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開埠油麻地近代九龍歷史開端 貿易繁多品流複雜

HotTV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0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HotTV

      HotTV

      開埠油麻地近代九龍歷史開端 貿易繁多品流複雜

      2019年02月27日 09:30 最後更新:15:05

      最近香港電視台有套以香港開埠初期為背景的劇集《福爾摩師奶》,由陳松伶做主角,劇情雖然以懸疑推理主導,但講述油麻地一帶的發展,訊息量大,也大抵合乎歷史事實。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更多相片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福爾摩師奶》截圖

      《福爾摩師奶》截圖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最近香港電視台有一套以香港開埠初期為時代背景,懸疑查案電視劇。故事最初講述一名在香港華人政務司菲臘爵士的太太祖迪(陳松伶飾),穿梭香港島的半山區與油麻地,因菲臘爵士(布偉傑飾)最終失勢失蹤,祖迪落難到油麻地。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按照劇情指出,1880至1890年代,油麻地在殖民政府幫助之下,鋪設電力設街燈、整頓了市場、建成了小學,但社區依然品流複雜。這套劇集雖然以懸疑推理作主導,但背後所說的香港開埠初期九龍一帶的發展,訊息量也相當大。

      香港百年殖民的歷史,由英軍在1841年1月26日於香港島上環水坑口登陸,佔領了香港島而掀開序幕。而九龍半島,則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再敗給英法聯軍,並於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而割讓給英國。油麻地,亦成為了九龍半島發展的重要開端。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油麻地位於九龍半島西面,1850年代時,對出是一片海灘,叫作「官涌」,是一個民間地區,清政府也在這裡設置過炮台防衛。殖民政府佔領後,將官涌(英人寫成Koon Chung)歸入油麻地,炮台亦都被炸毀。今天,我們依然能透過「炮台街」和「官涌街」街名,看見歷史印記。而劇中講及油麻地對出有海灘,並不是匪夷所思,而是真有其事。

      《福爾摩師奶》截圖

      《福爾摩師奶》截圖

      油麻地在殖民管治後,來自尖沙咀的居民、漁民以及商人工匠等都不時聚在此處,慢慢形成最早期的民居與市集。根據本土歷史研究指,當時由於雲集售賣麻纜和桐油的商舖,故被稱為「油蔴地」。據1873年的差餉收冊顯示,居住油麻地的人士,除了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還有雜貨、理髮、米店、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橋等等。貿易種類繁多,熙來攘往,人口越見稠密,品流也因而複雜起來。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至1890年代,油麻地亦展開填海工程,同時亦整頓街道。將榕樹頭及天后廟對出開闢一個廣場,並根據廣場將之名為「 Public Square Street」即「公眾廣場」,不過,官員卻將中文名稱誤譯為「公眾四方街」。此後,油麻城的發展慢慢完備及成熟起來。據了解,中華電力公司最早於1903年為的當區供電。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至於九龍最早的官立學校也設於油麻地。當1890年公眾四方街的天后廟重建完成後,加建了公所及書院,而由何東爵士捐建的九龍書塾亦在1902年落成,但被英商及官員改為英童學校。其後,殖民政府於1903年斥資21500元興建油麻地書塾,供華人入讀,於1906年落成,位置在今天的永星里。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這所「油麻地官立學校」,所出的著名校友,有我們最為熟悉的「華叔」-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司徒華。學校於1973年關閉,主樓原址建成新光商業大廈,球場亦繼續是球場。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