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就像《西遊記》里的白骨精一樣,不斷進化。自疫情爆發以來,已經經歷了5次變異,分別是阿爾法、貝塔、伽馬、Delta德爾塔,以及最近的Omicron奧密克戎。
與最初的病毒相比,奧密克戎有大約50個新的突變,這使得它比之前的變體更具傳染性。隨著奧密克戎的傳播,全球確診病例創下了歷史新高。
但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的症狀比較輕微,不太可能引起嚴重疾病。
一個原因可能要歸功於疫苗接種和之前的感染所產生的免疫力。然而,動物研究表明,奧密克戎本身也不太可能引起嚴重的症狀。例如,與其他變體相比,感染奧密克戎的小鼠更少出現症狀,感染後也恢復得更快。小鼠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可以排除小鼠有接種疫苗帶來的免疫保護。
科學家還進一步瞭解到,奧密克戎感染細胞的方式與之前的變體有很大的不同。這可能是它不那麼致命的一個原因。
我們知道,新冠病毒的表面有很多突起的東西,這使它看起來像一頂皇冠。這些突起叫棘突蛋白。與此相似,大多數人類細胞的表面也密布著一種叫ACE2蛋白的突起。新冠病毒感染人類細胞,第一步需要錨定在人類細胞表面。它就是靠棘蛋白與ACE2蛋白的結合來錨定的。
但是,錨定只是病毒入侵細胞的第一步,病毒只有把自己的RNA注射到細胞內,讓細胞為其複製繁殖,才算大功告成。那麼,新冠病毒是如何完成後面這一步的呢?
迄至德爾塔變體的新冠病毒都採取這樣的方式:待錨定後,它們利用人類細胞表面另一種叫TMPRSS2的蛋白,來消融棘蛋白和ACE2蛋白的接口,然後將自己的RNA注入細胞。由於TMPRSS2蛋白大多分布在肺部細胞上,肺部自然成了這些病毒的肆虐之地。
但是,奧密克戎入侵細胞的方式與此不同。它錨定細胞之後,不斷往細胞裡面擠。但細胞膜有一定的彈性,當病毒往里擠時,細胞膜並不是會被擠破,而是不斷往內彎,最後這部分細胞膜把病毒整個包裹起來,並與整個細胞膜斷開,在細胞內形成一個小囊。只有到那時,棘蛋白和ACE2蛋白的接口才會被組織蛋白消融,病毒的RNA釋放出來。
也許正是入侵方式的不同,導致奧密克戎更有可能感染鼻腔而不是肺部,因為它不用等到去肺部,在鼻腔或呼吸道已可以入侵人類細胞,而德爾塔等其他新冠毒要等去到肺部細胞較多TMPRSS2蛋白地方,才可以入侵人類細胞肆虐。
但說來也奇怪,SARS病毒感染細胞的方式與奧密克戎相同,然而它除了感染呼吸道,卻仍能感染肺部,而且非常致命,原因有待進一步考證。
另外奧密克戎相比其他的變體,傳染性要強得多。它具有如此高的傳染性,很大一部分原因無疑是它有能力躲避抗體,並感染更多已接種疫苗或被其他變體感染過的人群。但這不是故事的全部。
醫生們已經觀察到,與其他變體相比,奧密克戎在唾液中的病毒含量更高。
他們做過一項測試:先後招募了兩群感染者,一群感染德爾塔變體,一群感染奧密克戎變體。對每一名感染者都同時從鼻腔和唾液中取樣,進行核酸檢測。我們知道,病毒濃度只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核酸檢測才能顯陽性。
對於德爾塔變體的感染者,當鼻腔樣品全部呈陽性時,只有70%的唾液樣品呈陽性。這說明,對於德爾塔變體感染,鼻腔內的病毒濃度要比唾液中的高。但對於奧密克戎變體,情況正好相反。當全部唾液樣品呈陽性時,只有86%的鼻腔樣品呈陽性。這說明,對於奧密克戎變體感染,唾液中的病毒濃度要比鼻腔內的高。
這意味著,當人們說話、喊叫、咳嗽或唱歌時,奧密克戎變體更有可能傳播。這可能是它具有更大傳染性的一個原因。這個試驗也告訴我們,要想及時發現奧密克戎感染,從口腔中取樣進行核酸檢測更為可靠。
台灣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分析,Omicron傳播力更加驚人,「民眾不用咳嗽,只要透過呼吸,病毒就會傳播到空氣中」,他也提到台灣過去的防疫重點都著重在接觸汚染物的部分,不過他隨後以美國CDC公布的資料,表示新冠病毒藉由污物傳染的機率只有萬分之一,因此相對來說空氣的防護更加重要。
奧密克戎變體具有高傳染性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許多無症狀感染者無意中傳播了病毒。調查表明,奧密克戎變體的無症狀感染率比其他變體的無症狀感染率高8倍。
奧密克戎變體相對溫和,這對於我們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未來也不排除進化出更加致命的變體的可能。因此,我們還不能高興太早。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