部分,未來當局會率領更多商務團到海外訪問,促進更多合作,開拓新市場。

陳茂波又表示,特區政府大力吸引人才,重視培育本地人才,並支持中小學推動STEM教育,由求學階段有更多機會接觸及了解創新科技。近年大學收生方面,報讀STEM課程的學生,3年來上升10%,形容是可喜趨勢。

陳茂波提到,中大醫學院與本地科技初創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加強科研合作和人才培訓,會讓香港及大灣區的手術機器人領域提速發展,相信未來該領域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而投、產、學、研的緊密互動協作是關鍵所在,期待業界抓緊人工智能時代帶來的新契機,研發更多新產品新服務,為經濟賦能,為發展添動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霓虹技藝被列非遺 民間自發保育冀政府資助令合法招牌再亮

2024年12月26日 09:17 最後更新:09:30

政府本月初將霓虹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近年街上的霓虹招牌減少,坊間有人自發記錄及保育招牌,並舉辦展覽令招牌重見天日。有保育團體建議,政府資助商戶重新安裝合法安全的霓虹招牌,重現香港特色。

霓虹夜景吸引遊客打卡 有市民自製網上地圖

霓虹招牌襯托下的璀璨夜景,是不少人眼中的經典香港畫面。内地攝影愛好者方先生自十年前開始,每月也來香港影街景,形容霓虹燈是香港城市的標誌,疫情時無訪港,時隔數年,發現街上霓虹招牌越來越少。

熱愛記錄香港的90後譚雅蔚,三年前開始製作網上霓虹地圖,為現存的霓虹招牌留倩影,亦標記已拆走的招牌。她認為「霓虹燈等於香港,香港等於霓虹燈」,曾經有遊客專程來港拍攝霓虹招牌,在網上找到地圖後主動聯絡她。

當局13至23年發出逾9500張清拆令 團體自發保存

根據《建築物條例》,竪設大型招牌前,一般必須事先獲得屋宇署批准;小型招牌亦要符合特定規定,否則就屬違例。屋宇署由2013年至2023年,共發出超過9500張針對招牌的清拆令。截至今年10月,本港現存合法伸出式招牌有3500多個,靠牆招牌就有19000多個,署方沒有統計多少屬於霓虹招牌。

保育團體「霓虹交匯」自資租用倉庫,至今保存約70個被拆除的霓虹招牌,包括百年老店太平館餐廳的舊招牌,並不定期舉辦展覽,讓招牌重新發光。「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認為,退役的霓虹招牌不是廢鐵,而是工藝品,盛載香港文化。她說,如何平衡安全及文化保育屬複雜議題,但可以參考外國例子,對於具歷史價值、被視為城市地標的招牌,商戶會與政府合作保留,甚至令它們重新亮燈。

保育團體冀政府資助商戶重置合法招牌

由兩名本地建築師組成的保育團體「街招」,近日利用霓虹技藝在深水埗舉行多媒體展覽。「街招」共同創辦人麥憬淮說,將霓虹工藝結合影像及電子音樂,希望一改大眾認為霓虹招牌是懷舊物既定印象,令更多人會將霓虹工藝應用在舞台藝術、室内設計等,幫助霓虹工藝繼續在香港傳承下去。

政府正致力推動「無處不旅遊」,向每區撥款設立新打卡點。「街招」另一創辦人馮達煒說,霓虹工業萎縮,令霓虹招牌成本增加,間接導致商戶的舊招牌被拆除後,不考慮重置霓虹招牌,他建議當局善用資源,資助商戶安裝安全合法的霓虹招牌,重現香港特色,吸引旅客。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2013年起收藏部分被清拆的霓虹招牌,其中五塊已納入館藏,館方形容霓虹是香港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康文署回覆查詢表示,政府的「非遺資助計劃」,可供合資格人士申請,推行與新增非遺項目有關的保護及傳承計劃。

「城市記錄師」譚雅蔚三年前開始自發製作網上霓虹地圖。(鍾家銘攝)

「城市記錄師」譚雅蔚三年前開始自發製作網上霓虹地圖。(鍾家銘攝)

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為保存清拆的招牌,夜與間競賽。(鍾家銘攝)

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為保存清拆的招牌,夜與間競賽。(鍾家銘攝)

「街招」近日在深水埗舉行展覽,將霓虹光管技藝應用在藝術裝置。(鍾家銘攝)

「街招」近日在深水埗舉行展覽,將霓虹光管技藝應用在藝術裝置。(鍾家銘攝)

內地遊客「大樹」幾乎每月來港拍攝街景。(孔令輝攝)

內地遊客「大樹」幾乎每月來港拍攝街景。(孔令輝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