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退休仍想發揮餘熱 82歲教師直播普及電工知識爆紅

美善人生

退休仍想發揮餘熱 82歲教師直播普及電工知識爆紅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退休仍想發揮餘熱 82歲教師直播普及電工知識爆紅

2022年07月01日 10:30 最後更新:13:12

擁有真才實學的「網紅」

說起「網紅」,大家腦海中出現的一定都是一些樣貌或才藝出眾的年輕人,不過原來有心唔怕遲,年過8旬都可以成為網絡紅人。來自山東濟寧的81歲退休教師王廣傑,一生都在教書育人,退休後依然發揮余熱,為網友直播科普電工電子電路知識。因為板書漂亮、講解易懂,時不時還穿插講述物理課本中的名人勵志故事,每堂課都會引來數十萬網友點讚,近日更登上熱搜,在短短4天內圈粉50餘萬人,認真犀利。

更多相片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1941年出生的王廣傑老師是一名退伍軍人,1974年轉業到山東濟寧的一所職業學校當老師,主要教電工類專業。1993年,退休後也沒有閒著,身體硬朗的他又到私人職業學校代課。直到2017年前後,他為了照顧摔倒受傷的妻子才不得不離開教學崗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熱愛教學的王廣傑老師在2年前開始研究自媒體,剛開始他以圖文形式在網上發布內容,還會回答網友提問,但後來發現視頻內容更吸引人,便開始自己在網上搜索教程,學著剪輯視頻、配字幕。豐富的退休生活成為影片素材,包括外出散步拍的花草、在家鍛煉、拉二胡等。此外,他還買了一塊黑板和手機支架,自己拍攝關於電工電子電路知識的講解視頻,並學著在各大自媒體平台上同步發佈。

不過早期儘管發了上千條視頻,卻因為內容五花八門,沒有統一主題,關注的粉絲始終保持在數萬之後很難再漲粉。不過他仍樂此不疲地分享內容「總想給自己找一些事情做,老伴也鼓勵我,每天都看著我拍視頻。」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今年5月初,他研究短視頻時看到了很多博主每晚都會開通直播,有專門分享音樂、跳舞,也有美食和農村故事的。他才發現這些主播的視頻類型都一樣,這才煥然大悟原來做自媒體,內容一定要「垂直」。受到啟發,他決定嘗試做一名知識分享型主播。

王廣傑考慮到自己學了一輩子電工知識,便在直播間授課,為粉絲朋友講解,他還特地將自家陽台改裝成直播間。他在5月5日開始嘗試第一次直播授課的,當時直播間就有1000多位網友觀看,令他感到特別開心。

剛開始,他稱粉絲為「同學」,後來又稱「家人」,現在又稱「新老電工」。而直播間里每晚都有很多熱愛物理知識的年輕人,現在又有家長帶著孩子看直播。經常有網友向他詢問不懂的知識,他會挨個解答,這讓他仿佛回到了在學校上課的場景,感到「原來退休後也可以做如此有意義的事情。」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如今王廣傑每天晚上會直播一個半小時,講解電工知識他的每場直播同時在線人數最高上萬,單場直播觀看人數超過40萬,來直播間聽他上課的學生遍布大江南北。走紅後,王廣傑在直播間被數十萬網友「催更」。

近日,有內地網媒記者進入王廣傑的直播間,看到滿頭白發的王爺爺正站在黑板前,手持著小木棍向網友講解穩壓電源的知識。有網友提問:「爺爺,為什麽不加穩壓管?整流電路為什麽要加四個電容器?」還有網友說:「文科生來聽天書了,以前學的內容已經忘得一幹二凈。面對大家的問題,王廣傑滿臉笑容地一一解答。很多網友感慨:仿佛回到了當年的物理課堂。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直播結束後,王廣傑老爺爺跟記者聊起了這段意外的走紅經歷,指退休後沒有事情做,想發揮余熱,把這一輩子學到的內容教給大家,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他也表示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和關注感到挺意外的,但這不會改變自己生活狀態。雖然在網絡走紅,但他坦言不能驕傲自滿,因為知識是無止境的。更指不想落後於時代,一生都在學習,也不會辜負網友們的期待,以後會更加努力,把更多幹貨分享給大家。

當有一些網友在直播間提出的問題讓王廣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他便單獨把這些問題記下來,等到直播結束後,再翻閱家中的書籍或者在網上查詢資料,有了準確答案後,他會在第二天的直播中答覆網友。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還有一些學生會添加王廣傑的微信,與他私下交流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直播授課過程中,王廣傑發現一些網友有自卑心理,初中畢業後便外出打工,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學不會這些知識,他就在直播間講述法國物理學家安培、意大利科學家伏特等名人的故事,想通過這些物理學中名人的勵志故事,鼓勵孩子們不怕困難,努力學習,用知識充實自己。

如今的王廣傑除了直播授課外,他還學會了直播帶貨。原來他的課程內容很專業,很多粉絲在直播中可能無法全部記錄下來,需要有額外的教材。王老師就會將相關書籍推薦給大家。

談到直播授課的收獲,王廣傑表示每天開直播,不僅讓年輕人學到了技術,還滿足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能得到合理合法的報酬,真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情。

河南90後女子3年來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在墓碑上鎸刻逝者人生故事延續家屬的思念。

墓碑設計師3年設計近200座個性化墓碑

清明節(4月4日)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多數人通常選擇在每年4月4日或5日走進陵園悼念逝去的親人。近年來,陵園墓碑的設計愈發個性化和藝術性。河南福壽園一名「90後」墓碑設計師張靜過去3年來,為各種不同背景的逝者設計了近200座個性化墓碑,當中包括因公殉職的年輕警察、因病去世的孩童以及未能盡情玩電腦遊戲的學生等。她用充滿故事的藝術化設計,盡可能地為每一個離開的人創造更美好的「最終歸宿」。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因機緣巧合加入河南福壽園成為墓碑設計師

張靜199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碩士畢業於風景園林專業。畢業後,她曾在地產行業擔任景觀設計師。3年前,她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了河南福壽園,自此成為一名墓碑設計師,「進入這裡工作可能因為這個陵園剛好在我家附近吧,這個工作其實比較小眾。我們讀碩士時,就有同學選擇陵園設計方向寫論文,但畢業後大多數同學選擇的工作是地產景觀設計、園林設計或者進設計院」。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將零碎表達轉化為具體的設計元素

張靜認為,相比地產景觀設計,墓碑設計師的工作更加細致,需要直接與客戶溝通需求,並將這些需求具體化,用細節的設計表現出來,「溝通時,客戶通常還沉浸在悲傷情緒中,需要安撫他們,還要從可能比較零碎的表達中獲取他們的需求。看著他們在我面前釋放悲傷情緒,我也會感覺到被信任和認可」。她介紹,除了提供個性化墓碑設計之外,他們也有成品墓碑可供選擇,兩者價格差異不大,主要看客戶需求。

以逝者人生故事為設計核心

在設計個性化墓碑時,張靜通常會抓住逝者的職業、興趣或人生故事作為設計的核心,而他們的成品墓碑就根據不同職業如教師、公務員或醫生等進行設計,醫生的墓碑可能會有「十」字標誌。另外,不少長者生前有養花草、寫書法以及刻章等雅趣,他們就會將長者生前寫的書法作品拓印到墓碑上,或是將養的花草雕刻在墓碑上。另外,有人喜歡汽車、手錶等,他們也會在墓碑設計上融入這些元素,有人喜歡運動,就可以通過墓碑的色彩來表達活力。在她看來,一座小小的墓碑不僅濃縮了逝者的一生,也延續了家屬的思念。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生死之間搭建橋樑 協助家屬寄託思念

從業3年來,張靜設計了約200座個性化墓碑,而每座墓碑背後都承載著一段難忘的故事。至今,她幾乎能說出每座墓碑背後的故事,「有的逝者比較年輕,突然離世,家屬的思念會更重,也更願意選擇個性化墓碑來寄託思念,甚至彌補遺憾。」張靜形容,她從生者的敘述中能感受到逝者的一生,並認為自己像是在生與死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與兩個世界的人「溝通」。每次與家屬溝通完,她就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家屬對逝者的思念,同時也要在心中與逝者進行「對話」,確保這樣的設計能夠真實地體現他的一生。

墓碑設計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張靜坦言,從事墓碑設計師這份工作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與客戶溝通,除了設計可能達不到客戶想要的效果,有時還需要耐心安撫客戶的情緒,「面對失去孩子的母親,不小心一句話可能會引發她情緒爆發。比如問到孩子的一些問題,她回答不上來,她會很自責,無法面對的時候可能會把這種情緒轉移到你身上。」面對這種情況,張靜也會覺得委屈想哭,但她仍會選擇先安撫對方的情緒,待對方情緒穩定後再繼續溝通。所幸,這樣的客戶,她在工作中遇到的也是少數。

女子熱愛墓碑設計師工作

儘管如此,張靜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並表示想要一直做下去,「家裡人也很支持我,他們覺得這是積善積德的工作。我的朋友們也覺得這樣的工作很酷,有的朋友還會來我的工作場所參觀,並且很驚訝,沒想到現在的陵園這麼像公園,氛圍也不再陰森、沈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用墓碑藝術化改變對死亡的刻板印象

張靜和團隊常說,他們的目標是「讓墓碑藝術化,讓死亡不再是避而不可談的事情。」關於未來,他們期望「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手中之尺,心中之尺,將逝者的願望、家人的思念,妥善地、藝術地、安全地留在一塊小小的石碑里」。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