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古代風俗人死後要等七天才能入葬 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風俗人死後要等七天才能入葬 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古代風俗人死後要等七天才能入葬 其實有一定科學道理

2021年10月18日 10:00 最後更新:11:56

民間一直都有這樣喪葬習俗:人死後守靈三天,然後出殯。在死者死後第七天會回魂,也就是俗稱的「頭七」。而中國古代的風俗,人死後要停屍七天才能入葬。這其實不是迷信,其中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清代葬禮儀式。 (網上圖片)

清代葬禮儀式。 (網上圖片)

在現代的法醫學上,有種名為人類「假死狀態」,即是一個人的生命特徵(呼吸、心搏、血壓、脈搏等)極其微弱,處於似乎已經死亡,其實還在活著狀態。有時我們都會聽聞一些「某位老人死了幾天後復活」,又或者「下葬時傳來棺材撞擊聲」等等報道,更甚者有些例子被形容為「屍變」。究其根本,可能只是這個人還沒有死。我們翻查文獻,都不難發現「假死」個案。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據史載,當時有個人名叫「秦越人」,是一個對醫學有興趣的飯館老闆,他拜了神醫長桑君為師,學到很多看病救人的手段。秦越人遊走趙國,免費助百姓治病,漸漸就受到百姓愛戴。百姓為了感激秦越人,就將上古神醫扁鵲這個名字送給了他,秦越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醫扁鵲」。

扁鵲畫像。 (網上圖片)

扁鵲畫像。 (網上圖片)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看見虢國百姓披麻戴孝祭祀,扁鵲打聽後了解到,原來是太子突然暴斃,死得突然。扁鵲作為醫生,本能的認為太子是不是沒有死?扁鵲立刻讓人上告虢國國君,說太子並沒有死,自己也可以救活太子。虢國君主得知,立刻召扁鵲進宮為太子看病。扁鵲一眼看就知太子只是「假死」:「夫世子病,所謂尸蹶者,以為不然,試入診,世子股陰當溫,耳焦焦如有啼者聲,若此者、皆可活也。」隨手掏出銀針刺激太子穴位,再配合用藥,沒過一會,太子就「奇蹟般」坐了起來,再進一步治療後完全康復。

扁鵲這一次後揚名天下,成為當世神醫,是一個死人都能救活的神醫。扁鵲自己也解釋,並非自己醫術厲害,而是有些人並沒有真的死去,只是進入了「假死」狀態,這些人在死亡幾天後,都會有可能甦醒。當時他了解過太子的身體後,了解到太子仍然生存。而結果是,他救了虢國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就不脛而走。

《韓詩外傳》局部。 (網上圖片)

《韓詩外傳》局部。 (網上圖片)

在古時,人們只能透過直接觀察去了解一人的呼吸、心跳、脈搏等來判定是否死亡,當這些表癥十分微弱時,用普通方法都查不出時,這種狀態稱作假死。那些微弱狀態在古代實在難以鑑定,所以為什麼當時的人一死,停屍七天後才入葬,這裡可以給予一個較為科學的答案,就是避免枉死。

往下看更多文章

郭象出仕 「口若懸河」受讚賞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