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首例 呼吸衰竭67歲男送屯院治理

社會事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首例 呼吸衰竭67歲男送屯院治理
社會事

社會事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首例 呼吸衰竭67歲男送屯院治理

2025年01月10日 15:19 最後更新:16:59

一名67歲本港居民經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早上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送往屯門醫院,為計劃推行一個多月來的首宗個案。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政府新聞網資料圖片

大灣區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政府新聞網資料圖片

該名患有慢性支氣管病的男子,3日前因呼吸衰竭進入港大深圳醫院,需要無創呼吸機支援,9日情況穩定後,希望返回香港繼續治療。醫管局9日收到港大深圳醫院有關請求,雙方醫生認為個案適合轉運,報請當局並得到批准,目前病人已經在病房治療,整個過程順利。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副院長李詠梅說,轉運過程早上11時開始,病人仍要使用呼吸機,期間有醫生和護士隨行,救護車經深圳灣口岸入境,期間病人不需要落地過關,亦不需要轉送到另一輛救護車,大約40分鐘便送達屯門醫院。

她表示,試行計劃實施至今有嚴格篩選,因此只有一名病人獲安排,考慮因素包括病人和家人意願、病人情況既要嚴重亦要穩定,如果有能力使用公共交通或自行安排,則不需要對接安排,不希望出現濫用機制的情況。

屯門醫院。資料圖片

屯門醫院。資料圖片

李詠梅又說,向病人收回4990元人民幣成本價,比私人安排更便宜,但實際費用更高,因為有很多醫生參與。今次安排給予病人和市民信心,至於計劃可否擴展至其他醫院,暫時會小心控制,會以屯門醫院為主力。

新界西醫院聯網急症科部門主管劉柱良表示,以往一直有香港市民從內地返港治療,但路程比較複雜,例如在口岸等待香港救護車轉駁,過關時間較長,事前亦不知道病人資料,新機制理順過程,讓醫護有足夠時間準備,提升病人安全,並方便家人,減少擔憂和困擾。

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今日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首次會議,強調「創新」對促進三地機制對接、規則銜接和人才連接尤其重要,能更充分地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升大灣區的創新能力。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小組深入討論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行動綱領》各項政策措施的最新進展及未來工作重點,包括制定大灣區仲裁員名冊,進一步便利三地仲裁員在大灣區提供法律與爭議解決服務;及建立大灣區法律資訊平台,為企業及市民就跨境營商及生活提供實用的法律資訊。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張國鈞表示,律政司一直本著「守正創新」精神與不同持份者合作,集思廣益,積極落實《行動綱領》,以用好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認為小組首次加入內地及澳門的律師,有助律政司從不同法域的視覺了解問題。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張國鈞提到,其中一名新成員、網紅「西DorSi」謝承益旅居內地,有助律政司更掌握巿民對大灣區各種政策措施的意見,亦有助律政司向社會大眾做好解說工作。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律政司副司長主持新一屆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