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州「多中心」空間格局已成型

大灣區

廣州「多中心」空間格局已成型
大灣區

大灣區

廣州「多中心」空間格局已成型

2020年11月24日 18:22

「十四五」開局在即,未來城市的發展走勢會如何?

前段時間,《求是》雜誌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文章——《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為我國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在「完善城市化戰略」一章中,文章指出: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要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推動多中心、郊區化發展。

事實上,廣州多年來的城市建設實踐,正是不斷朝這個方向「進化」。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空間格局

今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要強化發展平台的建設:優化「一區三城十三節點」的建設佈局,推進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擴容提質;提升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等重大發展平台,國際金融城、萬博商務區、南站商務區、白鵝潭商務區、白雲新城等主要經濟功能區,以及國際生物島、天河軟體、增城新型顯示等價值創新園區產業承載力和集聚力。

「一區三城十三節點」,也可以理解為廣州17個產業發展平台。“一區”,是指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三城”是指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南沙科學城;“十三節點”分別是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中大國際創新谷和南中軸創新帶園區、廣州國際健康城、天河公園智谷片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核心區、黃埔雲埔片區、增城太平洋夏埔片區、黃埔臨港經濟區、空港經濟區、白鵝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廣州南站商務區和增城珠江國際智能科技產業園片區。

從上述報告中提到的這些重大發展平台及主要經濟功能區來看,它們基本上是從中心城區出發,分成兩條軸帶發展。一條是東向沿珠江軸帶,從荔灣、天河到黃埔再往增城;另一條則是南向軸帶,從花都、海珠到番禺再到南沙。

如果單從這個空間佈局上來看,這其實是廣州十幾年前主動作為的結果。

廣州多中心發展格局早現雛形

當時,站在世紀之交的廣州,正遭遇城市化風暴帶來的各種「大都市病」,如人口與住房之間的矛盾、商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的矛盾等。與此同時,廣州也在思考其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珠三角城市群以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帶作為區域發展主軸,構成了一個“人”字型的發展構架。廣州正處於這個發展主軸的交匯點上,要發揮廣州華南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也得往東和往南發展。

2001年,作為全國第一個啟動「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的廣州,提出了“南拓北優、東進西聯”的城市發展戰略,一改過去城市空間拓展“攤大餅”的傳統。

按當時規劃要求,廣州城市新空間就集中在兩條軸上,一條是「東移軸」,另一條是「南拓軸」。

2003年11月,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划出台3年。廣州對此規划進行了實施總結研討會。研討會上,北京方面有專家認為:廣州從北到南已經有了一個發展軸,這個發展軸是3年來廣州在建設中做得最成功的一點。

因為從北向南來看,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大學城到廣州新城、南沙開發區到南沙港區,這些分佈在「南拓軸」的重要節點已基本成型,成為了當時廣州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的核心。有關專家認為,這些節點的初步成型已經描繪了未來廣州的一個基本輪廓。

時至今日,這兩個方向仍是廣州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方向。一是經過十幾年來的發展,東部和南部已打下了很好的產業基礎。二是進入大灣區時代,廣州要發揮核心引擎作用,「東移南拓」的戰略尤顯重要。有些重要節點的地位還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比如南沙新區和琶洲島。前者於2015年升級為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之一。2018年又被規劃升級為廣州唯一的副中心,要求強化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功能。而後者近年來不僅在擴建國際會展中心,還引進眾多頭部企業,極力打造國家級的“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

交通資源向新發展空間投放

為了加快向兩個新軸向空間的拓展,在規劃實施的前幾年,廣州高強度加大這兩個方向的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僅地鐵這塊,往東方向,就提出建設5號線和6號線;往南,則有3號線和大學城專線4號線。而且,廣州地鐵3號線和5號線目前正在加建東延段,並有望在兩三年後陸續開通。

從近幾年的觀察來看,廣州後續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同樣往這兩個新軸向空間投放。特別是隨著國家級戰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的進行,廣州東向南向軸帶上一些節點平台的地位隨之得到提升後,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是向它們傾斜。比如時速高達160公里的廣州地鐵18號線和廣州地鐵22號線破土動工,在為南沙發展「提速」的同時,也希望廣州能立足南沙,與珠江口東西兩岸的城市群發生關聯,更好地參與“廣深港澳科創走廊”的建設。

又如琶洲,則因為其重要的產業功能定位,讓它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如去年底開工建設的穗莞深城軌琶洲支線,將讓廣州實現「高鐵進城」。屆時,從廣州南站到琶洲只要10分鐘,到白雲機場僅需半個小時,讓坐高鐵和乘飛機無縫對接。今年5月,廣州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項目動工,計劃在明年開通琶洲至香港國際機場的水上航線,全程預計120分鐘直達,為琶洲會展經濟再助一臂之力。

還有中新廣州知識城,在去年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之後,廣州對其的建設支持力度也將不斷加大。目前其雖然形成了「2地鐵+1城軌+4高速+4快速」的交通網路體系,但與市區的連接還是不夠“快”,建設連接白雲機場、廣州東站、第二中央商務區、南沙等地的高速地鐵專線,並爭取高鐵在知識城設站,將會是知識城下一步的目標。

萬博商務區此前雖然只是番禺區的重大發展平台,但因其地處番禺北部的華南板塊核心位置,屬於廣州南拓重要節點,因此在近年來廣州新一輪的發展中,也搭上地鐵建設快車。不僅有地鐵7號線在此設站,未來18號線也將在此交匯。雙地鐵給萬博商務區帶來更大的人流同時,也意味著帶來更大的商機。去年,廣州市政府提出萬博與漢溪長隆連片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商旅融合發展典範區域。這個產業新戰略地位的提出,與雙地鐵的存在不無關係。

多中心格局將從這些地方誕生

據2013年出版的《廣州城記》一書記載,「東移軸」涉及的拓展空間四五百平方公里,即增城南部片區和廣州開發區片區;「南拓軸」涉及的拓展空間也有四五百平方公里。

新拓展的空間,如果沒有產業引進,沒有新的就業機會,縱然有「城」的形態,也只會淪為“睡城”。華南板塊就是前車之鑒。十年大手筆的“造城運動”,造就了華南板塊樓盤林立,匯聚了近百萬人口。萬博商務區的誕生,就是要治華南板塊之痛的一副湯藥:一是引進天河城等業態,爭做“廣州第四商圈”,為喚醒這些消費人群而來;二是以現代信息服務業為區域主導產業,吸引了YY、虎牙直播等企業總部進駐,為創造新增量經濟而生。

從2007年緊抓廣州「南拓」機遇,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僅1.5平方公里的萬博核心商務區,已成為廣州南拓軸帶上難得的新地標,稱它為袖珍版珠江新城並不為過。

再來看廣州當下正在發展的重點平台,特別是上述17個產業平台,明顯與廣州新興戰略產業佈局有關,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有關。其中不少已呈現出「產城融合」之新氣象。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天河智慧城自不必說,正在興建中的南沙科學城、廣州南站商務區等已露崢嶸。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新興產業的聚集,有了這兩個要素的同時注入,註定了這些重點產業平台,未來將有望形成廣州新的區域中心。當這些區域中心一步步走強成為一個個新興之城時,自然也和國家提出的「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的多中心、郊區化發展戰略兩相吻合。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實施推進會在港舉行

2024年11月18日 23:01 最後更新:23:01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2024年實施推進會今日在香港舉行,旅遊事務專員張馮泳萍表示,特區政府根據「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善用香港海岸線和島嶼等豐富旅遊資源,結合文化藝術底蘊,充分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網要》下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積極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城市旅遊樞紐及「一程多站」示範核心區。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二○二四年實施推進會在港舉行(政府新聞處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二○二四年實施推進會在港舉行(政府新聞處圖片)

澳門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主任辜美玲在會上發言時指出,截至今年11月初,訪澳旅客已突破300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百分之87,澳門旅遊產業發展勢態持續向好。澳門特區政府將努力做好工作、用好政策、用好文旅合作機制,發揮「文化+旅遊」聯動效應,並繼續與灣區兄弟城市加強合作協調、優勢互補,共建人文灣區、構築休閒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二○二四年實施推進會在港舉行(政府新聞處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二○二四年實施推進會在港舉行(政府新聞處圖片)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一級巡視員張奕民表示,廣東省文旅廳將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指導下,與港澳攜手合作、務實推進、共創品牌,進一步推動大灣區文化和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加快人文灣區建設,促進文化繁榮發展,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擦亮文旅品牌,提升大灣區文化和旅遊影響力,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