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林欣彤曾患抑鬱 一句說話覺悟

娛圈事

林欣彤曾患抑鬱  一句說話覺悟
娛圈事

娛圈事

林欣彤曾患抑鬱 一句說話覺悟

2016年10月15日 17:48 最後更新:17:51

林欣彤(Mag)憑《超級巨星2》一夜成名,入行初時因未適應娛樂圈,加上嫲嫲突然患病及中風,令她患上抑鬱症,更一度想過自殺。因為一句說話令她打消輕生念頭,好好活下去。

林欣彤接受商台《一圈圈 星光背後》訪問。

林欣彤接受商台《一圈圈 星光背後》訪問。


Mag接受商台《一圈圈 星光背後》訪問,對於當年一夜間由一個平凡少女變成備受傳媒追訪的對象,她承認初入行是壓力很大,未能適應:「當時擔心很多事情,不再是小妹妹,又不可以走音或記錯歌詞。」2011年出道橫掃新人獎,但原來Mag埋藏一堆堆負能量,加上從小照顧她成長的至親嫲嫲又患上老人痴呆症及突然中風。Mag直認是這些情況是失聲及患上抑鬱症的原因,指嫲嫲湊大她,跟父母一樣重要,互相需要大家:「我自責因工作太忙而疏忽照顧她,胡思亂想,令自己鑽牛角尖鑽到深淵。」情緒最差時,Mag承認曾想自尋短見:「但最後我知道不可以,因為身邊太多愛我的人,但有句說話『如果有勇氣自尋短見,不如用來活着』提點我要好好活着。」她指情緒病差不多一年時間情況才有好轉。

林欣彤稱歌曲《金剛圈》是講述自己怎樣釋懷對嫲嫲的事。

林欣彤稱歌曲《金剛圈》是講述自己怎樣釋懷對嫲嫲的事。

她透露新歌《懸崖花》是送給前度男友。對於感情,Mag坦言自己極度執著,盼用真誠感動對方:「我希望用我的堅持感動對方,或者令關係變好。」談到最刻骨銘心的感情時,她直認不灑脫:「其實一早出現了問題,但中間斷斷續續,大家中間各有男女朋友的,但一直放不開!我們的關係,是很不愉快地結束的,最近聽到朋友說他有了新女朋友,生活得很開心。」

提到前緋聞男友羅孝勇(Sheldon),Mag仍然否認二人的關係。她指二人於無綫高層樂易玲的生日會上有傾計,不會覺得尷尬。對於Sheldon轉做獨立歌手,Mag表示欣賞亦為他感高興,如在音樂上有緣份都想跟他合作。

林欣彤及羅孝勇(資料圖片)

林欣彤及羅孝勇(資料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升小升中學生開學難適應易致抑鬱焦慮 專家:徵狀持續逾月應求助

2024年08月31日 07:00 最後更新:14:16

漫長暑假轉眼過去,9月2日就是開學大日子。對不少學生而言,見到「同學仔」既開心又興奮。惟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指,剛升小、升中或升上大學的「轉折期」學生,面對新環境及新學習模式,易因適應問題致焦慮、抑鬱、失眠、腸胃不適等情緒及生理反應,提醒家長要如「偵探」般多觀察及聆聽,盡早找出子女情緒變化的根源,如徵狀如持續逾1個月,便應尋求專業協助。

升小、升中或升上大學的「轉折期」學生,面對新環境及新學習模式,可能面對適應困難,(醫管局提供)

升小、升中或升上大學的「轉折期」學生,面對新環境及新學習模式,可能面對適應困難,(醫管局提供)

醫衞局、教育局和社署去年12月推行應對學童自殺的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截至今年5月底,教育局在第二層機制接獲106宗需「校外支援」的學校求助個案,並轉介予社署跟進;而醫管局精神科則透過第三層機制接獲254宗由校長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個案及93宗為校長電話諮詢熱線查詢。

蘇玉芝提醒,若發現同學有情緒變化,或有頭痛、無胃口、失眠等生理表現,徵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便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醫管局提供)

蘇玉芝提醒,若發現同學有情緒變化,或有頭痛、無胃口、失眠等生理表現,徵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便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醫管局提供)

葵涌醫院臨床心理科高級臨床心理學家蘇玉芝表示,開學後,學生面對不同人生階段,尤其升上幼稚園、小學、中學或大學的學生,面對新環境有焦慮和擔心是正常。如對剛入幼稚園的學童,要離開熟悉的屋企環境和父母尤其困難,家長應要助學童調節生活規律,「要接受學童返學時或會焦慮及喊,最重要準時接子女放學,讓他們不用擔心『唔見咗媽媽』,翌日更唔肯返學」,加上幼園生年紀小,不懂表達,家長更要聆聽他們在校發生的任何事,給予讚賞鼓勵。

葵涌醫院臨床心理科高級臨床心理學家蘇玉芝(右)表示,家長要做「偵探」般找到子女問題的真正源頭,見招拆招,但提醒家長自己亦要處理好情緒;左為思健常務主管李晞瑗。 (醫管局提供)

葵涌醫院臨床心理科高級臨床心理學家蘇玉芝(右)表示,家長要做「偵探」般找到子女問題的真正源頭,見招拆招,但提醒家長自己亦要處理好情緒;左為思健常務主管李晞瑗。 (醫管局提供)

蘇指,升小學生亦要適應新學習環境,「午膳或去洗手間都要自己處理」,家長要趁開學前訓練他們獨立及適應能力,並灌輸「返學不止學習知識」,更是學習與朋友相處,「好多嘢玩」的概念。

她說,曾有一名升小女孩,開學前已悶悶不樂,不想返學;到達學校後,不斷拖着媽媽大哭,常問媽媽「會去邊?幾時接她放學?」,後又常說肚痛、作嘔,家長帶其求診,惟醫生也找不到病因,女童回家後龍精虎猛,「返學就病」的情況持續1個月。

跟老師了解下,發現女童在校較孤僻,鮮與同學為伍,亦少參與任何課堂以外的活動,後獲轉介臨床心理學家,發現女童個性文靜和「驚青」,憂媽媽不來接放學,經家長和老師協調,了解女童對哪些活動感興趣,老師溫柔地鼓勵參與,慢慢開始向家長傾訴,又認識新朋友,逐漸適應學校生活。

蘇說,由小六升上中一亦是學習生涯另一挑戰,惟跟升小生不同,升中學生的朋輩影響較大,並會尋找自我身份認同,故家長要接受子女長大,需尊重其私隱,並教導時間和零用錢管理。

思健提供的精神健康計劃已培訓逾4200名學生成為精神健康大使,在校內及校外策劃推行精神健康教育活動。(醫管局提供)

思健提供的精神健康計劃已培訓逾4200名學生成為精神健康大使,在校內及校外策劃推行精神健康教育活動。(醫管局提供)

曾有12歲剛升上中一男生,因小學成績佳,順利升上心宜中學就讀。惟開學後,情緒變得「忟憎」,放學回家後便關上房門,家長以為兒子進入反叛期,惟一日學校致電告知兒子沒返學,後發現他在家附近公園蹓躂。原來男生在小學時成績中上,常獲老師稱讚,升上中學後同學「個個都好標青,無咁多人關注,又未識到新朋友」,加上全新課程,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返學,經轉介接受社工協助,慢慢建立朋友圈子,校方又安排校內高年級生協助適應學習上困難,情況大大改善。

蘇玉芝提醒,家長要如「偵探」般,多聆聽及多觀察,找出子女情緒變化根源。圖為校內舉行的精神健康活動。(醫管局提供)

蘇玉芝提醒,家長要如「偵探」般,多聆聽及多觀察,找出子女情緒變化根源。圖為校內舉行的精神健康活動。(醫管局提供)

蘇玉芝說,開學後一星期是關鍵,若發現同學表現焦慮、抑鬱、常哭、「忟憎」,又或有頭痛、無胃口、肌肉緊繃、疼痛、心悸、手震、長期失眠、疲倦等生理表現,或有打架、逃學、破壞公物等品行問題,徵狀持續超過一個月,家長便應與老師了解情況,或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或轉介服務。

她直言,家長要做「偵探」般找到子女問題的真正源頭,見招拆招,但提醒家長自己亦要處理好情緒,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才能做子女的「後盾」。

「思健」的學生精神健康計劃服務對象涵蓋學校各持份者,包括學生、教師、家長、非教職員等。(醫管局提供)

「思健」的學生精神健康計劃服務對象涵蓋學校各持份者,包括學生、教師、家長、非教職員等。(醫管局提供)

2002年創立、與葵涌醫院長期合作的到校精神健康教育機構「思健」,其常務主管李晞瑗表示,已有逾100間學校、1.6萬名中學生參加由精神科醫護、臨床心理學家共同設計及參與的青少年精神健康活動,包括培訓精神健康的大使、由精神病康復者親身分享等。

開學在即,對不少學生而言,能再見同學感興奮,但亦有學生或擔心適應新環境而感焦慮。(醫管局提供)

開學在即,對不少學生而言,能再見同學感興奮,但亦有學生或擔心適應新環境而感焦慮。(醫管局提供)

學生開學貼士:

開學前做好準備:梳理情緒、調整作息、整理日程

加強抗壓能力:強健體魄、定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學習放鬆

勇於表達及接納情緒

找家人、朋友玩樂和傾訴

家長如何協助子女開學:

多觀察、聆聽、鼓勵子女表達情緒,接納他們的感受

幫助找出壓力源頭和應對策略

對子女適應新生活給予肯定

家長感到緊張是人之常情,保持平靜,避免在子女面前表現焦慮

需要時尋求協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