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原創音樂劇《螢火蟲》即將上演,劇名名為螢火蟲,顧名思義指生命雖短暫,仍竭力發光。一個關於追夢的故事,背後正正是由一群追夢者合力完成。
《螢火蟲》是本地薑糊塗戲班的原創音樂劇,改編自印尼史上最暢銷小說《天虹戰隊小學》,全劇約共二十五首歌,除了演員,還有一支五人現場樂隊。藝術總監陳文剛和行政總監魏綺珊笑指這次是劇團的新挑戰,並表示:「如果演出沒有挑戰,做來做去都是這樣,有甚麼意思?」
魏綺珊於大約六年前接觸到《天虹戰隊小學》這本書,她以「熱血沸騰」作為其讀後感,指:「故事講堅持夢想和教學理念,已很久沒有一本書令我這麼激動!」她立即把書推薦給丈夫陳文剛看,並指當時已立志要把故事搬上舞台。於是約兩年前,他們覺得時機到了,便決定醞釀創作,並於今年演出。
故事於原著作者安卓亞‧西拉塔的出生及成長地──印尼勿里洞島展開,陳文剛和魏綺珊去年8月親赴當地考察體驗,並指:「當年島上貧富懸殊,對孩子來說,上學讀書非必然,父母白天採礦,孩子就幫忙打魚、曬魚,生活窮困。那所小學的校長,明白到教育的重要性,堅定教育心志,即使政府不予以資源、學校有多破落,都不放棄,甚至當貨車司機和漁民,來補貼學校開支,堅持免費教學。」
對於教學理念,一直進行戲劇教育、成立無障礙劇團的陳文剛和魏綺珊有感指:「是不是拿到資助才能做好教育?故事中學生各有所長,老師因材施教,你擅長跳舞,就學跳舞吧,盡量讓孩子發揮所長。但現今教育,卻要把所有學生符合同一個標準。」他們異口同聲:「不必個個倒模一樣,世界需要不同才能的人。」
與原著相比,《螢火蟲》難免會有所刪減,亦具有創作成分,譬如把原著十位學生改為七人,貼合七色彩虹的形象,對白也是由魏綺珊重新編寫,而故事發生地點亦模糊了,只交代為「一個偏遠的小島」,不定點印尼,魏綺珊指故事放諸四海皆準,發生地點並不重要。陳文剛續說,這也避免要在劇中表達一些貼合的宗教儀式和文化習俗,否則便「縛手縛腳」,但觀眾可從音樂風格中感覺到東南亞地方的特色,形體動作也存有異國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