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緊張。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命令,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普京並與兩地的親俄領袖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俄國將指示國防部確保武裝部隊維護兩地的和平。美國及歐盟等均譴責俄羅斯,會採取制裁手措施。
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命令,承認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
俄羅斯一直與美國和北約進行談判,但是毫無進展。
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居民看著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布命令。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2月16日發表題為《為什麼北約不肯妥協》的文章,作者是莫斯科大學國際政治系國際安全教研室副教授、政治學博士阿列克謝·費年科。
烏克蘭加派軍隊進入和白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地方。
費年科分析,俄羅斯和北約的談判,毫無進展,雖然俄羅斯已經收窄議程,但北約不肯向俄妥協。
談判不成與俄羅斯-北約1997年達成的基本協議文件的瓦解有關。
費年科認為,北約根本不重視1997年協議延續,背後因為北約之首美國睇死俄國無反制力,今天的俄羅斯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兌換基金」。美國人不相信俄羅斯的基地會在西半球出現,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部署的核武器,主要對歐洲的北約國家構成威脅,而不是美國。
美國深信俄羅斯精英軟弱,怕再出現二次大戰那種戰爭,不敢和美國對抗。
費年科全文摘編如下:
2月15日,距俄羅斯外交官提議與北約就歐洲安全保證舉行談判已滿兩個月。遺憾的是,談判的初步結果令支持達成妥協的人頗感失望。俄羅斯起草的協議遭到北約成員國的拒絕,歐洲國家在這方面幾乎與美國人態度完全一致。事實上,莫斯科至少願意就東歐安全的某些方面進行談判,比如暫停部署中短程導彈。與年初相比,談判議程大幅縮減。
從法律角度來看,談判議程與俄羅斯-北約基本文件的瓦解有關。這份1997年5月27日簽署的條約確立了俄羅斯與北約的外交關係,明確北約沒有在新成員國境內部署大規模軍事特遣隊和核武器的意圖。事實上,俄羅斯和北約在1997年就東歐遊戲規則達成了某種協議:美國向北約新成員國提供軍事和政治安全保證,但不提供實際軍事內容。
從那以後,情況發生了質變。2014年威爾士峰會決定在東歐(即所謂的波羅的海-黑海地區)加強北約軍事設施。2017年,由於波蘭動用否決權,俄羅斯和北約未能宣佈俄羅斯-北約基本文件自動延期。從法律角度來看,目前尚不清楚該文件究竟是仍然有效,還是已經失去效力。俄羅斯呼籲北約回到1997年的方向,即確定基本文件的命運:是繼續生效,還是宣佈廢除。
然而,北約國家(首先是作為北約領導者的美國)並不急於跟俄羅斯達成協議。相反,它們生硬地拒絕了俄羅斯的提議,毫不擔心俄真的採取反制措施。看起來,北約國家並不認為有必要與俄羅斯簽署新版基本文件,即使是一項法律效力更弱的協議。換句話說,北約國家既不願改變1997年的遊戲規則,也不準備制定新規則。
這裡的原因既不在烏克蘭衝突本身,也不是俄羅斯外交不夠成功。美國人看不出莫斯科能做出怎樣的讓步來換取這種協議。從任何一屆美國政府的角度來看,需要協議的首先是莫斯科,而不是華盛頓:後者對「海間聯邦」(在波羅的海與黑海之間的幾個國家)當前的緊張局勢相當滿意。
今天的俄羅斯沒有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兌換基金」。美國人不相信俄羅斯的基地會在西半球出現:俄羅斯還沒有一支遠洋艦隊能向西半球的軍事集群提供補給和支援。在加里寧格勒和白俄羅斯部署的核武器,主要對歐洲的北約國家構成威脅,而不是美國。
美國人把俄精英和社會不願走向大規模軍事衝突視為軟弱。他們認為,俄羅斯仍然對二戰中的損失留有心理陰影,這催生了「只要沒有戰爭就行」的哲學。
美國的整套「遏制」構想和隨後的核威懾理念都基於喬治·凱南的假設:蘇聯領導層不想爆發新的大規模戰爭。美國的戰略由此而生:把大戰威脅與締結防止戰爭的協議結合起來,迫使蘇聯領導層退卻。
華盛頓也不相信會與俄羅斯爆發核戰爭。俄羅斯大眾意識的主流觀點是,任何大規模戰爭必將是核戰爭,其中沒有贏家。美國人相信,「海間聯邦」的假想軍事衝突將維持在無核層面。如果是這樣,它不僅不會波及美國,甚至未必會影響歐洲盟友。
國內專家常常懷念上世紀70年代,當時,據說美國人準備與蘇聯妥協。但關鍵在於,正是在那段關係緩和時期,美國人讓自己相信,蘇聯領導層始終傾向於妥協,哪怕妥協對自己不利。過去30年里,美國人已經確信,莫斯科隨時準備做出不利於自己的妥協和讓步。不管多麼令人擔心,在俄羅斯扭轉美國的這種觀念之前,美國外交官不會妥協。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在午夜鐘聲敲響之後的半小時,美國參議院姗姗來遲地通過了最新版本的短期支出法案,避免陷入於一場「停擺」危機之中。
美國國會大厦。AP圖片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21日凌晨零點38分,最新一版防止政府「停擺」的臨時撥款法案以85票贊成、11票反對在美國參議院獲得通過,從而避免了聯邦政府部分機構在美國東部時間21日零點之後陷入「停擺」。
由於這一臨時撥款法案20日已經在美國衆議院獲得通過,因此在獲得參議院的「認可」後,當地時間21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這項應急撥款法案。
《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據報道,這一法案允許美國聯邦政府維持現有支出水平至2025年3月,其中還包括1000億美元救灾資金和為農民提供100億美元援助等內容。但這一最新法案不包括當選總統特朗普此前要求的提高或暫停債務上限的條款。
白宮方面稱,已經停止了政府「關門」的準備工作。
美國國會衆議院共和黨籍議長邁克·約翰遜表示,他已經與當選總統特朗普就此事進行了交談,特朗普對這一結果「感到高興」。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14日,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中)與美國衆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左)出席在馬里蘭州舉行的橄欖球賽。AP圖片
美國政府運轉資金本應來自年度預算撥款,美國國會兩黨通常應該在每年10月1日新財年開始前通過新的年度撥款法案。但由於近年來兩黨爭鬥激烈,往往無法及時就此達成一致,國會便通過短期支出法案以暫時維持聯邦政府運轉。
根據美國國會今年9月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資金會在12月20日結束時耗盡。
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高層曾在12月17日公布了一項臨時撥款法案,但遭到當選總統特朗普的反對。
之後共和黨對法案進行了修改,文件頁數從1500多頁删减到116頁,並加入暫停美國債務上限兩年的內容,但修改後的法案19日在衆議院遭到否决。
何為債務上限?
債務上限是美國國會為聯邦政府設定的為履行已産生的支付義務而舉債的最高額度。當前這一數額為31.4萬億美元。
2023年6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法案,暫緩債務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暫時避免了美國政府陷入債務違約。該法案同時對美國2024財年和2025財年的開支進行了限制。
根據美國財政部2024年11月下旬公布的數據,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達到36萬億美元,遠超當前美國3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限額。若美國聯邦政府不能在拜登於2023年6月簽署的法案基礎上再次延長債務上限生效時間或提高債務上限,美國政府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債務違約。
美國聯邦政府最近一次「停擺」發生於2018年末至2019年初。當時圍繞國會預算案撥款建造美墨邊境墻問題,白宮和國會民主黨人相持不下,造成聯邦政府部分暫停運轉35天。這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聯邦政府「停擺」。
美國聯邦預算問責委員會官網截圖。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指出,儘管加班加點、火急火燎中通過的短期支出法案暫時避免了美國聯邦政府停擺,但這一法案明年3月到期時,美國兩黨仍會在防止政府「停擺」問題上繼續纏鬥。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撥款法案,只能維繫至民主黨政府下台,並且給新上台的共和黨特朗普政府足够的時間就撥款事項進行再籌劃。
本質上說,撥款法案的通過是政治博弈的過程,也是以撥款重新界定政府功能以及美國未來道路的過程。
就撥款法案的未來走向看,兩黨還會繼續激烈地爭吵下去。
當地時間2024年12月20日,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國會大厦參議院發言後,竪起大拇指走出參議院。AP圖片
近年來,美國政府「停擺」危機頻繁上演,兩黨也一再圍繞政府開支上演極限拉扯。對此,李海東認為,無處不在的「黨爭」給美國的穩定以及國際形象都帶來了極具破壞性的損害。
首先,美國民衆對政府的不信任感會不斷加强,這會對國家的穩定構成挑戰。整個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的暴力化現象會更加加劇。
其次,國家面臨的挑戰無法得到有效解决。由於內政外交政策失去連貫性,美國政府的國際信譽以及對內對外政策的左搖右擺,讓治國或是外交都成了一個「反復掀燒餅」的遊戲,這會耗費國力,耗費聲譽,耗費影響力。
美國公衆和外國政府對這樣的美國會感到無所適從,實際上,美國給世界帶來的是高度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