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2024年11月11日 10:00

「八國聯軍」之役中有一張傳世歷史圖片,就是聯軍在北京合影,而相片中出現了9個人。八國聯軍出現了九個人。那為什麼?從我們了耳熟能詳的「英美法德日俄意奧」之外去推測,還有哪一國呢?要了解相片中的代表所屬的國家或地方,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列強海外擴張的時期,印度被英國統治。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過中國領土。在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四個團和一支志願軍團。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更多相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此戰英國獲勝,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還不到清朝的十分之一。戰爭的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兩白銀,而且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到了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在這兩次戰役中,都不難看到有印度的身影。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在「火燒圓明園」中,也有不少印度人的蹤跡。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洲人。這回清軍的表現極糟,北京再度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班大臣,輾轉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在八國聯軍將領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事實上,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而英國就將「旗下」澳洲與印度拉進合照當中。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洲、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據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泛指小流氓。印度人被當時部分中國人形容為「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被上海人稱為「阿三」,而當時印度警察頭上纏著紅巾,又稱「紅頭阿三」。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