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
近日有荷蘭研究報告指出吞精液可「防止流產」,讓胎兒能更加健康成長。但醫生指出,如果伴侶有泌尿感染、性病,相對的精子也會有細菌,若口腔內有傷口,很可能就會成為傳染病。
設計圖片
根據報道,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Leid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研究指出,精液除了可能有好的激素和蛋白質可以提升免疫力,也能讓懷孕者防止流產,或預防再次流產。研究顯示,經常給男性伴侶口交的女性,再次流產的機率相對較低,對照234名女性的懷孕經驗及性生活習慣做出歸納整理,並且分為流產組及非流產組,其中73%沒有流產過的女性,時常出現口交、吞精的行為;而流產過的女性,只有57%願意經常口交。
有荷蘭研究報告指口交或可防止孕婦流產。資料圖片
研究人員提到,研究結果似乎可證,口交次數較少的女性和流產之間存在著關聯,吞精或許增加了孕婦的免疫力,讓胎兒能更加健康成長。不過荷蘭研究人員承認,無法提供吞精能導致低流產率的數據。
設計圖片
過去也曾有研究指出吞精可以抗衰老、或對人體有相當大的養成份。但有醫生建議,因為精液經過儲精囊、攝護腺,如果伴侶有泌尿感染、性病,相對的精子也會有細菌,若口腔內有傷口,很可能就會化為傳染病。
設計圖片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近日成功運用「子宮內膜類器官培養技術」,幫助一名曾多次流產的女子成功懷孕並順利產下一名早產女嬰,創下國內外首例此類技術應用於復發性流產治療紀錄。
廣東醫院首次使用創新「備份子宮」技術
《羊城晚報》報導,患者小娟(化名)在七年內經歷了六次流產,前期的基因檢測顯示胚胎並無異常,但子宮內膜功能可能存在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廣醫三院的醫療團隊結合廣東省產科重大疾病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創新性地採用了「子宮內膜類器官」技術,為小娟創造了一個「備份子宮」。該技術透過體外培養小娟的子宮內膜組織,篩選出最佳藥物組合以優化內膜環境。
小娟與醫院新生兒團隊合影(微博圖片)
助六次流產女子圓母親夢
報導指出,根據類器官篩選結果,醫療團隊為小娟制定了個性化治療方案,並對她進行了三個月的藥物干預。今年5月,小娟成功再次懷孕。在妊娠34周時,由於胎兒宮內生長受限,醫療團隊選擇剖宮產的方式,順利迎接了一名重1770克的「小龍女」。
小娟與醫院產科團隊合影(微博圖片)
母女平安出院
儘管寶寶早產,經過新生兒科的悉心護理,母女最終健康出院。小娟表示,感謝醫護團隊的專業治療與心理支持,幫助她終於實現了多年以來的母親夢。
小娟與女兒(微博圖片)
為不孕症治療方案的優化帶來希望
廣醫三院的專家表示,此次成功案例為不明原因的復發性流產治療提供了新思路。類器官技術的創新應用,不僅為子宮內膜疾病的個性化治療開啟了新篇章,也為不孕症治療方案的優化帶來了希望。
微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