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開埠油麻地近代九龍歷史開端 貿易繁多品流複雜

HotTV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0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Â
1x
    • Chapters
    • descriptions off, selected
    • captions off, selected
      HotTV

      HotTV

      開埠油麻地近代九龍歷史開端 貿易繁多品流複雜

      2019年02月27日 09:30 最後更新:15:05

      最近香港電視台有套以香港開埠初期為背景的劇集《福爾摩師奶》,由陳松伶做主角,劇情雖然以懸疑推理主導,但講述油麻地一帶的發展,訊息量大,也大抵合乎歷史事實。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更多相片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福爾摩師奶》截圖

      《福爾摩師奶》截圖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最近香港電視台有一套以香港開埠初期為時代背景,懸疑查案電視劇。故事最初講述一名在香港華人政務司菲臘爵士的太太祖迪(陳松伶飾),穿梭香港島的半山區與油麻地,因菲臘爵士(布偉傑飾)最終失勢失蹤,祖迪落難到油麻地。

      《福爾摩師奶》劇照。

      《福爾摩師奶》劇照。

      按照劇情指出,1880至1890年代,油麻地在殖民政府幫助之下,鋪設電力設街燈、整頓了市場、建成了小學,但社區依然品流複雜。這套劇集雖然以懸疑推理作主導,但背後所說的香港開埠初期九龍一帶的發展,訊息量也相當大。

      香港百年殖民的歷史,由英軍在1841年1月26日於香港島上環水坑口登陸,佔領了香港島而掀開序幕。而九龍半島,則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再敗給英法聯軍,並於1860年簽下《北京條約》而割讓給英國。油麻地,亦成為了九龍半島發展的重要開端。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0年代的油麻地及尖沙咀一帶,背景為香港島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1868年九龍半島地圖,標示的名為油麻地 Jao Ma Ti (網上圖片)

      油麻地位於九龍半島西面,1850年代時,對出是一片海灘,叫作「官涌」,是一個民間地區,清政府也在這裡設置過炮台防衛。殖民政府佔領後,將官涌(英人寫成Koon Chung)歸入油麻地,炮台亦都被炸毀。今天,我們依然能透過「炮台街」和「官涌街」街名,看見歷史印記。而劇中講及油麻地對出有海灘,並不是匪夷所思,而是真有其事。

      《福爾摩師奶》截圖

      《福爾摩師奶》截圖

      油麻地在殖民管治後,來自尖沙咀的居民、漁民以及商人工匠等都不時聚在此處,慢慢形成最早期的民居與市集。根據本土歷史研究指,當時由於雲集售賣麻纜和桐油的商舖,故被稱為「油蔴地」。據1873年的差餉收冊顯示,居住油麻地的人士,除了經營船隻維修、麻纜、槳櫓、鐵匠及木材,還有雜貨、理髮、米店、妓院、鴉片、長生店、儀仗花橋等等。貿易種類繁多,熙來攘往,人口越見稠密,品流也因而複雜起來。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代初,香港政府將油麻地沿岸沼澤地填平 (網上圖片)

      1880年至1890年代,油麻地亦展開填海工程,同時亦整頓街道。將榕樹頭及天后廟對出開闢一個廣場,並根據廣場將之名為「 Public Square Street」即「公眾廣場」,不過,官員卻將中文名稱誤譯為「公眾四方街」。此後,油麻城的發展慢慢完備及成熟起來。據了解,中華電力公司最早於1903年為的當區供電。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影視中的油麻地天后廟 (《福爾摩師奶》截圖)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1925年油麻地西貢街市集 (網上圖片)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劇集中的油麻地市集 (《福爾摩師奶》劇照)

      至於九龍最早的官立學校也設於油麻地。當1890年公眾四方街的天后廟重建完成後,加建了公所及書院,而由何東爵士捐建的九龍書塾亦在1902年落成,但被英商及官員改為英童學校。其後,殖民政府於1903年斥資21500元興建油麻地書塾,供華人入讀,於1906年落成,位置在今天的永星里。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20年代的油麻地,後方為油麻地避風塘,下方箭咀示為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這所「油麻地官立學校」,所出的著名校友,有我們最為熟悉的「華叔」-香港民主派元老及精神領袖司徒華。學校於1973年關閉,主樓原址建成新光商業大廈,球場亦繼續是球場。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1970年代的油麻地官立學校 (網上圖片)

      「一鱗半爪」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出自於唐代高仲武所寫的《中興間氣集.蘇渙》,當中有言:「三年中作變律詩九首;上廣州李帥;其文意長於諷刺;亦有陳拾遺一鱗半爪。」然而在這個成語背後,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故事⋯⋯

      作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王白居易少時治學刻苦。哪怕長出了口瘡,磨出手繭,都不放棄進士之夢,甚至年紀輕輕卻一頭花髮也在所不惜。可是儘管他這麼勤奮了,仕途還是沒有想像的順利。勤學數十載,白居易在29歲時才考上進士。可因為他為人耿直,又經常上書言事,讓唐憲宗感到極其不快。有次,唐憲宗實在忍不住,向宰相李絳抱怨道:「白居易這人啊,明明是朕把他提拔至高位,卻不懂得感恩,還常常無禮於朕,實在可惡!」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白居易像。(網上圖片)

      雖然李絳認為這是白居易一片忠心的表現,但後來白居易還是因為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貶謫江州是白居易一生中一個具大的轉折點。之前他總是以「兼濟」為志,希望對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當他見過官場的黑暗後,他的行事漸漸轉向「獨善其身」。雖仍有關懷人民的心,但做事已不像以前那般雷厲風行。

      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安逸。他沈溺待酒,醉心佛道,也常常與朋友登高涉水。有次白居易和僧人偉光相約泛舟,兩人身穿蓑笠,對坐言笑。這樣船上煙波裊裊、烹魚煮茗的情景吸引了沿途路人的注意,不少人都感嘆道:「這般情趣,何等高雅!」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小船溯流而行,很快就到達香山精舍。在香山精舍,早已有幾位相熟在等著白居易。白居易見過眾人後,便舉杯歡言:「如此良宵,我們還是以詩會友。賦了詩再飲酒吧!」當問道題目時,白居易略加思忖說:「前次聚會談到南朝興廢。不如今次就以此為旨,每人作一首《金陵懷古》吧!」眾人聽後都興致勃勃地援筆弄墨,唯有劉禹錫一人自斟自酌。

      眾人見況,就忍不住嘟囔道:「劉兄,詩未成怎可先飲?」劉禹錫被指責也不怒,馬上扯過紙來。頃刻之間,一首七言律詩便躍然於紙上。

      白居易讀罷,豎指讚道:「好詩!我們本來約好一起下海探驪龍,沒想到你卻先得了龍珠,剩下的一鱗半爪還有什麽用呢?」其實白居易的意思就是說,事物的主幹和精華都被你獨占了,剩下的零星片斷我們再寫也沒甚麼韻味了。其他人聽後隨聲附和,連忙把筆墨收了起來。就這樣,眾人開懷暢飲,通宵達旦。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白居易所說的「下海探驪龍」其實就是化用成語典故「探驪得珠」。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鱗半爪」這個成語,原指龍在雲中,東露一鱗,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現在用來形容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即殘缺不全之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