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歷史長河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深獲乾隆疼愛 才華橫溢五阿哥英年早逝

2022年06月02日 10:00 最後更新:11:44

愛新覺羅‧永琪,俗稱五阿哥,這個名字在歷史愛好者以及不少資深劇迷、小說迷的眼中應該不會陌生。永琪在台灣作家瓊瑤筆下是主角,既深情也才華橫溢。然而,五阿哥在史實上也真的多才多藝,除了精通滿語蒙語,亦熟諳天文地理及曆法,乾隆對他極寄予厚望,可惜天妒英才,他終患骨結核病逝,終年僅25歲。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五阿哥是乾隆的第五個兒子,他的母親是愉貴妃珂里葉特氏。據載,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11月,當時患重病的五阿哥被封為「榮親王」,可惜次年三月初八就離世,諡號和他皇父一樣為「純」。

更多相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還珠格格》中,由蘇友朋飾演的青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在乾隆眾多兒子中,只有三個人他親自封「王」,其餘兩位為十一子永瑆以及十五子永琰(即日後的嘉慶),然而,三名親王中,永琪是最早獲此榮譽的,也是唯一在生前獲封,加上封號特別尊貴,可見五阿哥在乾隆心中的份量如何。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在《延禧攻略》中的童年永琪。(網上圖片)

史載,五阿哥很小就學習騎射,博學多才,能說流利的滿語、漢語和蒙古語。他還熟知天文、地理、曆算,尤其在天文算法方面有很好的造詣,著有《蕉桐幐稿》傳世。這位名副其實的青年才俊,比起瓊瑤筆下那位深情多才的五阿哥有過之而無不及。愉妃得寵,也是「母隨子貴」。

永琪在眾阿哥中表現出眾,也恪盡孝道。他22歲時,在一場宮殿走水時救出皇阿瑪,令乾隆感動得流下淚來。他在24歲時,不幸患了骨結核,據當時指,這種病是由於寒氣入侵體內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常有的臨床表現是腿部關節結腫,痛如錐刺一般,不能屈伸轉動。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愛新覺羅‧永琪畫像。(網上圖片合成)

永琪的病情一日比一日嚴重,乾隆經常探望他,亦封了永琪為和碩榮親王,也足以看出乾隆十分喜愛他,也屬意他繼承大統。奈何上天總不令人完美,五阿哥英年早逝(編者註:《還珠格格》的五阿哥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老死是虛構的)。當時,他患的骨結核是有得醫治的,但為何永琪沒法治癒?這也為後世提供極多想像空間,甚至有史家認為如果永琪沒有那場大病,清朝歷史就會改寫......

乾隆深愛永琪,多年不能忘懷。在永琪逝世後十多年後的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乾隆著有《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取歷代冊立太子事跡時,提起五阿哥:「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嫻習,頗屬意於彼,而未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乾隆著《欽定古今儲貳金鑑》局部。(網上圖片)

五阿哥永琪一生短暫,逝世時正值最青春之時。他生前育六子一女,前四子與第六子均早殤,僅有第五子綿億能長大成人並襲爵。據史載,綿億聰慧機敏、文靜內斂,並熟讀經史、擅長書法,乾隆十分欣賞,加上綿億自幼失去父親,乾隆也特別疼惜他,親命綿億在尚書房讀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封貝勒。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愛新覺羅·烏拉熙春近照。(網上圖片)

永琪的後裔現今只剩一人,為第八代末裔愛新覺羅·烏拉熙春,她現為日本九州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教授、京都大學歐亞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是中國契丹語、女真語、滿洲語及遼金史專家。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