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衝突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關注亞洲兩大國──中國和印度的取態,並發動輿論攻勢,試圖迫中印站在他們一邊。
印度作為美國對抗中國的一隻大棋,一直不公開譴責俄羅斯,美西眼中的這個民主大國搞到美國好頭痕,美西方一直始終不敢公開指責,只能軟硬兼施,希望拉攏印度,進一步孤立俄羅斯。
米-17V5。
美國近段時間不斷通過美印「2+2」會談、美印首腦會晤等方式向印度「示好」;英國首相約翰遜也於4月21日至22日啟動了其任內首次印度之行,並與印度簽署了新的防務合作協定。
近日有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空軍決定取消從俄羅斯購買48架俄製軍用直升機的計劃。有輿論猜測,印度此次放棄與俄羅斯的軍購合作是迫於美英等國的「聯合發力」。那麼,西方各國對印度的拉攏能否撼動俄印關係?內地央廣網日前就此議題訪問了軍事觀察員兼央視特約軍事評論員曹衛東。
英國首相約翰遜訪問印度時與印度總理莫迪合照。AP圖片
曹衛東認為,美西方國家近期不斷向印度施壓,要求印度不能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石油、武器裝備,而且,印度總理莫迪將在5月份參加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峰會,在參會之前,莫迪總要作出一些表態,不然就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所以,重壓之下的印度決定以「國產化」的名義取消購買48架米-17V5直升機,乃不得已而為之,屬於權宜之計,不會對俄印關係產生影響。
他說,自俄烏爭端爆發以來,印度在表態上並沒有和美國、北約站在一起,在一些涉及制裁俄羅斯的決議上,印度或投棄權票,或投反對票。俄羅斯非常清楚,印度在經濟上離不開俄羅斯的能源支持,軍事上也離不開俄羅斯的武器供給。
印度總理莫迪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AP圖片
曹衛東透露,米-17直升機是中型、單翼、帶尾槳的運輸直升機,而米-17V5型是在高原使用的一種專用型直升機,印度有這方面的裝備需求。俄羅斯的武器裝備和西方相比,佔價格優勢。一架美國的「黑鷹」直升機現在可能要賣到1200萬美元,但是一架俄羅斯的米-17V5可能只要400萬美元
曹衛東認為,印度的未來武器進口管道可能向西方稍有側重,但總體還是以俄羅斯的裝備為主。因為印度目前的骨幹裝備基本都源自俄羅斯。空中裝備方面,有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發的T-50戰鬥機,印度還購買了俄羅斯的蘇-30MKI戰鬥機。
海上裝備方面,印度現役航母是原來俄羅斯的「戈爾什科夫」號,現在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印度租借的攻擊型核潛艇,也是俄羅斯的「阿庫拉」級的「獵豹」號。至於陸基導彈系統方面,印度聯合俄羅斯研製了「布拉莫斯」巡航導彈,還購買了俄羅斯的S-400防空導彈。
曹衛東分析說,如果印度從美西方國家和俄羅斯各引進50%的裝備,勢必會對印度武器裝備的使用及維護保養、裝備人員的培訓等,造成巨大的資源和人員浪費,而且作戰效率不會高。
對於英國首相約翰遜訪問印度,並與印度簽署了防務和貿易協定,曹衛東認為,是約翰遜現在國內的日子不好過,跑到印度來,只是想借助印度還是一個英聯邦國家的特殊關係,繼續向施壓。但印度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的國際關係,不會因英國此舉而在態度或立場上有重大轉變。
曹衛東分析,印度的戰略目標是,以擁有核武器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門票,爭當世界大國。基於此,印度政府推行「大國平衡外交」。
「第一,印度優先發展印美關係,鞏固印俄傳統關係,高度重視對華關係,推進和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關係。第二,印度積極參加區域合作,比如金磚國家合作、二十國集團(G20)、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等。」他說。
「印度素懷大國之志,奉行「不結盟」的獨立外交政策。根據現在國際形勢的複雜變化,我認為,印度最終還是要保持原來「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不會倒向美國或者俄羅斯任何一邊。」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自拜登政府上台以來,遏制中國芯片産業發展一直是其政策重點之一。據《華爾街日報》12月22日報道,如今距離卸任只剩幾周的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美國試圖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的努力並沒有阻礙中國的進步,在芯片競賽中「試圖阻撓中國是『白費工夫』(a fool's errand)」。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當然,雷蒙多說出這番話是替拜登任內出台的《芯片與科學法案》「賺吆喝」。該法案提出在半導體製造、研發和勞動力等方面投資近530億美元,鼓勵半導體産業到美國投資。《華爾街日報》說,雷蒙多在訪談中表示,聯邦政府對美國國內創新的資金支持「比出口管制更重要」。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AP資料圖片
報道稱,雷蒙多認為,努力將中國排除在「敏感技術」之外仍然很重要,但對華半導體出口管制只不過使中國向全球技術主導地位邁進的步伐「减速」而已。「打敗中國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在他們前面。」她說,「我們必須跑得更快,在創新方面超越他們,這才是制勝之道。」
這並非雷蒙多首次提出這種論調。去年2月,雷蒙多在美國喬治城大學做演講時,就公開闡述過拜登政府應對半導體領域中國競爭的「兩套戰略」。
據美媒當時報道,當被問及《芯片與科學法案》以及美國對中國實施的出口管制如何影響中美關係時,雷蒙多說:「當我考慮我們與中國的競爭時,有一個進攻戰略和一個防禦戰略。防禦戰略就是出口管制,不讓中國獲得我們的超高端技術;但進攻性戰略更重要,這就是投資美國。」
美國總統拜登將《芯片與科學法案》視為其重要的政治遺産。《華爾街日報》提到,本月早些時候,民主黨人拜登自誇其《芯片與科學法案》及相關立法是「羅斯福新政以來對美國最重大的投資」。
然而,鑒於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明年1月就將重返白宮,拜登政府的芯片産業政策前途難料。今年10月,特朗普曾批評《芯片與科學法案》「實在糟糕」。他反對通過補貼政策鼓勵半導體企業建廠,認為這吸引到的都不是「好公司」。相反,他建議徵收高額關稅,迫使企業「自願」回流美國。
特朗普還提議,加速對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項目的審批,包括豁免相關環境審查程序等,鼓勵企業投資。據悉,這有望促成軟銀一筆價值1000億美元、與人工智能(AI)等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投資在美落地。
對此,雷蒙多承認,拜登政府的一些監管措施阻礙了美國的競爭力,但她也反駁稱,像特朗普這樣「給公司一張空白支票,讓他們為所欲為」,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不過,在美媒看來,《芯片與科學法案》的實施確實面臨挑戰。
《華爾街日報》指出,法案的大部分資金被分配給了大型芯片製造商,如英特爾獲得了近80億美元的聯邦補助,但這個美國半導體巨頭在追趕外國競爭對手方面表現不佳。今年8月,英特爾宣布裁員15%,並將暫停向股東派發股息,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裁員。在連續多個季度業績不佳後,公司CEO格爾辛格本月早些時候被迫離職。
此外,分析人士也質疑,《芯片與科學法案》是否過度重視芯片製造,而對研發投入不足。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教授、《芯片戰爭》一書的作者克里斯•米勒(Chris Miller)指出,《芯片與科學法案》劃撥資金的80%都是建廠補貼,這種「不平衡」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2022年10月和2023年10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先後出台出口管制措施,針對中國先進芯片和相關製造設備的進口,意在全面加强打壓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先進制程能力。本月2日,BIS又新增136家中國實體和4家中國實體海外子公司至「實體清單」,管制範圍同樣聚焦在先進AI領域相關芯片和所需設備。
對此,中國也對美國出台了半導體相關的原材料管制措施。12月3日,中方决定加强有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管制,包括:禁止兩用物項對美國軍事用戶或軍事用途出口;原則上不予許可鎵、鍺、銻、超硬材料相關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對石墨兩用物項對美國出口,實施更嚴格的最終用戶和最終用途審查。
在3日的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應詢表示,中方此舉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等法律規定作出相關决定。
發言人提到,近年來,美方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無端限制有關産品對華出口,並將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清單進行打壓遏制,嚴重破壞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企業正當合法權益,嚴重破壞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中國政府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决反對任何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的錯誤做法。中方願與有關國家和地區加强出口管制領域對話,共同促進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安全與穩定。」發言人說。
彭博社當時指出,作為數十種關鍵礦産的全球最大供應國,中國擴大出口管制將對美國相關行業造成嚴重影響。更引發這家美媒關注的是,這是中國首次複製美西方此前慣用的「治外法權」,將出口管制延伸至中國境內外的公司,將中國産品或含有中國零部件的産品納入制裁範圍。
「中國在對美國發起反制方面一向比較行動緩慢或謹慎,但現在似乎很明顯的是,中國開始放開手脚了。」總部位於北京的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副總監湯姆•努尼斯特分析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駱明輝說:「這表明……在芯片方面,中國可以打出一些牌來打擊美國。」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則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出,中方的反制措施「是一次外科手術式打擊」,「將對美國的關鍵産業産生重要的戰略影響」。他警告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應謹慎决策,因為「中國手裏還有很多『王牌』(trump c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