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平原君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19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雖然半信半疑,但還是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畫像。(網上圖片)
但到了楚國,經過相互交談,他們對毛遂的了解加深,逐漸覺得毛遂很了不起,開始對他欽佩有加。平原君去和楚王商談聯合抗秦之事,毛遂等隨行人員便在台下等候。
可是,平原君和楚王從早上談到中午,還是沒有結果。隨行的另外19人便慫恿毛遂上台去說服楚王。毛遂於是對楚王說:「我們如今來請您派援兵,您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快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網上圖片。
於是,趙、楚兩國結盟,平原君帶著毛遂等回到趙都邯鄲。平原君感嘆地說:「我手下的門客多時逾千,少時也有數百,我自以為識盡趙國的賢士。這次毛遂的事給了我很大的震動。毛先生在府中三年,我竟沒有發現他是個難得的人才。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他的三寸之舌,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
網上圖片。
「一言九鼎」就由此引伸出來,表示說話的人能力或地位高,影響大,能起很大作用。寓意做人應做到言出必行,慎重許諾,忠實履行,才能為人所信服。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世說新語.賞譽》,當中有言:「王太尉云:『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西晉玄學家郭象少有才學,對於日常生活中之事,他總能在當中找到不平凡之處。每每接觸到一些現象,他都會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說他智周萬物也不為過。他不僅知識淵博,甚至對於老莊學說有著獨到的見解。當時,有不少人因仰慕其才名而慕名而來。然而,郭象並不向往官場,所以凡是請他出仕的,他都一概謝絕。每天不是埋頭研究學問,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談論哲理。
郭象的核心哲學理論就是「獨化論」,「獨」即是指個體,即可以自存、自足、自立、自由、自生、自已的存在個體;「化」就是形容活動的變化。 換言之,「獨化」就是一個絕對個體的活動變化。在「獨化論」中,郭象不但肯定萬事萬物的個體性,也同時否定了「造物主」和「有生於無」的觀點。(網上圖片)
郭象恪守「不做官、只做學問」的人生原則,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活得自在。可是朝廷又怎麼暴殄天物呢?朝廷多年來都不放棄,哪怕多次被郭象拒絕,也要派人來請他出仕。郭象實在推辭不掉了,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下來。朝廷一見郭象把事情應了下來,馬上就把他封為「黃門侍郎」。要知道,黃門侍郎在晉朝已經有副宰相的地位了!
作為皇帝近侍之臣,黃門侍郎主要的職責是傳達詔令。到了明清時期,黃門侍郎為從二品官員,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朝廷事務。(網上圖片)
到了京城,郭象很快就憑著自己豐富的知識在官場上站穩了腳。加上,他口才很好,對什麽事情都能講得頭頭是道,所以人們都愛聽他那生動且深刻的論述。當時太尉王衍也十分欣賞郭象,認為他不但立論新穎,講話還條理清楚,所以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像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
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提煉出「口若懸河」這個成語,而「懸河」即瀑布之意,所以這個成語比喻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