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歷史長河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臥薪嘗膽】歷史真相 歷演千年才掛在越王勾踐身上

2019年10月04日 10:00

越王勾踐有嘗膽卻沒臥薪,那麼臥薪嘗膽是如何演變成為勾踐的成語故事?

臥薪嘗膽,是講述春秋時期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最終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更多相片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臥薪嘗膽」在所有記載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記述最原始既能可信者當推《左傳》和《國語》。不過翻遍《左傳》「定公」及「哀公」兩部分,以及《國語》「吳語」和「越語」部分,都詳細記述了關於越王勾踐生平,卻沒有「臥薪嘗膽」一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局部 (網上圖片)

所謂的「臥薪嘗膽」,是一個合成詞彙,可分為「臥薪」、「嘗膽」兩事。「嘗膽」一事,春秋史料沒提,直到漢朝的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時,寫進了「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才有最初的記載,但就沒有「臥薪」。

及至東漢時趙曄《吳越春秋》有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也只有「嘗膽」。至於「臥薪」記述,要到了唐宋才見越王勾踐「枕戈嘗膽」的陳述。唐代詩人杜甫《壯遊》詩載:「枕戈億勾踐」,北宋學者王洙註釋為: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戈在古代種兵器,非傳說中的乾柴硬棒。可見「臥薪嘗膽」從春秋到兩漢及至唐宋,並沒有明確記載。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左),說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 (網上圖片)

至於將「臥薪」和「嘗膽」連綴作為成語使用,初見北宋大文豪蘇軾的詩文《擬孫權答曹操書》,當年蘇軾閒著,就穿越時空,代孫權寫一封信給曹操: 「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孫權「臥薪嘗膽」一事亦純屬虛構杜撰,主角更不是春秋越王勾踐。

然而,蘇軾作為北宋後期文壇領袖大文豪,文章影響力巨大,由他首創「臥薪嘗膽」也得到廣泛流傳。到了南宋時期,曾開、真德秀和黃震等愛國官吏及學者,時常懷念宋代的另一半壁江山,追憶越王勾踐事蹟,望當時皇帝能學勾踐發憤圖強。所以,從他們的奏章著述中,屢次提到勾踐「坐薪嘗膽」或「臥薪嘗膽」。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蘇東坡畫像 (網上圖片)

同時,眾多學者提出與史實不乎的觀點,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左氏傳說》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明代學者張溥的《春秋列國論》,以及清代史學家馬驌的《左傳事緯》和《繹史》時,更將「臥薪嘗膽」一事繫於吳王夫差名下。不過有更學者將「臥薪嘗膽」一事追加在越王勾踐身上。清初才吳乘權的《綱鑑易知錄》載:「勾踐反國,乃苦身焦」。

清代另一文學家蒲松齡有對聯明確指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表達他對項羽、勾踐豐功偉業的無限感懷。到乾隆時期,文學家蔡元放修訂《東周列國志》,說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關於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越傳越廣直至今天。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越王勾踐 (網上圖片)

以往的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中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的「蓼」菜積聚過多,就成為「蓼薪」,那就是「臥薪」之意。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解釋「蓼」為辛苦之菜。他們認為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就用辛辣味苦的蓼菜刺激眼睛,打消睡意。按照這種方式,「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但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顯然是一種誤解。

「臥薪嘗膽」作為中國成語,被歷代名人分別附會到孫權、勾踐和夫差名下,最終被大眾普遍鎖定在越王勾踐。也見一眾對這個詞彙的喜愛程度,歷經千年演變,都是充滿褒義,代表讚揚、渴望成功。

往下看更多文章

韓信慘死婦人手 蒯通以「捷足先得」免於一死

2024年09月02日 20:00

「捷足先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在《淮陰侯列傳》中有提及:「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作為漢初三大傑出人物之一,韓信確實也位才華橫溢的軍事家。他先是發現了關中平原在爭奪天下上的重要性,然後制定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神廟計劃,打得敵人措手不及。如果當初韓信沒有為劉邦贏得關中平原,劉邦甚至難以坐擁江山。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偉大的軍事統帥,卻最終因功高蓋主,慘死於婦人手。

呂后斬韓信。(網上圖片)

呂后斬韓信。(網上圖片)

呂后藉蕭何之手,把韓信騙進長樂宮,並靠著一群宮女用竹簽子紮死了韓信。韓信死後,劉邦雖有半分憐惜英才就此隕落,但很快就被喜悅沖昏了頭腦。見呂后一臉氣定神閒的模樣,劉邦才記得收斂自己的表情。他揉了揉臉,向呂後問道:「韓信死前可有留下什麽話?」呂后瞥了瞥他,怡然自得地啜了一口茶,沒事人一樣的說道:「韓信?他啊,死前就怪自己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劉邦一聽,心中自是不舒服,以為蒯通是韓信的同夥,馬上下令要把他抓起來。

蒯通這人辯才無雙,善於陳說利害,曾經就以謀士的身份向韓信獻上滅齊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計,所以當劉邦抓拿蒯通後,便親自前往審問蒯通:「蒯通,是你教淮陰侯謀反的嗎?」雖身處牢中,但蒯通絲毫不見慌亂,反而毫不掩飾地回道:「陞下,正是臣向淮陰侯獻計。可惜,這無知的小人不聽從我的建議,不然也不會落得如此田地。要是他肯依我所言行事,陛下您又怎會殺得了他?」蒯通得意的神情狠狠地傷了帝王之尊,劉邦勃然大怒,急得要處死蒯通。

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後,蒯通便看準時機,遊說韓信自立為王。(網上圖片)

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後,蒯通便看準時機,遊說韓信自立為王。(網上圖片)

蒯通見劉邦動真格想處死自己,立馬大呼道:「陛下,冤枉啊!」劉邦不可思議地問道:「你教韓信造反,朕處死你有什麽好冤枉的?」蒯通回答道:「陛下,暴秦無道,天下英雄群湧而出,紛紛舉旗稱王。手下謀臣勇士之所以奮勇爭先出謀劃策,為的無非是助其主上登上帝位。這個時候,當然是捷足者先得。桀犬吠堯,並非是堯不仁厚,只是因為堯根本不是它主人。當時我只知道韓信,哪知道陛下啊!難不成陛下要把不為您所用而選擇投靠別人的人通通殺光嗎?」

影視劇中的韓信。(網上圖片)

影視劇中的韓信。(網上圖片)

這番話,劉邦覺得不無道理,便把蒯通放了。後來,蒯通更以此為契機,蒯通成為了劉邦重要的謀士之一。

後世便據此提煉出「捷足先得」這個成語,並用於比喻行動快速的人最先達成目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