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國聯軍合照為何有九個人?屬於哪一國?

2023年11月13日 10:00

「八國聯軍」之役中有一張傳世歷史圖片,就是聯軍在北京合影,而相片中出現了9個人。八國聯軍出現了九個人。那為什麼?從我們了耳熟能詳的「英美法德日俄意奧」之外去推測,還有哪一國呢?要了解相片中的代表所屬的國家或地方,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列強海外擴張的時期,印度被英國統治。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過中國領土。在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四個團和一支志願軍團。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更多相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此戰英國獲勝,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還不到清朝的十分之一。戰爭的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兩白銀,而且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到了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在這兩次戰役中,都不難看到有印度的身影。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在「火燒圓明園」中,也有不少印度人的蹤跡。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洲人。這回清軍的表現極糟,北京再度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班大臣,輾轉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在八國聯軍將領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事實上,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而英國就將「旗下」澳洲與印度拉進合照當中。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洲、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據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泛指小流氓。印度人被當時部分中國人形容為「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被上海人稱為「阿三」,而當時印度警察頭上纏著紅巾,又稱「紅頭阿三」。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公孫衍遊走秦魏兩國 「枉尺直尋」不能成功

2024年06月28日 20:00

戰國時代的長度單位有別於今天,如「尋」是指八尺的長度,所以有「枉尺直尋」這成語,形容彎曲的時候只有一尺,但伸長的時候便達到八尺之多。該成語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尋,宜若可為也。」

在孟子處身的戰國時代,各國之間為了戰勝他國,可謂不擇手段,其中以縱橫家最為有名。他們為求做官可以沒有原則,今天可以為秦國辦事,明天可以反過來為魏國辦事,除了有名的蘇秦及張儀外,公孫衍也可以當中的代表人物。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的公孫衍 (網上圖片)

公孫衍是魏國人,最初在魏國當官,但不久後便到秦國為將軍,更曾領兵兩次戰勝魏國,使魏國被迫割地求和,獲封為「大良造」。

但故事並未完結。魏王在割地求和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時張儀剛好來到了秦國。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而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覺得張儀的話有道理,最終任命張儀為宰相,這使到公孫衍非常不滿,一怒之下投奔魏國,準備反過來進攻秦國。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虎節」。(網上圖片)

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公孫衍終於取得魏國宰相,實行合縱抗秦。公元前318年,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

然而,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各國君主各有打算,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一戰而潰。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損兵8萬多人。「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清代铜镀金折叠矩尺 (網上圖片)

雖然公孫衍未能成功合縱抗秦,但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孟子》一書中,景春曾對孟子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不過孟子認為公孫衍做事沒有原則,所以不能成功。後世以「枉尺直尋」比喻損失小部分以求大範圍的收穫,屬於貶義詞。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