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八卦棍探

卓文傑

廣東武術資源非常豐富,在搜集有關八卦棍材料的過程中,發現現時除了五郎八卦棍,還見到有謝家八卦棍(盲蛇棍),周家八卦棍,左手釣魚棍(左手八卦棍)等,可能還有更多。八卦棍最早出現的時間暫時沒有定論。

五郎八卦棍

林世榮在1936年刊印了《工字伏虎拳圖說》,書內載文《八卦棍法》,交代了「八卦棍」的來源,相傳由“五臺山楊五郎教習,將槍法化為棍法,原有六十四點棍法”。楊五郎創八卦棍一說,似乎是基於五台山的歷史背景及南宋到元、明小說人身魯智深、楊五郎兩位著名的小說人物有密切關係。武學研究學者馬明達教授在《五台山的儈兵和武藝》一文中給予了詳細論證。楊五郎創八卦棍一說到了清末民初的民間武術已然相當普遍,家傳戶曉,林世榮就自自然然採納了。林世榮又指出由於自己擅長使用粵劇戲班的“六點半左棍法”,就把“六點半左棍法”加入到八卦棍法中,變成了現在林家洪拳系統的“五郎八卦棍”,因此“五郎八卦棍”應該也沒有任何爭議了。然而“八卦棍法”、 “六點半左棍法”究竟又是怎麼回事? “六點半左棍法”是否就如望文生義般,就是左手握前把的六點半棍如此簡單?或者跟詠春、永春門派的六點半棍會否存在某種關係?此文暫不考究。

 

P1060920 (1)

P1060920 (1)

上世紀50年代,譚家三輾傳人譚漢曾詳細解釋譚家得傳鄒家八卦棍的過程,內容中出現的八卦棍年份屬較早期的。八卦棍屬單頭棍一類。林世榮傳下的五郎八卦棍使用的棍棍長沒有特別要求,因人而異,但由於習慣的關係,比人高度稍長3呎 - 4呎即可,同樣棍的直徑亦沒有特別規定,以練習者握手感覺合適為佳。其他門派對八卦棍棍長及直徑各不相同,如鄒家八卦棍就用七呎二吋長棍。棍使用點於一端,甚至握把頭粗,攻擊點細, 一般與槍法有密切的關係,要求聚全身力於棍尾,使力一擊,可斷磚頭,碎核桃。槍與棍的技法很接近,有的棍法含有槍的用法,明代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諺云:打人千下,不如一紮。故少林三分槍法,七分棍法,兼槍帶棒。此少林為棍中白眉也”。流行於閩、粵、浙、湘地區的死把棍,也叫硬把棍,以俞大猷的《劍經》為代表。…南方死把棍則以擊打為主,雙手執棍,右把右足在前。戚繼光《紀效新書》卷12《短兵長用說》中的插圖就是當時的南方死把棍法。馬明達教授亦說看廣東拳家對拆棍法,使他馬上聯想到李良欽、俞大猷以及童琰甫、劉邦協他們所演練的棍法,感受到南棍的質樸和南北棍法的巨大差異。無疑死把棍法應該就是南方的單頭棍法,跟明朝軍旅武藝的槍法關系密切。到了明末清初,單頭棍在廣東已經很普遍,這種從軍用槍法改良成的棍法,形成南方的棍法多以單頭棍為主,而攻擊點就集中在棍尖,勁道比較短的特色。至於說單頭棍由反清復明之士到南方避難時傳下,當然現時仍然值得商榷,但是筆者認為值得繼續去尋找證據。

到了晚清時期,廣東沿海一帶由於人口膨脹、海外列強勢力入侵,動亂增加(如太平天國,地下會黨活動,海盜),軍事活動非常緊張等等社會問題催化了各地鄉村「保甲」、「團練」武裝化發展自衛,亦由於當時清政府實行「禁兵」,催使南方武術蓬勃發展。通過軍事及民間習武活動,八卦棍似乎在廣東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較有系統化及較有規模的傳承。這段時期,顯然還有其他門派的八卦棍被傳習,如鄒家八卦棍。

鄒家八卦棍

 

由於筆者手上掌握的鄒家八卦棍資料比較清晰,所以暫先就手上資料對鄒家八卦棍作出探究。現時譚家三輾(展)傳人仍有傳授鄒家八卦棍,並列為核心技藝。

作家兼新聞從業員許凱如,1950年代撰文《譚家武術源流考》載於譚漢所著的《鄒家八卦圖說》一書,又見溫錦聯著《少林真傳 譚家三輾手 (三輾五形拳)》,均載“鄒家八卦棍原是馬上槍法,是南海西樵羅茂興學自五臺山,技成後在西樵授技,後來傳至鄒宇昇將槍法改為棍法,再與譚家三輾傳人譚安換技。傳至鄒泰(廣東十虎之一)時,已聞名武林。” 撇開鄒泰是否廣東十虎不談,鄒泰以八卦棍聞名一時,棍法一定非常了得。由於鄒宇昇首先將槍法改為棍法,因此後人又稱其傳下的八卦棍為“鄒家八卦棍”。鄒泰聞名的武藝是棍法,算來應該是鄒宇昇的後人或後學了,相信鄒家八卦棍在這段時間,在南海已廣泛傳習,加上後來譚家三輾的推動,八卦棍在南番順地區應該很多人懂得。

然而譚漢的說話存在著很多疑點,必須要求證的,如南海西樵羅茂興的來歷。考慮到鄒宇昇把八卦棍教給了譚安,譚安是創立譚家三輾拳派,譚義均的兒子譚讓的徒弟。譚安跟譚義均孫子譚敏同輩份,譚敏為譚家三輾嫡傳高手,最為人樂道的就是跟鐵橋三比試的故事。相傳洪拳中傳記人物之鐵橋三,為廣東南海縣人,享年七十三(具體生年不詳),傳下鐵線拳。年輕時在佛山廣東一帶街頭賣武。在家排名第三,且橋手功夫獨到,他把雙臂伸開,能掛起六條大漢,步行數十步而面不改色,因此遠近知名,人稱鐵橋三。鐵橋三將50歲時到花縣橫譚街設館,在石龍墟賣武時,當時年屆弱冠的譚敏出言不遜,鐵橋三欲找譚義均問罪,譚敏反而主動挑戰,結果鐵橋三也沒有討得好處。譚安“廿年好武”,跟鄒宇昇換技時估計才二十出頭,如跟譚敏同期,或者比譚敏年長一點,推算應該在清道光時期出生,跟鄒宇昇交換技藝時,大約就是咸豐初期。再者,廣東武術源流於福建武術,並逢勃於明末清初。按理羅茂興就算是學功夫,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也應該去南少林(福建少林寺),為什麼要千里迢迢,大老遠跑去山東學槍法?羅茂興學槍法自五臺山,顯得不太合情理,反而讓人覺得是穿鑿附會之說,繼續沿用「八卦棍法」創自楊五郎的道聽途說之典故而已﹗

筆者不敢否定南海西樵羅茂興其人存在(待考)的真實性,反而希望能夠找到羅茂興學成槍法後,在西樵傳授槍法這段時期的材料,例如他以什麼形式教槍法,本人從事什麼職業,上述種種問題都值得花費時間考證。總而言,後來羅茂興的槍法,不知道經過了幾代人或多久時間傳給了南海鷂嶺鄉人鄒宇昇。鄒宇昇在魯岡設館,他把羅茂興槍法改成了八卦棍,後來又傳給譚安。我們可以推斷約為在1850後,譚家拳術系統開始有鄒家八卦棍一技。

八卦棍與洪拳

傳說洪拳的起源跟清朝火燒南少林寺有關。洪拳祖師至善禪師為反清洪門子弟,逃難至廣州海幢寺 (海幢寺位於海珠區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境清幽、園林優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模擴建、遂成為廣州“四大叢林”之冠)。火燒南少林寺的故事很有可能來取材自清代小說《聖朝鼎盛萬年青》(又稱《萬年青》又名《萬年青奇才新傳》、《乾隆巡幸江南記》)。雖然難以斷言至善禪師的真實性或歷史背景,但最少知道至善禪師在海幢寺傳藝首徒陸阿采,將洪拳傳黃泰,黃泰傳黃麒英,黃麒英再傳兒子黃飛鴻。黃麒英帶著年幼的黃飛鴻在廣州佛山一帶賣藝。黃飛鴻(1856年-1925年)祖籍廣東南海縣西樵嶺西祿舟村,有說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佛山鎮,是嶺南武術宗師及名醫,南拳流派洪拳的名家,父親黃麒英亦是聞名拳師。黃飛鴻自五歲習武,得家技真傳。黃飛鴻的事跡與故事被拍成過百部電影,膾炙人口,但是黃飛鴻的本來面目卻十分模糊。

無疑黃飛鴻傳給林世榮的有工字伏虎、虎鹤雙形拳、鐵線拳、五形拳及十形拳。林世榮本身也有家傳武藝,他自小習少林拳法、箭掌、還有族叔公林車沖獨創車沖刀法,又曾跟胡金星及鍾洪山學藝(見韋少伯述《林世榮先生略歷》),武藝已獨當一面。林世榮跟黃飛鴻相交多年,亦師亦友,兩人亦曾在廣惠鎮守使李福林靡下。《精武本紀》載民國八年4月10日《中華新報》,《廣東精武體育會開會紀盛》,作為福軍技擊團,林世榮演雙鉤刀、黃飛鴻演快扒,另《粵聲報》《精武體育會開會之詳情》記林世榮演雙鞭,可見兩人的拳術與器械套路繁多,來源複雜。另一方面,我們仍然不知道林世榮具體從胡金星及鍾洪山處學了什麼功夫,但似乎應該都是當時廣東地區流行的少林洪拳。林世榮既然有意在《工字伏虎拳圖說》載明八卦棍法,表明他十分重視該套棍法,但他卻沒有說明八掛棍的源流,至少他沒有像對待工字伏虎拳去說明傳自黃飛鴻。又很巧合羅茂興與黃飛鴻家族同為南海西樵人,鄒宇昇也是南海鷂嶺鄉人,並早期在魯岡設武館。鄒宇昇同期亦有很多師兄弟習得槍法,後隨他改為棍法,因此在南海區內及周邊地區很有機會洐生出相類似的八卦棍,再被黃飛鴻家族吸收進其洪拳系統,又或者是林世榮從其他途徑習得,惜現在不得而知了。

只是大家現在都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林世榮改良八卦棍,變成了現在洪拳武術中的經典單頭棍法五郎八卦棍,遠傳海外。我們亦有理由相信廣東地區的八卦棍,十八世紀中葉在鄉村「保甲」、「團練」中普及,甚至成為軍旅篇制中普遍使用的器械棍法。《精武本紀》中陳鐵生《盾墨餘瀋》記八卦棍“蔡國祥蔡國喜南海人也兄弟皆前清記名提督而兩人之功名皆出於其萱堂之一枝八卦棍從戰陣上打出來亦一奇女子也”。《清史稿》正文‧列傳二百一,記咸豐十年“蕭孚泗,湖南湘鄉人。…又偕水師副將蔡國祥截獲賊糧。…”蔡國祥攻打太平天国重鎮安慶城建立戰功,後胞弟蔡國喜,隨兄一起到了福建船政,擔任“揚武”的幫帶。陳鐵生是廣東新會人, 為“精武四傑”之一,《盾墨餘瀋》所記內容雖然並不一定經過考證,但相信是當時武術界的軼事。陳鐵生貴為同盟會成員,年輕時未必跟當時身為清官的蔡國祥蔡國喜有接觸,但作為知識分子,對左宗棠洋務運動及太平天國事件中佔有一定位置的廣東人蔡國祥蔡國喜兄弟產生興趣,繼而去了解尚屬合理。粵人向來尚武,蔡氏兄弟母親的八卦棍又從戰陣上打出來。根據當時珠三角的環境,鄉里之間的械斗十分頻繁和激烈,又常有盜賊侵擾,蔡氏兄弟母親使一枝八卦棍似乎是參與了械斗或抵抗賊匪打出了名氣。觀乎當時「保甲」、「團練」活動,由男人擔當,一名婦孺不太可能直接跑去學八卦棍,因此估計有可能是蔡氏兄弟母親的家學。蔡國祥蔡國喜兄弟相繼成為湘軍的知名水師,他們家族跟軍旅是否存有某種關係,或者母系的任何資料,暫時未找到及不得而知,不過暫且推定蔡氏兄弟的母親在道光中期已習得八卦棍。

 

八卦棍拳歌 工字伏虎拳

八卦棍拳歌 工字伏虎拳

或者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作為間接參考之用。清代廣東很多拳種都以洪拳為名,可以說一度為南方(尤其廣東閩南一帶)民間拳法的統稱。如譚家三展拳雖說為譚義均所創,亦為洪拳支流,並相傳譚義均到福建少林寺拜感法上人為師(洪拳祖師至善禪師)。廣東五大名拳洪、劉、蔡、李、莫,多少也跟至善禪師址上關係。相傳蔡家拳是蔡展光所傳,蔡展光是拜至善禪師為師的。莫家拳由莫達仕本身學自福建少林寺至善禪師,技成後返回東莞火崗村,而火崗村全皆為莫姓族人於是開宗創派。蔡李佛拳派始祖陳享七歲隨族叔陳遠護習技。陳遠護為少林俗家弟子,驃師出身,為“洪佛拳”高手。陳享十五歲時已練就一身本領,後再投拜至善禪師門徒李友山。即使幾個門派中源流中夾雜許多難以證實的傳說,但又隱約讓人們看到至善禪師活躍時期為乾隆年間,只可惜沒有任何記載至善禪師傳下了八卦棍。




ManKungfu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