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難得國慶、中秋雙節合併,內地朋友享受了8天俗稱的“黃金周”。
這個假期全世界都矚目,全因是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後,外國疫情依然起伏未斷,而內地幾億人湧出家門,會有什麼結果?
先曬一曬黃金周的成績單。
旅遊消費——10月1日至8日,國內遊客6.37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79.0%;實現國內旅遊消費收入4665.6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69.9%。
內地機場的到達量已恢復到2019年86%,機票預定量也恢復至去年98%的水準。
餐飲消費——全國零售和餐飲銷售額約1.6萬億元,日均銷售額比去年“十一”黃金周增長4.9%。
文化消費——截至10月8日,國慶檔票房達39.2億元,取得中國電影史國慶檔票房第二的成績。
單是10月1日一天,遊客就逾1億人次,收入達767億人民幣,可說“旺丁旺財”。
內地旅遊業高人氣與零感染,與外國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最為諷刺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在此時染疫入院治療,更彰顯了中國抗疫的成效。
看資料還要看本質。
內地黃金周的消費跑出了速度,跑出了中國經濟的獨特畫面。
我認為有幾個亮點值得一提:
一是數字消費大提速。
雖然國人在旅遊所到之處,無不是買買買,除了到店鋪實體店消費外,網上消費不遑多讓。
如電商“拼多多”假期同比增長了81.7%,京東增長了31%。
二是餐飲消費改方式。
據頭號快遞企業“美團”數字顯示,黃金周餐飲快送同期增長了37%,說明受疫情影響,家庭聚餐增多,市民在消費中既不影響家庭團聚,也不忘防疫工作。
三是文娛消費拓市場。
這個市場出現了久違的火爆場景,《我和我的家鄉》斬獲榜首,累計票房20.88億元,動漫片《薑子牙》榮列國慶檔期票房的第二位,獲得14.37億元的累計票房。(數據截止10月11日14:00,來源:貓眼)
這些亮點給我們帶出幾點啟示:
第一,常態化防控疫情經受了大考。
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無一倖免,特別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仍未看到結束的前景,一放則病例飆升,一收則經濟休克,在防疫與復蘇中往返徘徊。
而內地的黃金周,即便是主要景區都採取了控制人流不超過75%,高鐵、汽車不准超員售票。
但八天長假依然各旅遊景點人頭攢動,每天以超一億人通過各種交通工具流動,這景觀在世界各地絕無僅有。
內地出現這樣的大時空、大人群流動,疫情沒有反復的主要經驗是,大家都自覺遵從政府的要求,出門佩戴口罩,每到一個地方出示健康碼和測體溫,每個人都為防控疫情分擔責任。
這讓我們看到,只要社會形成共識,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第二,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有力推動疫後經濟復蘇。
中國經濟增長已由出口驅動切換到國內消費驅動——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2008年僅為44%,在2019年已高達57.8%,說明經濟的重點已逐步轉回國內消費市場。
需求的力量決定著生產恢復的速度和產能擴張規模,8月社會零售同比回升至0.5%,實現由負轉正,再次證明中央要求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發展戰略,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在控制人流不得超過75%的態勢下,這個黃金周還可以創下旅遊消費4665.6億元,說明中國市場既深厚且廣闊。
第三,數字經濟為疫後的經濟修復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數位經濟在中國蓬勃發展,2019年中國數位經濟增加值規模已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超過三成,其將是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線上辦公,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正常生產秩序的衝擊;居民消費出現下滑,但網上商品和服務零售額的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對沖了消費下行的壓力。
遠程醫療、線上教育、共用平台、協同辦公、跨境電商等服務得到更廣泛應用,使人們的消費方式和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黃金周還引用了一大批新技術,紅外線測體溫機、指模感應和智慧識別、機器人等無接觸服務,這些新技術推向市場,使假日經濟既滿足了防疫的需要,把牢防控籬笆,也加快了人群安全流動,也讓人們享受到假日的快樂。
第四,統籌防控疫情與發展經濟可以兩不誤。
放假前,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對旅遊景點、航空高鐵、餐飲零售、文化影院等各方面做了詳細規劃和硬性要求。
如,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是國內外客貨航班進出的重要門戶,僅假期就發送航班上萬架次,該機場管理局先後更新了八版旅客進出管理規定,不斷調整和完善工作機制,確保不漏一個帶菌者入境,也不給正常旅客添加不必要的麻煩。
在防控的同時,對假期經濟的主要帶動企業,政府除了有硬性規定外,及時給不同的企業活動,穩步適當開放,既帶動復工複產,也讓人們回復正常的生活。
內地黃金周檢驗了一個標準,沒有病毒的地方,人再多也是安全的;假如有了病毒,人再少也是不安全的。
這對香港同樣是適用的。
香港疫情第二波僅清零了幾天,很快出現了第三波;第三波還未清零,第四波又有到來的跡象,秋冬季還會有第五波嗎?
目前還未看到疫情拐點。
經濟關停無律,社會風聲鶴唳,人心抑鬱燥動,面對這樣的局面,特區政府不能再回避矛盾,必須拿出勇氣和擔當,按防控疫的規律做好相關的工作。
防控疫情的最大經驗,也是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就是檢測——清零——健康碼,這是唯一,沒有其他。
核酸檢測,必須強制性推行,面對病毒的肆虐,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託搪塞。
病例清零,必須無條件實現,隱藏一個病例,就有蔓延一片的危險。
設健康碼,必須有力推動,不能向政客低頭而放棄科技手段,否則只會讓香港繼續沉淪。
工聯會會長吳秋北一針見血指出,“香港不是沒有技術沒有聰明人,而是自以為是、意氣用事的人騎劫了大多數市民,讓香港專做蠢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