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向來以廉潔高效、守法重法、優質服務而聞名遐邇,許多香港家長教育子女,畢業後以加入政府為榮。
但是,一場突發而來的世紀疫情,打破了這個神話。
香港的抗疫跟不上內地的步伐,除了制度因素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
我們從管治的角度,看清楚一些現象的本質,或許有利於做好繼續這場抗疫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先看一下政府對處置疫情的基本說法。他們認為香港整體做得不錯,策略正確,只是一些細節跟進不足,與內地相比,香港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一因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城市,人員、商品交往不能停,疫情必然比其他地方更難控制。
二因香港是一個自由、民主的地方,市民對個人的自由權利保障比較重視,不可能將內地隔離、檢測、健康碼三大招在香港複製。
三因香港是一個法治之都,行政決定也要遵守現有法律規定,政府不能做違規的事。
如果是和平年代,一切都風調雨順,作為公職人員凡事照法律辦事,按規矩操作,不能不說這是優秀而標準的範例,而且是不會出任何差錯的官場生存之道。
但不幸的是,香港去年遇到了從未有過的暴亂,今年又遇上世界病毒大流行,這些都是百年不遇的波瀾狂濤。
在這百年一遇的大事件中,如果說去年香港發生的暴亂,是西方反華勢力在背後挑起的政治事件,作為一個地方政府獨力難禦,這是有情可說。
由此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主動出台國安法平息亂局,使香港回復社會寧靜。
但今年出現的則是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屬於民生範疇,香港政府有雄厚的財力支持,有專業的醫療服務體系,按道理在防疫應對上,應該做得比周邊地區更到位、措施更有力。
疫情一波未了一波又起,香港在整個大中華地區走在最後,令兩地政府都出乎意外。
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政府在管治上的缺陷,因疫情暴露無遺。
第一,領導核心缺位,有管治團隊但無指揮官。
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本應成立一個由多部門組成的機構來應對,特首是當然的第一責任人,這是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和責任。但我們看不到有這樣的抗疫團隊。
陳肇始局長19日在電台講,衛生署要加強整體協調,如果人手短缺“一定要出聲”。
政務司長也於同日表示,與署方舉行緊急會議,往後有大型(疫情)撤離行動,醫管局、消防處、醫療輔助隊會一起協助。
抗疫已接近一年,到今天出現了“等隔離等到死”的悲劇,局長才說“需要人要出聲”,司長才召開各部門協調會,實在有點後知後覺。
大家不禁要問,處理疫情的指揮是衛生署署長?還是局長、司長,直至特首?
面對世紀疫情,要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預判,指揮官必須靠前掌握第一手資訊,協調各部門共同應對,並將不同部門的功能得到最大發揮。
第二,政府循規蹈矩的習性,無法應對突發事件的衝擊。
管治者除了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外,更重要的本事是能夠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新冠疫情剛爆發時,內地沒有現成的治療經驗和醫療標準,但如何用醫用藥人命關天,國家衛健委不斷總結各醫療機構實戰案例,先後制定並修改了7版規範治療方案。
同時,很快以行政法規出台疫情高、中、低風險的劃定和處置方案,為戰勝疫情發揮了關鍵作用。
香港政府仍然以過去的本子,處理今天的突發事件,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突破性思維。
這種墨守成規的心態,絕不可能帶香港走出紅海。
第三,精英心態盛行,堵塞了收取民意民情的管道。
在疫情初期最困難之時,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社會上大多數人是齊心抗疫的。
但隨著疫情反復輪回,民怨持續升溫,政府本應及時把握民情,調整工作策略和行動節奏,主動向社會解釋抗疫措施,動員市民與政府同心協力。
可惜,政府發放的資訊重點不在解釋政策和措施上,而是簡單地批評“全民檢測無用,是政治口號”。
甚至在不少市民因經濟停擺而手停口停,陷入了生活困境中,我們卻聽到官府自嘲“現金放了滿屋”,與市民的情緒形成強烈反差。
這些離地的表現,反映長期以來,政府官員高薪厚祿,一直生活在無憂無慮的世界中,一遇風吹雨打,就顯得束手無策。
精英不等於專業,政府作為香港管治的運轉機器,應該時常打開瞭解和疏導民情的管道,吸納有意義的建議和方案,將管治理念融於民眾的心中,形成香港穩定的凝聚力,這才是管治者應有的態度和能力。
2020年世紀病毒大流行,無疑對香港是沉重打擊。
根據香港政府上周17日公佈的失業資料,今年9至11月失業率為6.3%,就業不足率為3.4%,逾24萬人打爛了飯碗。
這還不是盡頭,特首的醫療專家講,還會有第五、六波疫情來敲香港的門。
言下之意,香港與內地通關的門打不開,我們也無法開啟經濟復蘇的之門。
冬至已臨,聖誕如約!
雖然我們仍面對著艱難的日子,但此時市民更需要圍爐取暖,守望相助,也要相信國家一定會伸出援手,幫助香港打贏這場抗疫戰。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