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彭博》也開始發現中國「清零政策」的好處 而且也影響到美國

博客文章

《彭博》也開始發現中國「清零政策」的好處 而且也影響到美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彭博》也開始發現中國「清零政策」的好處 而且也影響到美國

2022年02月11日 11:39 最後更新:11:55

美國媒體過去一直攻擊中國抗疫的「清零政策」,現在開始有一些雜音。

美國《彭博》駐北京記者占士美格在他的社交帳號上推薦他這篇題為「為什麼世界需要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一文時這樣寫道:「你希望能繼續買到東西嗎?你想繼續從中國買東西,不用擔心短缺或價格上漲嗎?那麼,你就應該希望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

美國《彭博》的文章。

美國《彭博》的文章。

美格逐步展開他的推論:

1、 雖然其他西方媒體一直在炒作中國「動態清零」政策的「害處「和」風險「,可如果中國不採取這一政策,任由病毒在14億人中間傳播,即便中國的疫苗接種率達到87%,這仍將給中國以及全世界的生命安全和經濟穩定帶來巨大的危害——而且這些危害,是遠遠超過「動態清零」政策本身的那些問題的。

2、北京大學通過數學模型計算發現,如果中國採取美國那種「開放」的方式面對疫情,中國可能每天的新增病例數會達到63萬人,而即便中國能壓低大量感染者的死亡率,中國仍然會出現大量死亡病例,大大超過去兩年共計4636人的死亡人數——要知道,美國只有中國人口的1/4,死亡病例卻已經有94萬人。
同時,中國的疫苗雖然在有效率上略遜於西方mRNA技術的疫苗,而且即便可以打上mRNA疫苗,也不足以讓中國改變政策,因為病毒本身是在不斷變異的,單靠疫苗是防不住的。中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就指出了這個情況。再加上中國也沒有出現其他國家那種疫情氾濫的情況,所以一旦中國改變防疫政策,代價反而比其他國家更大。

3、中國目前的「動態清零」政策以及大規模檢測和病例追蹤等手段,對於應對奧密克戎毒株仍然有效。這在北京、天津、杭州等地已經得到了證明,

中國在「動態清零」政策政策下出口大幅上升。

中國在「動態清零」政策政策下出口大幅上升。

4、雖然中國的限制性政策令港口和工廠臨時關閉過,但中國的工業在疫情這兩年多的時間裡其實並沒受什麼影響,出口在2020年和2021年還創下新紀錄。如果不是中國有效的政策令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出,美國進口產品的物價可能比現在漲得還要快,物資短缺也會更為嚴重。

5、澳洲就是一個中國的反面例子。這個國家曾經也採用過類似的「清零」政策,但在1月結束了封鎖措施、並廢除了強制入境隔離措施後,其感染和死亡人數都出現了大幅增加,逼使人們不得不主動躲了起來,不敢外出。所以,如果新冠毒株不能變異出比奧密克戎還要弱的新毒株,那麼中國一旦放開,就算政府不強制,民眾也會像2020年初的武漢那樣主動隔離自己,不敢外出,特別是醫療系統超載和死亡病例激增後。

但澳洲畢竟不是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所以一旦中國出現上述情況,這反而會導致供應鏈出現遠比目前更嚴重的問題,比如進一步推高通脹,並給本就已經脆弱的世界經濟進一步帶來衝擊。

因此,這位彭博社記者在文章最後寫道,「中國堅持清零政策越久,對世界其他地方才越有好處。」

其實彭博社的文章,也只是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不想中國爆疫影響對美出口,令美國通脹更高,但這樣簡單的道理,美國媒體好像花很長時間才明白,關鍵只因為他們有偏見。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疫苗接種

當中國航太捷報頻傳,SpaceX的獵鷹火箭頻頻上天之際,歐洲也坐不住了。但德國新秀「光譜」火箭的首飛折戟,讓人不禁思考:歐洲要如何在新太空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歐洲「關鍵一戰」敗北

3月30日,在挪威安島航太中心,德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的「光譜」(Spectrum)火箭靜靜佇立,承載著歐洲商業航太的雄心。然而,這場期待了許久的首秀,卻在30秒後戛然而止。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這枚由慕尼黑初創企業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打造的火箭,原本要在這天書寫歷史,成為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首次成功發射的商業運載火箭。但命運弄人,火箭在升空後很快失去控制,轉了個180度後墜入附近海域,隨即爆炸。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影片截圖

不甘心的歐洲

面對失敗,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CEO丹尼爾·梅茨勒(Daniel Metzler)態度樂觀。他強調這是一次測試,將這次發射定義為「數據收集的成功」,並表示已為第二次飛行做好了準備,並且生產「相當順利」。不過,至於第二次發射還為時過早,公司會嘗試「盡早將第二枚火箭送往發射台」。

「光譜」火箭是一種中小型運載火箭,高約28米,能夠將1噸重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該火箭採用液氧和丙烷燃料,配備了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自行設計和製造的「天鷹座」(Aquila)發動機。其中,一級火箭由9台發動機提供動力,二級火箭由1台發動機提供動力。

這是俄羅斯以外歐洲大陸的首次火箭發射任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儘管歐洲航太局(ESA)和法國阿麗亞娜航太公司一直在發射火箭和衛星,但他們的發射任務都是在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進行。

CNN評論稱,在太空領域的競賽迅速擴大的背景下,「伊薩爾航空航太公司和其他歐洲初創企業正在爭先恐後地參與競賽,試圖與主導競賽的美國和中國搶佔份額。」

但《泰晤士報》稱,如今歐洲在航太領域高度依賴美國,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已在火箭發射方面佔據主導地位。在歐洲「阿麗亞娜5」火箭於2023年7月退役,至2024年7月「阿麗亞娜6」火箭完成首次發射之間,歐洲航太局更是完全依賴於SpaceX。

與此同時,中國不斷在航太領域取得突破,印度等一些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航太技術,使歐洲面臨沉重的壓力。報道稱,去年印度完成了5次發射,伊朗也完成了4次發射,歐洲卻只進行了3次發射任務。

未來在何方?

《泰晤士報》認為,「光譜」火箭首次發射失敗,打擊了歐洲挑戰SpaceX主導地位的希望。不過,一些人士仍對歐洲航太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德國聯邦政府航空航太協調員安娜·克里斯特曼(Anna Christmann)表示,這標誌著「歐洲太空旅行新時代的開始」。德國航空航太工業聯邦協會(BDLI)董事總經理瑪麗-克里斯蒂娜·馮·哈恩(Marie-Christine von Hahn)則稱,「光譜」火箭首次飛行將推動歐洲航太發展,他坦言,馬斯克不是亦不應該是唯一選擇,「歐洲迫切需要確保其在太空領域的主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