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出現問題,很多人都知道會導致「大頸泡」,但原來更會誘發其他身體毛病。甲狀腺其實是位於氣管兩旁的蝴蝶狀腺體,主要分泌甲狀腺素,能調節全身的新陳代謝作用,包括控制由皮膚、眼睛、肌肉、骨骼,以至心臟及精神情緒等器官及功能,所以如遇到甲狀腺素分泌過多或過少,便會引致甲狀腺機能亢進或機能低下的症狀。
不只大頸泡,甲狀腺影響新陳代謝。
此外,甲狀腺也有機會因形態出現異常而引致疾病,例如單一結節或多發性結節腫,會造成甲狀腺囊腫或腺瘤,雖然多為良性,但也有機會成為令人害怕的甲狀腺癌。
資料圖片
至於經常聽到的大頸泡,也屬於甲狀腺腫大時出現的情況,可以是由良性或惡性腫瘤引起,造成甲狀腺結節腫的原因很多,由家族遺傳、自體免疫性疾病、飲用水或食物中含有致甲狀腺腫物質,頭頸部曾接受過放射線照射,以至碘質攝取量不足等均屬成因之一。
資料圖片
雖然患上致命惡性腫瘤的機會較細,但頸部腫大,有機會壓逼喉頭的神經及聲帶,造成聲音沙啞或吞嚥困難等問題,所以如發現甲狀腺腫瘤屬於惡性,或是腫瘤阻礙食道及氣管,都可考慮進行手術予以切除。
不只大頸泡,甲狀腺影響新陳代謝。
想知更多健康資訊 請到WeCare Health專頁瀏覽按此
(https://www.facebook.com/wecarehealthhk)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