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在北京市丰台區新村街道的一處臨時核酸採樣點,前來檢測的市民有序排隊進行檢測採樣。 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6月15日,在北京市丰台區花鄉某小區門口,社區工作人員正按照要求檢查居民出入證,並測量體溫。本報記者 喻大偉 攝
6月15日,北京市公佈36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完成流調34例,均與新發地市場有關;同一天,中國疾控中心宣佈已完成北京疫情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測序和分析,初步結論已上報並正在積極開展病毒溯源。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究竟來自何方?科學的病毒溯源為何重要?備受關注的基因組測序,是否已經揭開北京新發地的病毒源頭之謎?記者採訪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等流行病學專家。
新發地檢出病毒更接近歐洲流行的毒株
「北京在近兩個月沒有出現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了新的疫情。不太可能在新發地發生病毒從野生動物跳到人身上的情況,最新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最大的可能就是從境外、北京以外的地區,將病毒帶到了北京。」吳尊友說。
「從病毒的組成結構來看,它不像北京一兩個月以前流行的病毒毒株,也就是說,不是中國以前流行的毒株。」吳尊友介紹,研究人員在新確診病例的身體裏面分離出病毒,又在新發地市場物體的表面採樣分離出病毒,從新發地市場物體污染的表面和病人身體裏分離出的病毒是完全一致的。透過世衛組織共享平台在全球公開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能夠看到各國流行的主要毒株的情況。病毒學家將其和中國流行的毒株以及世界各地的流行毒株進行比較,關鍵位點的比對發現,它最有可能是來自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
「基因組測序不可替代的意義就在於,根據基因序列我們能夠初步判斷,病毒是不是來自同一個地方。」吳尊友說。
「病毒最接近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並不代表它一定來自歐洲國家。」吳尊友解釋,“它可能來自歐洲國家,也可能來自美洲國家,因為這種病毒最開始主要在歐洲國家流行,後來也傳到了南美等地,涵蓋面還是很廣的。”
「至於這個病毒是怎麼進來的,僅僅依靠生物學的基因測序手段就說不清楚了。」吳尊友介紹,通過流調能夠把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之間的接觸關係、傳播鏈條、傳播網路構建起來。比如說是否有從歐洲、美洲等境外回國的新冠病毒感染者近期曾經在新發地市場出沒,是否有來自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出現了境外輸入病例併產生了當地關聯病例地區的感染者到過新發地,也可能是來自從這些方向運輸過來的物品,尤其是冷凍海鮮或肉食品。與此同時,依賴於大數據技術,把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的行動軌跡梳理出來,這樣一種新的手段能為傳統流調提供有價值的補充。
「只有綜合運用流行病學的調查和大數據技術,才能把歐洲流行毒株怎麼跑到北京來的這個問題搞清楚。」吳尊友說。
據了解,北京新的疫情發生後,中國疾控中心在6月12日迅速新增啟動病毒病所南區P3實驗室,擴大檢測能力,提高檢測效率,24小時不間斷開展核酸檢測工作,已完成樣本檢測1000餘份。6月13日,完成相關病例樣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初步結論已上報並正在積極開展病毒溯源。
未來三天北京報告的病例數將決定疫情走向
「北京這次疫情出乎意料,形勢還是嚴峻的。」吳尊友分析,第一,在全國疫情基本上阻斷了國內傳播的形勢下,在北京突然出現局部暴發性的、短時間內集中出現的病例;第二,疫情發生在新發地,一個人員來往很大的批發市場,要把流行病學調查搞清楚本身就是一個挑戰,這項工作還在進行當中。
同時,也有積極的方面。「6月14日一下報告了30多例確診,在一天裏就報告出來了,而不是等這些病人陸續發病以後、到醫院就診再發現,減少了他們在社會上繼續傳播擴散。」吳尊友表示,北京發現疫情以後,通過多項技術一下就鎖定在新發地,主動篩查發現了這麼多病例,採取措施很迅速,這樣就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切斷傳播,對疫情防控還是很有利的。
吳尊友分析,6月15日舉行的北京市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介紹,對幾萬人核酸篩查發現了50餘例陽性檢測樣本,說明感染者擴散的範圍比較小,而且感染的病人都處在早期,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還沒有出現臨床癥狀。目前還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家庭聚集性傳播,也沒有觀察到就診交叉傳播。
「未來三天,是北京面對這次疫情的關鍵時間,在這三天北京報告的病例數,決定了疫情的走向。」吳尊友解釋,北京在6月11日出現新的疫情,12日、13日很快響應,及時落實控制疫情擴散的各項措施。對於已經感染的病人,要發病就在明天後天,報告數不太增長的話,可以說,基本就穩定在這個規模了。
應當重視污染物品經冷鏈遠距離運輸可能帶來的傳播風險
已連續近60天沒有本地報告新增確診病例的北京,為何突然暴發疫情?專家分析,存在兩種可能性:被污染的海產品或肉食品通過冷鏈運輸到市場造成傳播,或者來自疫區的感染者造成了傳播。
「這兩種可能性都存在,現在也不能說冷鏈傳播的可能性就一定大於人的傳播,因為沒有證據。但可以肯定的是,以前對於污染物品經冷鏈遠距離運輸可能造成傳播的風險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吳尊友說。
吳尊友介紹,對於呼吸道傳染病,通常都是人帶著病毒跑,造成遠距離傳播擴散。但是死的樣品——除了生物樣本以外,其他物品長時間帶毒、長距離運輸這種情況,以前沒有發生過。群眾一度擔憂郵寄包裹是否會帶病毒,事實上這類常溫環境運輸的包裹即使受到污染造成的傳播風險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所以通常疫情防控的大量精力都是在防止人傳人,物品導致的病毒擴散容易被忽視,沒有考慮到冷凍食品的風險,比如魚、肉在加工過程中被污染,因為溫度低,病毒保存時間比較長。」吳尊友說。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食品系統研究會會長安玉發也認為,我國進口大量水產品、肉類產品等食品,這些產品一旦在國外被污染,通過冷鏈運輸到中國,很可能就會帶來病毒。
稱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上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而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為什麼此次疫情的集中暴發點卻是新發地?
「這些問題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回答這些問題,所以還得進一步調查。冷鏈傳播只是一個假設,對與不對,需要拿數據肯定或者否定它。比如,如果海關在入關時都進行了檢查,並沒有發現污染,那就不是進口的問題;如果查了有污染,而其他地方不傳播,可能是因為它的環境沒有傳播的條件。現在這些都只是假設,需要更多數據去驗證。」
如果冷鏈傳播被證實,如何控制以物品形式存在的污染源?吳尊友建議,一是要加強檢疫,二是在購買這些物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冰凍食物產地是不是來自新冠病毒的流行地區,三是人們在處理這些物品的時候,要注意手衛生、器皿衛生,不要造成交叉污染。
李蘭娟在接受採訪時也建議,「大家盡量吃熟食,平時要勤洗手,注意手衛生」。
新發地病毒溯源或為破解新冠病毒傳播之謎提供可能
吳尊友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於北京此次新發疫情,目前非常清楚,病毒不是源於北京,而是由其他地方帶到北京,這點已經很明確了。
「病毒溯源是個非常重要的科學問題。」李蘭娟表示,通過對發生疫情的批發市場裏的物品全部進行採樣、檢測,對檢測陽性的物品一查到底,看它從哪裏來的,到底是外面帶進來的,還是本地污染的,弄明白、查清楚源頭是什麼,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一次疫情暴發的原因,對於了解新冠病毒的源發也非常重要。同時,根據溯源的情況來制定防治政策,能更好地控制傳染病。
李蘭娟認為,做好疫情防控,一方面是做好物的溯源,對物品採樣檢測;另一方面要做好人的溯源,感染者就是感染源,要進一步了解人員的動向,把密切接觸者全部找出來檢測,檢測出來的就治療。「不怕多,就怕漏,這是發現傳染源、控制傳染源的重要環節,武漢的疫情防控工作在這方面取得了豐富經驗。」
「此前疫情在武漢暴發,由於在華南海鮮市場檢出大量新冠病毒,人們高度懷疑疫情與野生動物有關。這次疫情在北京反彈,同樣在批發市場集中暴發,但北京出現野生動物導致疫情的可能性很小。」吳尊友說,這就給我們兩個提示:除了武漢和北京以外,全國還有不少類似的批發市場,如何切實加強防範,防止出現第三個、第四個這樣暴發疫情的市場?如果我們能夠在新發地找到病毒溯源的突破口,也許能回答武漢想回答卻還沒有能夠回答的科學問題。當然這些也只是假設,並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但如果能破解北京之謎,也許給我們破解武漢之謎提供新的機會。
北京此次突發疫情的病毒溯源調查,第一階段進展順利,很快明確了病毒源於歐洲流行毒株。北京的這次溯源,表明病毒毒株最接近歐洲流行的主要毒株,也就是說北京的源頭找到了,關鍵是歐洲流行毒株如何帶到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但新冠病毒的源頭,科學家們還在努力尋找之中。病毒溯源是一個嚴謹的科學問題,需要一個漫長的階段,需要流行病學、病毒學、動物學等多學科專家聯合開展。
開展溯源工作,有兩個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科學認識方面的重大意義,尋找源頭是科學認識新冠病毒的重要內容,是我們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組成部分。二是公共衛生意義,病毒溯源對傳染病防治意義重大。找到新冠病毒源頭,理解這種病毒是如何突然發展成對人類造成如此嚴重危害的致病性病毒,才能回答新冠肺炎將來會不會反覆出現,也就是大家關心的在控制疫情以後,未來是否會捲土重來。
對於新冠肺炎來說,在世間流行還不到半年時間,我們對其認識還非常有限。現有的科學研究證據提示,新冠病毒源於自然。病毒溯源工作,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特別是當前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肆虐,迫切需要全球各國團結一致,努力儘快控制住疫情蔓延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