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近日獲壓倒性支持,接替副總理王瑞杰,成為執政黨人民行動黨第4代領導團隊的領軍人物。總理李顯龍確認有關消息,並會聯同黃循財討論最佳選舉策略,有可能是他在大選前交棒,由黃循財帶領第4代團隊出戰,也有可能是繼續由他率隊出戰,勝出選舉後再交由黃循財接棒。
新加坡財政部長黃循財。
而事實上,除建國總理、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外,當地歷任總理都有提前確定接班人的政治傳統。以第一次政治交替為例,1988年9月4日,新加坡全國大選結束後,李光耀宣布,領導層已達到自我更新的目標。同月10日,新加坡內閣改組,李光耀作為唯一留在內閣的第一代領袖繼續任總理,但他重申準備隨時將總理職務移交給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吳則提及是他本人要求李光耀留任總理兩年,以便在政治上取得更多指導和幫助,同時作好接替的一切準備。到吳作棟擔任總理時,他很早就表示,時任副總理李顯龍是他與內閣同事明確選擇的下任總理。
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吳作棟。
現年49歲的黃循財自2011年起擔任國會議員,曾任國家發展部長、教育部長等職。2020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新加坡政府成立跨部會抗疫工作小組,黃循財擔任工作小組聯合領導人之一,多次親上火線,說明防疫政策。
新加坡第三任總理李顯龍(左)。
對於今次新加坡新領導人的使命,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陳冰就認為,新加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國小權重高,在世界外交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東盟、中國和美國之間,具有橋樑和平衡作用,例如李顯龍早前出訪美國,向對方提出中肯的忠告,希望美國不要把俄烏衝突,描述為「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之間的衝突,又批評美國一些人把中方劃到「錯誤的一邊」,在國際社會越來越不得人心。
陳冰指出,現在世界格局正急劇變化,俄烏衝突將重構國際關係,經濟全球化會否倒退,「新冷戰」否會形成,美元為主的國際支付體系會否變化,政治會否淩駕於經濟之上,美國「印太戰略」會否打破東南亞的合作與和平,這些問題能否解決好,新加坡的意見都很重要,新加坡的站位也很重要。因此新加坡第四代領導人的第一大挑戰,或者說第一大使命,就是能否扮演好東西方之間說和勸架作用。
其次是在國際格局急劇變化的年代,能否穩健持重地把握經濟政策,發揮國際金融中心作用,減少人民對政府的依賴,進一步激發創新精神,動員人民為國家的進步獻策獻力,提升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大使命是維護新加坡的多元包容精神,不僅在國際舞台上,就是在內政上也能團結大眾,加深與公務員隊伍的合作,確保政治穩定。從黃循財的背景、以往工作業績和個人魅力來看,他都很令新加坡民眾有較高的期待。陳冰相信,黃循財會成為世界變局中穩重、堅定、德才兼備的領導人。
李顯龍早前訪美。
被問到華盛頓舉辦美國-東盟特別峰會的目的,陳冰判斷,美國可能在會議中拋出「印太」經濟框架,迫東盟國家選邊站,從而加強美國與東南亞的全面合作。不過,他認為這個目的難以達成,因為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再加上中國與東盟之間貿易互補性強、地理距離近、物流成本低、文化習俗相近等因素,雙邊貿易自由化程度持續加深、「一帶一路」建設加速推進、雙方抗疫合作不斷深化,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合作卓有成效。陳冰強調,正是這些因素的多層次整合,促成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持續增長。
他續指,如果中國和東盟早日就「南海行為準則」達成一致,那中國和東盟之間政治、經濟和安全都有了保障,美國是很難撬走東盟國家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美國時,也對美國提出批評,說中美關係雖然以「合作、競爭、對抗」定義,但美國在執行層面卻讓「對抗」佔據了主流。這種立場的合理推論是,新加坡不會站在美國一方與中國對抗的,東盟國家也不會選邊站,不會和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抗的。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最近,一張特朗普網購的圖引發關注,美國的「光榮往事」也隨之揭露。
這張標題「我們回來了」的圖,先是他的兒子埃里克PO出來。圖的右邊,特朗普在認真看手機;圖的左邊,手機上顯示的是一張購物單,菜籃里有三項貨物:加拿大、格陵蘭島、巴拿馬運河。
特朗普還親自轉發了,也用了同樣的標題「我們回來了」,疑似表示將要拿下加拿大,拿下格陵蘭島,拿下巴拿馬運河。
從目前看,還有點半開玩笑半認真的樣子。比如,特朗普已經不止一次調侃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是「美國第51個州的州長」。
但是涉及領土、主權、尊嚴,這是能開玩笑的嗎?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本身就是一個強烈信號——特朗普希望開疆拓土。
25日早上,CNN網站頭條文章的大標題就是「特朗普正考慮領土擴張」。
文章說:「對於一個在競選期間主張美國應停止外國干預的人來說,這些想法帶有19世紀美國『天定命運論』的現代回響——該學說認為,美國擁有在整個(北美)大陸擴張的神聖權利。」
《紐約時報》文章也認為,特朗普的言論和背後隱含的威脅,再次提醒人們,特朗普對「美國優先」的解讀,似乎更接近於美國前總統老羅斯福的擴張主義或殖民主義,比如在美西戰爭後對菲律賓的控制。
一句話,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特朗普要實現它,甚至還不僅僅局限在美洲。他盯上的地方,對美國都是「加分」,而不是負擔。
比如,加拿大面積99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和美國還要大,僅次於俄羅斯,人口只有4000萬。這樣的國家,成為美國的第51個州,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是什麼?
當然,再「神聖」的事情也需要理由。特朗普的理由就是加拿大必須看好自己的邊境,不得往美國輸送移民和毒品,否則,25%關稅伺候,如果加拿大做不到,併入美國得了。
什麼國家主權?什麼領土完整?統統不存在。而且美國還不花一分錢,可以將領土擴張一倍多。
另外,特朗普念念不忘的格陵蘭島是世界第一大島,216萬平方公里,面積是德國的5倍。如果按國家排,全世界可列第13,僅次於沙特,比墨西哥還大。
格陵蘭島擁有豐富的礦藏,黃金、稀土、石油天然氣,等等,島嶼屬於丹麥,但高度自治,總人口只有5萬,絕對的地廣人稀。
特朗普在提名肯·豪里為美國駐丹麥大使時,就宣稱「為了國家安全和全世界的自由,美國認為擁有和控制格陵蘭島是絕對必要的。肯在代表美國利益方面將做得非常出色」。
事實上,在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就公開提議美國購買格陵蘭島。這遭到了丹麥的斷然拒絕,都21世紀了,這樣買賣領土太荒謬。
對於特朗普最新提議,格陵蘭島自治政府總理埃格德也發表聲明稱,「格陵蘭島是我們的。我們是非賣品,也永遠不會出售」。
最擔憂的國家,可能是巴拿馬。畢竟加拿大和丹麥,算是美國鐵桿盟國,而巴拿馬,美國可是不止一次入侵過。
特朗普盯上了巴拿馬運河。他聲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人建的,現在卻在過路費上敲詐美國,所以,美國要重新收回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官員,請遵照指示!」
巴拿馬運河,就是巴拿馬人民的血淚史。為收回運河,巴拿馬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最終,根據兩國條約,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全部收回運河的管理和防務權,駐在運河區的美軍全部撤出。
但現在,特朗普又要收回這塊「美國重要國家資產」。
巴拿馬很憤怒,總統何塞·穆利諾當即表態,運河區主權「不容談判」。巴拿馬市長則發誓:「我們不是,也永遠不會成為第51個州。」
但特朗普也不甘示弱,回覆:「我們走著瞧!」他還貼了一張美國國旗飄揚在巴拿馬運河的圖片,解釋是:「歡迎來到美國運河」。
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馬斯克,還配合誇贊:太酷了!
內地資深媒體人「牛彈琴」就此事分享三點看法:
第一,特朗普的談判策略是極限施壓,以前是關稅大棒,現在則公開威脅吞併。
威脅加拿大成為第51個州,就是施壓加拿大讓步,而且是大幅度的讓步。威脅收回巴拿馬運河,就是施壓巴拿馬降低美國船隻過路費,繼續給美國各種特權。至於格陵蘭島,按照一些美國人的說法,也是在向丹麥施壓,要求丹麥不要與中國走得更近。
坦率地說,特朗普確實在玩弄交易的藝術。沒辦法,中國也頻繁「躺槍」。但如果說特朗普只是為了省點錢,那就太小瞧特朗普了。
第二,特朗普開疆拓土的野心才是最重要的,不要低估。開疆拓土,對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CNN文章就說:「特朗普似乎正在考慮美國的領土擴張,如果他是認真的,這將堪比路易斯安那購地案或從俄羅斯手中奪得阿拉斯加的交易。」
這都是美國的「光榮往事」。
1803年,美國與法國簽訂《路易斯安那條約》,以每英畝3美分的價格,拿下整個路易斯安那。美國兵不血刃,領土一夜之間擴大近2倍。
1867年,美國又用720萬美元,從沙俄手中買下面積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地區,售價相當於每英畝2美分。
現在,特朗普想要不用花錢拿下加拿大,花少量錢拿下格陵蘭島,不想花錢就拿下巴拿馬運河。
這些土地加起來,比美國還要大,美國也將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領土最大國家,更別提巴拿馬運河的戰略重要性。
第三,全世界都很緊張「特朗普2.0」。很多人認為面臨最大衝擊的可能是中國,雖然中國肯定面臨衝擊和考驗,但遭受最大衝擊的,一是美國國內,二是美國盟國。
美國國內就不用多說了,至於美國盟國,很多人就萬萬沒想到,特朗普還沒上台,開疆拓土的企圖,已經讓美國一眾盟國面面相覷。
特朗普盯上的主要是盟國資產,加拿大是美國的「小兄弟」,丹麥是美國的「小跟班」,巴拿馬和美國關係也不錯。
據說,痛罵特朗普的巴拿馬市長,還是特朗普的擁躉,都戴過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帽子。
因很簡單,那些特別窮、亂、麻煩的地方,特朗普也看不上,波多黎各他就很頭疼,將墨西哥全部併入美國,他也不會太上心。但將墨西哥最富庶、拉美最重要的部分併入美國,特朗普肯定很高興。
但這樣無視國際法,這樣喜歡「吃豆腐」,盟國會安心嗎?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又在哪裡?
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中國這樣說,估計西方人的唾沫,都能把我們淹死。
中國不會說更絕對不會做的事情,但特朗普偏偏就大張旗鼓做了。
說了還不夠,乾脆直接將圖片放上網絡。別忘了,在分裂肢解國家上面,美國人有的是手段和經驗。
加拿大、丹麥、巴拿馬,還有感同身受的不少國家,估計現在後背都在發涼。
很多時候,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卻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