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傳媒引述歐盟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由於中歐互相制裁,包括制裁歐洲議會議員,外交關係惡化,歐盟已暫停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
消息一出,媒體及外交界普遍認為,顯示中歐關係惡化、大倒退,更預言經過七年談判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瀕臨觸礁。
不過這個「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觸礁的新聞就惹起一場混亂。歐盟發言人後來否認有關歐盟暫停審批歐中投資協定的報道,指東布羅夫斯基斯的講話被斷章取義。
歐盟在一份書面聲明中稱,現在需要對該協定進行法律審核和翻譯校對,然後才能提交以獲得批准通過。但該協定的審批程序無法與更廣泛的歐中關係發展割裂開來。
歐盟的老大哥、德國總理默克爾亦跑出來重申了對歐中投資協定的支持。她強調,歐中投資協定雖然在批准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是一個重要的承諾,歐中雙方將因此互利互惠。默克爾更說,中國的發展繁榮符合德國的利益。中國承諾的氣候保護目標,包括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和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都是鼓勵多邊主義的積極信號。
我的解讀是歐盟領導人仍想推動「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但如今政治氣候不佳, 協定很難獲得歐洲議會通過,所以唯有嘆慢板慢慢來。
再看看今天G7外長會議的共同聲明,並未有事前吹風那般有實質行動針對中國,在外交上來說這份聲明內容算是「空泛」了一點。美國想發動G7圍堵中國的行為未竟全功。
G7共同聲明關注中國新疆及西藏的人權狀況,敦促中國在人權和貿易上承擔義務,遵守國際規則,履行與其全球經濟地位相稱的經濟義務和責任。聲明提及關注新疆,西藏和香港人權問題,敦促中國按照國際法和中國法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呼籲中方准許聯合國在獨立及不受限制下到新疆調查;以及停止針對維護香港民主自由的人士等。
總的而言,G7共同聲明只是一份口水聲明。
中美兩國交鋒之際,歐洲採取怎麼的態度?這個國際大局其實每天都在變化,歐盟能否找到一個平衡點,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呢?
今天中歐關係的方向標是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已經談了7年,去年年底終於宣佈完成談判,交各自議會審批。如果說中國以為可以馬上落實投資協定內容,我估計中國外交部也不會那麼天真,要在歐洲議會通過這個協定,必定預料不會一帆風順的。
在胡錦濤、溫家寶主政的10年間,我幾乎年年跑比利時歐盟總部採訪中歐領導人峰會,那些年北京為中歐談判設了2個前提,就是要求1. 歐洲解除武禁運及2. 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前者政治性意味更濃一點,因為是1989年歐洲國家作出的措施,而後者則是實利,如果歐洲不承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中國企業在歐洲被徵重稅。
有一次在歐盟總部等候會談結束時,與一名外交部的新人聊起,他說不太明白為何中國要設定這兩個前提,他覺得歐盟是永遠不會答應的,而中國對歐洲的政策花了太多的力氣要促成這個兩個要求,其實中歐之間還有很實質事務可以磋商。
我覺得外交決策是多重而複雜的,這位新入行的外交官接觸的都是西歐司的業務範疇,而中國高層作出外交決策時,則要以大局考慮,同對手談判,先設定一個非常高的大局合作框架,次次談判都提及,讓對手感受到壓力。有幾次歐盟不同的輪任主席國的領袖都出口術,呼籲其他成員國考慮解除武器禁運,不過,最後在胡、溫任期10年內並未有落實。
到習主席上任後改變了策略,中國在外交層面上停止了要求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嘗試,而是在歐洲出口管控體系的框架內尋求獲得與軍事相關的歐洲技術,用以大力發展軍火裝備的自主研發。
事實歐洲2019年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所謂對華武禁售是更多的是一種政治上的立場性表述檔在執行中,每個歐盟國家可以依照各自對這份檔的理解而行事,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歐盟各國對「對華軍售禁令」均有不同的解讀方式。禁令主要是阻止中國從歐洲購買整套武器系統,但一些軍工技術,例如軍事用引擎就沒有明確的劃一標準。報告的結論是,有許多尤其是與柴油引擎和戰鬥機引擎相關的產品其實是在歐盟國家(主要是英法)的授權支援下,中國在本土自行生產改裝的產品,其中許多產品如今已經是100%的中國製造。
由此可見,公開的交鋒並非外交的全部,要看清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外交格局,需要立體地、從大局去看待。
講到歐盟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推進採取嘆慢板的方式,相信是預料到了歐洲議會審議,也不會獲得通過,坐在議員席中的個別議員在中國反制名單內,在現在的氣氛下,要歐洲議會通過協定有點困難。(註:歐盟3月制裁4名新疆官員及一個實體,指他們侵犯維吾爾族人的權利。中方其後反制,制裁10名歐洲議員、學者及4個實體。)
這份協定能夠在去年底快速完成,對中國和歐盟來說都各自的考量。當時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在即,拜登團隊曾公開施壓要求歐盟暫緩與中國的協定,而中國一方面真心希望進一步開放落實經濟外循環,另一方面也是要拖慢拜登建構西方反華大聯盟的企圖。
在協定下,中國在消除市場壁壘方面作出了關鍵讓步和承諾,同意在電動車、私立醫院、房地產、廣告業、電信業、雲端服務、金融服務、國際海運與空運等領域,進一步開放市場准入、鬆綁合資規定。對歐盟來說,何不袋住先呢?所以歐洲還是頂住美國壓力與中國完成了談判。說白一點,無論中歐都是有意向美國施壓,為日後同美國新政府打交道時爭取最大的籌碼。
而這份協定在歐盟內仍然是有爭議的,中小歐盟國家認為利益分配不均,德法未在歐盟內充分協商就與中國完成談判。大贏家是德國,協定內容包括中國進一步向歐洲開放新能源汽車、飛機製造、雲計算服務、金融、電信行業等領域向市場,其中歐洲車廠更可以在中國設立完全控股的新能源汽車公司。這對德法汽車企業,未來發展可期。
中歐全面協定何時重啟落實程序還將有很多波折,但在G7峰會前,習主席應邀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通電話,德國在打什麼算盤呢?德國會否向中國爭取先開放市場給他們呢?這會引來盟內部反彈,但看疫苗供應事件簿,歐盟也是有共識齊上齊落,但匈牙利則不理會這個共識,自行決定批准中國疫苗,打咗先算,歐盟其他國家除了表達不滿,也不容易採取實質的行動阻止。
李彤
微觀中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