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本月初將霓虹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但近年街上的霓虹招牌減少,坊間有人自發記錄及保育招牌,並舉辦展覽令招牌重見天日。有保育團體建議,政府資助商戶重新安裝合法安全的霓虹招牌,重現香港特色。
霓虹夜景吸引遊客打卡 有市民自製網上地圖
霓虹招牌襯托下的璀璨夜景,是不少人眼中的經典香港畫面。内地攝影愛好者方先生自十年前開始,每月也來香港影街景,形容霓虹燈是香港城市的標誌,疫情時無訪港,時隔數年,發現街上霓虹招牌越來越少。
熱愛記錄香港的90後譚雅蔚,三年前開始製作網上霓虹地圖,為現存的霓虹招牌留倩影,亦標記已拆走的招牌。她認為「霓虹燈等於香港,香港等於霓虹燈」,曾經有遊客專程來港拍攝霓虹招牌,在網上找到地圖後主動聯絡她。
當局13至23年發出逾9500張清拆令 團體自發保存
根據《建築物條例》,竪設大型招牌前,一般必須事先獲得屋宇署批准;小型招牌亦要符合特定規定,否則就屬違例。屋宇署由2013年至2023年,共發出超過9500張針對招牌的清拆令。截至今年10月,本港現存合法伸出式招牌有3500多個,靠牆招牌就有19000多個,署方沒有統計多少屬於霓虹招牌。
保育團體「霓虹交匯」自資租用倉庫,至今保存約70個被拆除的霓虹招牌,包括百年老店太平館餐廳的舊招牌,並不定期舉辦展覽,讓招牌重新發光。「霓虹交匯」總經理陳倩雯認為,退役的霓虹招牌不是廢鐵,而是工藝品,盛載香港文化。她說,如何平衡安全及文化保育屬複雜議題,但可以參考外國例子,對於具歷史價值、被視為城市地標的招牌,商戶會與政府合作保留,甚至令它們重新亮燈。
保育團體冀政府資助商戶重置合法招牌
由兩名本地建築師組成的保育團體「街招」,近日利用霓虹技藝在深水埗舉行多媒體展覽。「街招」共同創辦人麥憬淮說,將霓虹工藝結合影像及電子音樂,希望一改大眾認為霓虹招牌是懷舊物既定印象,令更多人會將霓虹工藝應用在舞台藝術、室内設計等,幫助霓虹工藝繼續在香港傳承下去。
政府正致力推動「無處不旅遊」,向每區撥款設立新打卡點。「街招」另一創辦人馮達煒說,霓虹工業萎縮,令霓虹招牌成本增加,間接導致商戶的舊招牌被拆除後,不考慮重置霓虹招牌,他建議當局善用資源,資助商戶安裝安全合法的霓虹招牌,重現香港特色,吸引旅客。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2013年起收藏部分被清拆的霓虹招牌,其中五塊已納入館藏,館方形容霓虹是香港視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康文署回覆查詢表示,政府的「非遺資助計劃」,可供合資格人士申請,推行與新增非遺項目有關的保護及傳承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