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州構建「四環十九射」高速路網,支撐全域協調發展

大灣區

廣州構建「四環十九射」高速路網,支撐全域協調發展
大灣區

大灣區

廣州構建「四環十九射」高速路網,支撐全域協調發展

2021年04月19日 18:12

廣河高速鳳凰山隧道段。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開欄的話

敬請垂注。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廣州南端的南沙港區碼頭,集裝箱車隊剛從南沙港快速路駛出,港區三期的入港閘口處排起了長龍;距此西北92公里處,剛剛抵達廣州白雲機場的客商坐上了前往廣州中心城區的巴士,沿機場高速飛馳。

從空中俯視,一盞盞路燈連成燈帶,隱隱勾勒出廣州「四環十九射」的高速路骨架。一個個重要交通樞紐和產業組團由高速路串珠成鏈,在其間熠熠生輝,撐起了廣州經濟發展的“血肉”。

作為華南地區陸、海、空的交通運輸中心,龐大的人流、物流在廣州上千公里的高速路上急速涌動,沿著四通八達的路網注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推動全域協調發展,為廣東經濟社會的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貿易之城:協同空港

「千年商都」廣州是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唯一保持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商貿與物流相伴相生,白雲機場與南沙港一北一南,既是廣州建設全球交通樞紐的承載主體,也是客貨運輸接入南中國的兩大龍頭介面。機場高速和南沙港快速分別與之相銜接。

在不限貨的夜間時段,從白雲機場駛出的小貨車滿載著海鮮、水果、國際快遞等,經機場高速沿著四通八達的高速路網向全省乃至南中國分流;而南沙港快速作為唯一深入南沙港區的快速通道,南沙港區物流壓力由此釋放。

「沒有這兩條路,就沒有白雲機場和南沙港的今天。」曾參與南沙港快速路管理,後來接管機場高速的廣州交投集團快速交通公司總經理董軍是一名“老高速人”,見證了兩條樞紐“生命線”如何支撐南北兩個物流極點的起飛,與兩大交通樞紐的發展攜手並進,奏響發展的協奏曲。

如今,白雲機場旅客量已登頂全球第一。清明假期,這裏日均起降航班達到1310架次,平均每天運輸旅客17萬人次左右,整個假期預計運輸旅客超50萬人次。在白雲機場西二跑道的南端,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機場高速也從原先一條路,逐漸延伸建成機場北延線,機場第二高速從機場東邊穿行。隨著去年花莞高速太成至金盆立交段的開通,機場周邊形成了高速路閉環路網。

從「一條線」到“一個圈”,越來越發達的機場高速路網為機場飛速增長的吞吐量提供順利疏運的保障。

無獨有偶,南沙港快速隨南沙港區的發展有了新的變化。去年起,在此前已試行3年集裝箱車免費通行的基礎上,南沙港快速路對經新龍收費站進出的4類及以上並採用ETC支付的貨運車輛,實施全天全額免收該路段的通行費。

貨車高速免費通行政策催生南沙港的繁榮景象。今年一季度,南沙港區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8465.23萬噸,同比增長15.04%,實現了首季「開門紅」。

南沙港四期的建設也在火熱進行中,在這裏,將打造全球首例「單小車自動化岸橋、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集卡、堆場水平碼頭佈置、港區自動化」模式的“廣州方案”。全面投產後,將為廣州港新增500萬TEU的集裝箱吞吐能力。

  科創之城:串珠成軸

從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出發,經大廣高速和北三環高速一路東行,40分鐘便可到達中新廣州知識城,這裏是廣州科創軸的北極點。

十年間,中新廣州知識城從一片荒涼農田躍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科技感濃厚的現代大樓拔地而起,小鵬汽車智造基地在這裏開工,百度自動駕駛項目進駐,百濟神州、粵芯晶片、寶能新能源汽車等165個重點項目在這裏安家……

這只是個開始。自中新廣州知識城起,沿京珠高速往南,緊鄰廣深高速的廣州科學城正在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智造中心」。

再沿與京珠高速對接的華南快速幹線繼續南下,可達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和廣州國際生物島,科大訊飛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大樓剛剛封頂,生物島實驗室研發出的新冠肺炎AI輔助診斷系統獲廣東省向聯合國推薦全球推廣。

由此從華快經環城高速沿南沙港快速路一路南下,一歲多的南沙科學城正在聚集項目和產業,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曾經,廣深高速是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搖籃,如今,藉助高速路網,廣州舉全市之力將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串聯起來、加速佈局。大量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業聚集在此。

資源聚合釋放能量,科創軸上誕生了諸多科技成果:明珞裝備、禾信儀器、樂源數字等一批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多次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全球首個智慧地鐵示範站建成,為全國地鐵大規模推廣智能化及信息化技術、設備積累了經驗;全國首張智能網聯汽車遠程載客測試許可獲頒,自動駕駛接待乘客超過10萬人次……

在科創軸各片區的共同驅動下,廣州科技的顯示度與日俱增。根據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發佈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廣州在全球排名從2018年第25位躍升至2020年第15位;科技部發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排行榜顯示,廣州在全國72個創新型城市(不含直轄市)中排名第二。

人才和產品沿著緊密銜接的高速路網飛速流動,由北向南的互聯互通水平以及區域之間的協同力度日益增強。空間互聯帶動要素互動,區域貫通帶來資源集聚。可以預見,這條創新軸將在更高起點上提升廣州的科技創新水平,打造創新發展的新增長極和動力源,成為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騰飛強勁的起搏器。

  樞紐之城:外聯「擴圈」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同時也是綜合性門戶城市,獨特的區位讓廣州的高速路網串起了一個超級都市圈。《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提出「十二縱八橫兩環十六射」高速路網骨架,廣州是其中的交通核心點。

以廣州為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聯繫緊密,相互間城際客流量大。廣佛高速、京珠高速、花莞高速、廣深高速……一條又一條高速的建成通車,基本形成以廣州為中心2小時通達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網路。

即便如此,珠江口兩岸的高速公路聯通仍在不斷加密。廣州正在謀劃廣深交通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廣深高速改擴建,增強廣深間高速直連。化龍-開發區西區隧道、南大幹線、玉蘭路-港口路隧道等項目的規劃建設,將構建起連接穗莞佛新的大通道,支撐區域聯動發展。

正在爭取儘快開工的增天高速、蓮花山通道、獅子洋通道、沉香大橋、廣佛大橋等項目,則將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廣清一體化及穗莞聯動融合發展格局,增強廣州輻射帶動能力。

交通的聯通推動城市聯動發展與融合。廣州城際高速的建設與發展,是廣州主動擁抱重大機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朋友圈」的縮影。

去年10月,廣州、深圳相關部門簽署了科技創新、智能裝備產業、基礎設施等7項合作協議,兩地聯動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部分廣東省實驗室由廣深聯合共建,廣州地鐵和騰訊共建軌道交通智慧作業系統……中國南方的兩座超大城市——廣州與深圳,正跑出「雙子城」聯動“加速度”,探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互動新模式,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在珠江西岸,就在上月底,廣佛聯手發出「全球徵集令」,23平方公里的廣佛灣橫空出世,從兩市的邊緣走向同城的核心。更多的融合在政務服務領域展開,持廣州第三代社保卡的市民,可在廣州和佛山兩地,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廣佛極點”帶動全域同城邁向縱深。

交通相連,城市「擴圈」,更大範圍的協同必將激蕩更大規模的迴響,以路網為紐帶凝聚世界級城市群形成超強合力,灣區城市深度融合的未來,令人期待。

  路網簡介

廣州是全國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其公路樞紐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主樞紐,交通運輸發達。在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印發的《廣東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20-2035年)》中,在全省「十二縱八橫兩環十六射」高速公路網主骨架中,廣州是其中的交通核心點。

從廣州的城市內部看,「四環十九射」的高快速道路網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即由內環路、環城高速、北二環-東二環-廣明高速和珠三角環線高速形成的“四環”,以及呈放射狀分佈的廣清高速、機場高速-廣樂高速、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等“十九射”組成的市域高等級道路系統格局。

對內,高快速路網將「一核、一廊、三翼、多極驅動」的產業空間佈局串珠成鏈,支撐了廣州市城市空間拓展和佈局的優化。機場高速、東新高速、廣明高速、南沙港快速等銜接重要空港、鐵路交通樞紐,將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南站、南沙港的客貨運輸輻射能力進一步擴大。對外,廣深高速、廣佛高速、京珠高速、樂廣高速等通達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乃至省外的戰略性通道,在打造便捷的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同時,引領區域發展與產業升級,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沿線案例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與廣州科技創新軸交匯

  天河軟體園:灣區軟體產業策源地

在剛結束不久的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廣州市天河區正式出台了軟體業、高端專業服務業扶持措施,搶抓廣州三大產業帶建設機遇,錨定2025年全區軟體業務收入5000億元。

提起軟體產業,天河軟體園是繞不開的話題。這個沿廣深高速可達,位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和廣州科技創新軸交叉的核心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軟體產業的策源地。

網易、酷狗、唯品會、華多網路(YY)等一批中國軟體業的代表性龍頭企業在這裏誕生、成長,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見證了中國軟體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歷史巨變。

在新的發展階段,天河軟體園正加快打造以網易集團為龍頭的網遊動漫和電競、以小鵬汽車為龍頭的智能網聯汽車、以佳都集團為龍頭的人工智慧及軌道交通、以北明軟體為龍頭的智慧城市、以南方測繪為龍頭的北斗應用產業生態等五大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集群和創新體系。

  龍頭企業「群星」薈萃

走入園區,網易、佳都科技、極飛科技、南方測繪等多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行業的龍頭企業「群星」集聚。這些本土企業在園區培育下發展壯大。根據規劃,這些龍頭企業將“組團”做大做強,共建智慧產業集群。

瞄準產業鏈核心環節和價值鏈的高端地位,天河軟體園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建設形成了佳都科技全球人工智慧研究院、南方測繪院士工作站等引領型科研平台,帶動一批高端科技創新平台集聚園區。

目前,天河軟體園建有市級以上各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實驗室、技術中心共計107個,集聚科技孵化器28個、眾創空間26家。

在龍頭引領和科技創新雙重驅動下,園區企業更加註重標準、專利等高端模式和成果創新,天河科技園持續煥發創新活力,取得累累碩果。截至2020年,園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638億元,聚集科技企業20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000多家。

自1998年起紮根天河的軟體行業龍頭企業北明軟體,去年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雙增長,累計完成合同額70億元人民幣,軟體業務增長超過20%,利潤較上一年增長50%以上。公司副總裁李雙燕介紹,「希望通過分享政策紅利,進一步夯實企業核心技術實力,完善和發展智慧城市產業鏈集群,通過自身產業鏈帶動能力,幫助天河軟體乃至廣州軟體產業進一步增強土壤肥力。」

  交通區位優勢「引鳳來」

天河軟體園如何能夠吸引明星企業在此選址安家?發達的高速路網帶來的交通區位優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交通系統的發展帶來人才和生產要素的加速流通。」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高級副總裁劉佳介紹,交通的發展一方面拓展了人才的獲取範圍,另一方面,隨著核心技術的快速疊代,暢通的交通網路幫助產品及時推向市場。

極飛科技研發中心和製造中心的落戶,同樣因為看中了完善的交通體系、供應鏈和人才。通過發達的高速網路,極飛製造的無人機、無人車等設備遠銷全國,藉助高速公路的「大動脈」和縣鄉道路的“毛細血管”,服務於農業生產的產品能夠順利送到農戶手中。

聚焦產城融合發展,天河軟體園及其附近區域的一系列公共服務設施、交通格局將迎來加速建設。

天河科技園管委會主任鄒彥庭透露,天河將優化區域內外交通格局,打造立體交通系統和智慧軌道交通線網,推動車陂路北延線、華觀路西延線、火爐山隧道、悅景路、健明六路、黃雲路、珠吉路等7條主幹路網建設。同時,探索實施「黃埔大道—科韻路—華觀路」智慧應用樣板示範路建設計劃。

其中,天河智慧城將推進城軌廣佛環線項目建設,爭取軌道交通10號線、29號線、30號線在天河智慧城增設站點,全面提升配套服務。力爭到2025年形成「五橫三縱」高快速路網路、“四橫六縱”內部路網體系,實現天河高新區道路交通內連外暢。

  數說廣州高速建設發展成就

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公路主樞紐,廣州目前已建成高快速路通車裏程超過1100公里,建設規模位居全省第一,與周邊城市共形成56個銜接通道,以廣州為中心2小時通達珠三角各市和港澳的高速公路網路基本形成。

「十三五」期間,廣州新建成北三環二期、南沙大橋等重大項目,新增高快速路284公里,比“十二五”時期增長1.99倍,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1168公里,對比2015年增長20.2%。

2021年一季度,廣州全市在建高速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5.21億元,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16.54%。

2021年春運40天,廣州地區經高速公路離開廣州累計約2000萬車次,進入廣州累計約2018萬車次,全市累計凈流入約18萬車次,約41萬人。機場高速北行方向日均車速85.9公里/小時,相比2019年同期上升6.2%;南行方向日均車速79.6公里/小時,相比上升1.0%。華南快速北行方向日均車速71.4公里/小時,相比上升2.1%;南行方向日均車速72.8公里/小時,相比上升2.4%。

「中國最繁忙高速公路」廣深高速1997年7月1日正式通車,全程122.8公里。建成通車20多年以來車流量高速增長,1994年試通車時日均車流量3.63萬車次,2020年日均車流量達65萬車次。

廣州片區高快速路車流量最大的廣州機場高速,2002年1月開始通車,全程約47公里。2021年3月路段總車流達1338.7萬車次,日均車流量43.2萬車次,超2019年日均車流的10.68%,約佔全市高速總車流的14%。日常最高日車流可達46.17萬車次,今年清明前一天車流突破48.86萬車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首例 呼吸衰竭67歲男送屯院治理

2025年01月10日 15:19 最後更新:16:59

一名67歲本港居民經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早上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送往屯門醫院,為計劃推行一個多月來的首宗個案。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政府新聞網資料圖片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政府新聞網資料圖片

該名患有慢性支氣管病的男子,3日前因呼吸衰竭進入港大深圳醫院,需要無創呼吸機支援,9日情況穩定後,希望返回香港繼續治療。醫管局9日收到港大深圳醫院有關請求,雙方醫生認為個案適合轉運,報請當局並得到批准,目前病人已經在病房治療,整個過程順利。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說,轉運過程早上11時開始,病人仍要使用呼吸機,期間有醫生和護士隨行,救護車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期間病人不需要落地過關,亦不需要轉送到另一輛救護車,大約40分鐘便送達屯門醫院。

她表示,試行計劃實施至今有嚴格篩選,因此只有一名病人獲安排,考慮因素包括病人和家人意願、病人情況既要嚴重亦要穩定,如果有能力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安排,則不需要對接安排,不希望出現濫用機制的情況。

屯門醫院。資料圖片

屯門醫院。資料圖片

李詠梅又說,向病人收回4990元人民幣成本價,比私人安排更便宜,但實際費用更高,因為有很多醫生參與。今次安排給予病人和市民信心,至於計劃可否擴展至其他醫院,暫時會小心控制,會以屯門醫院為主力。

新界西醫院聯網急症科部門主管劉柱良表示,以往一直有香港市民從內地返港治療,但路程比較複雜,例如在口岸等待香港救護車轉駁,過關時間較長,事前亦不知道病人資料,新機制理順過程,讓醫護有足夠時間準備,提升病人安全,並方便家人,減少擔憂和困擾。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