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稀土產業的主導地位,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未能解決的難題,儘管美國對此早有警覺並試圖應對。
《紐約時報》發文指出,早在2010年中國因中日東海撞船事件對日本實施為期七周的稀土出口禁令後,美國就意識到依賴中國稀土供應的風險。這禁令震驚全球,日本高管公開警告關鍵原材料即將耗盡。雖然禁令僅持續七周,但它重塑了全球稀土供應鏈,鞏固了中國對這些關鍵資源的控制。
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電動車、風力渦輪機、無人機、導彈和戰鬥機等產品。其中,稀土磁鐵雖小如戒指,卻擁有比傳統磁鐵強15倍的磁力,是電機中不可或缺的部件。然而,15年過去,美國在稀土加工和磁鐵生產方面仍高度依賴中國。
2010年的禁令促使日本迅速採取行動,通過從澳洲等地採購稀土和建立儲備,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反觀美國,進展卻緩慢。儘管制定了詳細的「脫鈎」計劃,嚴格的環境法規、高昂的成本以及國內投資不足阻礙了發展。美國企業更傾向於選擇價格較低的中國供應商,缺乏投資本土稀土項目的動力。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關鍵礦產專家麥克布萊德(Milo McBride)表示,稀土是最具戰略意義的礦產。然而,過去幾屆美國政府在解決對中國依賴的問題上幾乎毫無作為。

加州的芒廷帕斯稀土礦。美國MP材料公司圖片
美國目前僅有一座運營中的稀土礦——加州的芒廷帕斯礦。該礦在1965年至1995年間曾供應全球大部分稀土,但隨著中國低價稀土湧入市場以及加州環境法規趨嚴,該礦於2002年關閉。2017年,耗資15億美元的升級項目使該礦恢復開採,但直到近期才開始自行精煉大部分產品,之前礦石仍需運往中國加工。即便如此,其產量與中國相比微不足道——中國工廠每年可為本國電動車和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供應數千噸稀土磁鐵。
芒廷帕斯礦的運營商MP材料公司計劃今年底在德州的一間工廠逐步提高稀土磁鐵的商業產量。然而,即使該工廠滿負荷運轉,其年產量也僅相當於中國一天的產量。
據礦業公司NioCorp Developments的首席執行官史密斯(Mark Smith)透露,在美國開設一座稀土礦可能需要29年。如此漫長的周期,加上市場對中國低價產品的偏好,嚇退了投資者。2010年,一間日本企業響應美國政府號召,在美國建稀土磁鐵工廠,但因美國客戶轉向中國供應商,該工廠最終關閉,設備被封存。
曾在奧巴馬政府負責關鍵礦產政策的桑達洛(David Sandalow)指出,美國企業不願承擔投資風險。
與此同時,五角大樓試圖為F-35戰機尋找非中國來源的零部件,卻發現無法繞開中國控制的供應鏈。
4月4日,中國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七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稱此舉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這些軍民兩用材料至關重要,專家警告,隨著中國進一步收緊出口,美國防務企業可能很快面臨成本激增的困境。
簡單總結,美國早已意識到稀土的戰略重要性,卻難以將警覺轉化為行動。隨著中國持續收緊對稀土的控制,美國在確保供應鏈安全、減少對地緣政治對手的依賴方面,面臨艱難的挑戰。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