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只是幫助南亞裔幼童,也會幫助本地幼童,因為他們是平等的。」昔日言語不通的巴籍少女為了家庭、為了夢想,奮力學中文,如今執起教鞭幫助同路幼童。
Mobina努力學中文,冀執教鞭,幫助非華語幼童學習。
一撇一劃看似簡單的中文字,對非華語學生而言卻如同抽象難明的圖案,父母來自巴基斯坦的18歲女生Mobina經歷過一段苦學中文的日子,但如今已考獲幼兒教育文憑,成為多元文化教學助理,更走入幼稚園,以過來人身份幫助非華語幼童。
點擊看圖輯
Mobina努力學中文,冀執教鞭,幫助非華語幼童學習。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在社區設立「中文探知館」。
在香港出生和成長的Mobina,自幼見到媽媽因為語言障礙,在生活上遇到不少困難,讓她明白學習中文的重要。她憶述:「爸爸只懂少少中文,但媽媽就完全不懂,每次看醫生也會感到很困難,要找朋友幫忙翻譯。」因此,媽媽也寄語她要好好學中文。
要融入本港社區,先要從自己的名字入手,Mobina獲老師幫忙改中文名為「毛敏娜」,不過她到中一才學會寫這三個字。她坦言:「我覺得中文很重要,如果我想當上一名老師,更要寫多一點、練習多一點中文。」
雖然學習中文存在先天不足,但為了照顧家人和追逐成為幼稚園教師的夢想,Mobina 透過「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修讀全港首個支援非華語兒童教學的幼兒教育文憑,畢業後擔任多元文化教學助理,走入學校支援老師教學和非華語幼童學習,並化身非華語家長的溝通大使。
計劃亦為老師提供培訓和編寫教材,幫助老師掌握教授非華語學生的有效方法,其中教材融入不同種族角色設定和生活經驗,讓幼童能切身體會加強學習成效,亦達致「友趣」的計劃原意。計劃同時在社區設立「中文探知館」,將學習中文進一步推廣至非華語社區。
「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在社區設立「中文探知館」。
由言語不通的巴籍少女變身為人人尊稱的「毛老師」,Mobina在過去一年走入校園實習,支援老師教學。她解釋,其工作主要幫助有語言障礙的南亞裔幼童,例如跟小朋友解釋老師問甚麼問題、其他同學回答甚麼答案,她形容自己就好像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橋樑。
參加「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的聖巴拿巴堂幼稚園校長黃麗貞坦言,教導非華語學生比起教導本地學生困難,言語上較難溝通,老師也感到吃力,跟非華語幼童的父母溝通更是學校最弱的部分,但當發覺非華語學生愈來愈多時,她明言「我們不可能忽略這一班小朋友」。
聖巴拿巴堂幼稚園校長黃麗貞
在計劃幫助下,幼稚園除了有多元文化教學助理的支援外,在教學方法和課程上也有發展。黃校長指,當家長知道小朋友在學校進行的活動和學習情況時,感到很放心,「我想每一位非華語家長希望小朋友入讀本土文化的學校,其實真的很想他們學好中文,希望子女日後可以融入社會,大家都可以共融。」
特約專輯
由香港賽馬會主辦、東華三院協辦的「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今年踏入第12屆,為年齡介乎17-25歲的青少年提供基本新聞工作訓練,本年度更透過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支持計劃活動。為期六個月的課程採用互動形式,並由資深傳媒工作者擔任導師向學員傳授心得。
朱家禧(左)於今年十月獲馬會推薦隨東方足球隊到菲律賓,與另一名「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學員,越洋直擊報道亞冠二級聯賽。圖片由香港賽馬會提供
這個實戰課程不但讓學員學習理論知識,更可提升語言表達和溝通技巧,並在參與實務體驗和活動中,培養責任感和處事態度。計劃至今已有超過70位畢業學員,先後投身傳媒或體育相關行業。計劃由即日起至2025年1月6日接受報名。
本屆計劃的導師陣容強勁,主任導師包括資深體育傳媒人郭子龍(錄像製作)、資深體育記者司徒子文(攝影)、資深傳媒人余家強(寫作)。至於課程導師則包括體育傳媒人及廣告創作人陳祉俊、資深體育評述員張丕德、資深傳媒人趙麗如、《體路》創辦人及主編徐飛、香港遊艇會公共關係經理林綺淇、香港體育學院社區關係及巿務總監李忠民、傳媒工作者及言語治療師梁凱寧、體育內容製作人梁立民、資深體育傳媒人李漢源、資深體育評述員李德能、多媒體製作人馬啓仁。
網頁:計劃詳情及報名— https://campaign.hkjc.com/ch/withyou/activities/jsr/index.aspx
曾參與計劃的學員亦現身分享自己加入計劃的得著,第11屆學員 、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三年級生朱家禧表示,自己曾是中學足球校隊、熱愛港超和英超的朱家禧,透過社交媒體得知「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而馬上報名,「自小已喜歡看體育新聞,所以對這計劃很有興趣,希望藉此接觸有關體育記者的工作。」
朱家禧回憶,在參加計劃的半年,課程導師之一、前主播梁凱寧為他帶來深刻印象,「以前在電視看她報導新聞,在計劃中她教大家咬字、糾正懶音,對做記者和司儀工作很有幫助。」他又憶述在活動中亦學到體育評述的技巧,領略到事前做資料搜集的重要,「比賽期間難免有悶場,必須為觀眾提供一些場外資訊,最緊要是淡定。」
完成計劃後,朱家禧申請並獲安排到東方體育會進行暑期實習一個月,期間他負責籃球和足球大賽前跟操練,並進行拍攝紀錄,在社交媒體作宣傳。今年十月,他又獲馬會推薦隨東方足球隊到菲律賓,越洋直擊報道亞冠二級聯賽,機會難得。
朱家禧憶述:「我和另一位學員要同時負責採訪和攝影,最難忘是第一次出席記者會,要在很多行家面前放膽提問,之後又要寫報道及執相。」他感謝計劃帶給他不同機會,令他變得有自信,希望將來在傳媒行業發展,並鼓勵對體育有熱誠的青少年報名參加計劃。
蘇家豪在參加「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期間,初嘗足球評述體驗。圖片由香港賽馬會提供
第7屆學員L蘇家豪現為馬會賽馬KOL的蘇家豪,就讀中五時他亦曾參加「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蘇家豪指自己「本身對足球和賽馬很有興趣,想加入成為體育記者的一份子,見到計劃有很多導師便報名。」
蘇家豪憶述,參加計劃不久他即初次體驗足球評述,夥拍專業評述員何凱婷、鍾國雄等人,在香港賽馬會北區中學女子足球聯賽作評述。他又有機會訪問時任體育專員楊德強,「最初為了證明自己有做功課,擬定了一條很長的問題,後來經導師提醒記者的角色,訪問時問題要到位,對我日後工作有很大幫助。」
計劃畢業後,蘇家豪憑傑出表現獲頒「最佳評述員」和「導師嘉許獎」,其後獲安排在體育傳媒實習一個月,實戰採訪足球、羽毛球、單車等國際及本地賽事。「這計劃提升了我對學習的意志力,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加不可懶惰。」
近年,蘇家豪因在網上影片頻道與其他新一代體育傳媒人合作,機緣巧合下成為馬會賽馬KOL 。巴黎奧運期間,他又參加了電視台的特備節目,成為學員主持之一,累積體育主持和評述員的經驗,蘇家豪鼓勵體育愛好者報名參加「賽馬會青少年體育記者計劃」,不論在幕前或幕後都可發揮所長。
圖片由香港賽馬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