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有生之年美國難敵中國製造業

博客文章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有生之年美國難敵中國製造業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有生之年美國難敵中國製造業

2025年03月05日 14:00 最後更新:14:12

機器人軍團、低價芯片、33%全球產能、AI應用「狂飆」……中國製造業幾十年來實現了從低端到高端的躍升,科技崛起之勢令世界矚目。全球最大對衝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近日在受訪時投下震撼預言:「在我們有生之年,美國將無法在製造業領域同中國競爭。」

達利歐是在美國媒體人塔克·卡爾森2月22日發佈的一檔播客節目中發表此番言論的。他指出,中國有很多很棒的芯片,雖然美國能夠設計出好芯片,但無法進行高效生產,而中國生產效率更高,成本也更低。他同時認為,雖然美國在人工智能(AI)發展競賽中不具備製造業優勢,但具備創新和創造力優勢,問題就在於如何更好地發揮這種優勢。

2月22日,塔克·卡爾森播客欄目發佈了對達利歐的專訪。

2月22日,塔克·卡爾森播客欄目發佈了對達利歐的專訪。

「我們在這些方面不會有競爭優勢。」達利歐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在人工智能芯片製造方面將繼續領先美國。他說,美國或許能引領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開發,但中國將繼續有能力批量生產這些芯片的應用產品,而且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改變。

「我們設計芯片,但無法實現高效生產。總的來說,我們無法高效地生產產品,做不到以高效且成本合理的方式生產任何製成品。」達利歐說,「我們在這方面存在問題。所以我們要做的是設計出更好的芯片。」

他表示,中國會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來生產產品。「中國的製造業產量約佔世界的33%,這比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總和還要多。他們的生產效率高,成本低,還會把芯片應用到製造業里。就芯片應用而言,他們在機器人技術等芯片應用領域領先更多。」

達利歐繼續說:「當你把想法與自動化實體結合起來時,沒錯,就有了機器人技術等等。他們在這類事情上領先一步。」

他告訴卡爾森:「不同的實體將以不同的方式領先,我們會處於這樣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然後就會有人試圖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或其他手段。我們要應對這些差異。這就是世界的現狀。」

「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相結合,能讓製造業重回美國嗎?我們在這兩個領域都落後了。沒錯,遠遠落後。所以,我想說我們在這些方面不會有競爭優勢。」

達利歐認為,雖然美國沒有中國那樣的製造業優勢,但在創新方面居於領先。

「我們具有競爭力的地方在於,我們有一小部分在創造力方面極具天賦的人群。」他說,「要知道,美國諾貝爾獎得主的數量在世界上佔主導地位,在創造力、頂尖大學等方面也是如此。」

「我們有一套法律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我們可以把世界各地最優秀的人才吸引到美國,營造一個能讓我們在創造力方面很好開展合作的環境……我們擁有的是這些競爭優勢。」

他補充道,「我們沒有製造業優勢,而且在我們有生之年,我認為我們無法在製造業領域與中國競爭。那麼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發揮我們的創造力優勢呢?」

今年1月,達利歐在另一檔播客採訪時稱,人工智能是一場「任何國家都輸不起的戰爭」,贏得這場戰爭「比利潤更重要」。

達利歐說,雖然與美國相比,中國通常生產出一些不那麼先進的半導體,但與美國同類產品相比成本仍然低得多,而且中國可能會將重點轉向人工智能應用。

「中國的策略將是生產芯片,非常便宜的芯片,並嵌入到像機器人這樣的製成品中。」他說。

《財富》雜誌網站3月4日提到,中美之間的人工智能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上個月中國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開發的AI模型轟動業界,因為它比OpenAI的o1模型更快,成本低得多,還是在拜登政府對關鍵芯片實施全面出口管制的情況下實現的。

美國一直在推動增加國內的芯片製造。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芯片製造巨頭台積電3日共同宣佈,台積電未來四年內將在美國追加1000億美元的投資,提高其芯片產量,以支持特朗普增強美國製造業的雄心,推動美國在人工智能競爭中實現領先。

《財富》認為,DeepSeek樂觀的前景提振了中國投資者的信心,包括對中國本土機器人公司潛力的信心。

高盛中國工業技術研究主管杜茜(Jacqueline Du)上周告訴彭博電視台,機器人是當今「人工智能技術的最佳體現」,中國尤其是投資者尋找機會的「絕佳舞台」。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5月8日英美簽訂了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美方對英國鋼鐵和製藥等戰略領域設置了嚴格的所謂「安全」條款,暗藏了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13日報道,中方回應該協議,強調了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國家間的合作不應違背或損害第三方的利益。報道認為,中方的言論可能使英國政府重啟對華關係時,面臨更大挑戰。

據《金融時報》引述貿易及外交人士稱,美國與英國上星期達成的「貿易協議」,是特朗普政府自上月宣布的所謂「對等關稅」後首個協議,涉及對英國鋼鐵與製藥產業施加附帶條款,就是英國需「迅速滿足美方對供應鏈安全及相關生產設施所有權的要求,以獲得美國關稅的豁免或減免優惠政策。

英美簽訂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暗藏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

英美簽訂首份所謂「關稅貿易協議」,暗藏針對中國供應鏈的算計。

該協議指出,對英商品的關稅減免將取決於「第232條調查」(Section 232 investigations),該調查旨在判斷特定進口產品是否及如何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報道稱,表面上看,該條款適用於所有第三國,但英國官員承認,特朗普已暗示中國是其針對目標。

英國前貿易官員雷尼森認為,這條款是美國政府的對長期限制中國參與全球戰略性商品供應政策的進一步升級,華府希望英國和其他國家公開關鍵訊息,最終切斷與中國的經貿聯繫,尤其在鋼鐵等敏感領域。雷尼森為,若英國為換取關稅豁免,在對華貿易上進一步地附和美方立場,中方很可能以某種形式進行反制。

外交人士進一步指出,美方與英方達成的所謂「安全條款」,可能成為美國迫使其他盟友將中國排除在關鍵供應鏈外的「樣辦」(template),脅迫英國等盟友在敏感領域減少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和合作。

報道引述關注貿易的英國政府顧問稱,英方接受美方的「安全條款」,讓中方感意外和不安,尤其是在英國首相施紀賢領導的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對華關係。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方人士說,中國將需要做出回應,英國不應倉促同意這項協議。

據報道,對協議中涉及中國內容,英國政府聲稱,與美國簽署的貿易協議旨在「保障關鍵行業數以千計的就業崗位,保護英國企業,並為未來更大規模的貿易奠定基礎」,但又同時強調「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對英國仍然至關重要」,英國正「繼續以務實態度在符合本國及全球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

報道稱,中方此前已警告,各國勿與美國簽署威脅到中方利益的貿易協議。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曾表示,中方注意到一些經濟體也正在與美方進行談判,需要強調的是,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堅持原則立場、堅持公平正義,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確之道。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方將始終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堅定不移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堅定不移與世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中方願與各方一道,不斷深化互利合作,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抵制單邊保護主義和霸權霸淩行徑,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推動建設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觀察者網》引述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張燕生表示,華府很明顯會在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中,強迫對方接受類似條款以孤立中方,英方此舉對中方是不公平的,「這種毒藥條款(poison pill clause)其實比關稅還惡劣。」

但張燕生認為,中方不應立即採取反制行動,而是應該在與英方的對話中直截了當地提出此問題。他認為,根本性的問題在於美國,其他國家只是次要角色,應該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討論。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在90天內降低關稅,將稅率下調115%,雙方就會談達成結果發表了聯合聲明。

商務部5月12日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

商務部5月12日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

5月12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美雙方通過平等對話協商解決分歧邁出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雙方在聯合聲明中達成多項積極共識,雙方認識到雙邊經貿關系對兩國和全球經濟的重要性,認識到可持續的、長期的、互利的雙邊經貿關系的重要性,本著相互開放、持續溝通、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繼續推進相關工作。

發言人又說,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就經貿領域各自關切保持密切溝通,開展進一步磋商。中方代表是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美方代表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雙方將定期或不定期輪流在中國、美國開展磋商,或在商定的第三國開展磋商。根據需要,雙方可就相關經貿議題開展工作層面磋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