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頭皮水油失衡易生頭瘡脫髮 濕熱天要保持清潔預防毛囊炎

生活事

頭皮水油失衡易生頭瘡脫髮 濕熱天要保持清潔預防毛囊炎
生活事

生活事

頭皮水油失衡易生頭瘡脫髮 濕熱天要保持清潔預防毛囊炎

2022年08月10日 07:00

護理從「頭」做起

這陣子高溫潮濕,汗水加上旺盛的油脂分泌,特別容易產生皮膚問題,除了臉部易長出暗瘡,出現頭瘡的機會也大大增加。要避免毛囊發炎,令頭皮活受罪,大家便要認識問題成因及舒緩方法,護理須從「頭」做起!

易忽略頭皮健康致生瘡脫髮 毛囊炎最愛水油失衡多汗油頭

易忽略頭皮健康致生瘡脫髮 毛囊炎最愛水油失衡多汗油頭

油脂旺盛堵塞毛孔

近日天氣酷熱難耐,不少人在猛烈陽光下上街,不消一會已滿頭大汗,皮膚黏糊糊的感覺固然不好受,當汗水混和油脂及塵埃後,更容易導致面部長出暗瘡,不過最叫部分人煩惱的是,後頸髮際以至頭肉的部位,還不時會生出猶如凸起小丘疹的頭瘡,紅腫痕癢又帶微痛,教人渾身不自在,更有損外觀。

頭瘡即毛囊發炎,是很常見的皮膚問題,其成因甚多,好像頭皮容易乾燥過敏,或使用頭髮造型產品,導致頭皮受到化學物質刺激,都有機會誘發頭瘡,惟更多情況是因油脂過盛及頭皮積聚污垢,造成毛囊堵塞而形成,特別是油性皮膚及愛好戶外運動的男士,天氣悶熱時會大量流汗,令致皮脂腺的油脂分泌增加,加上部分人在夏日經常戴帽,造成高溫及潮濕環境,令細菌滋生,因而導致頭瘡特別容易滋長。

要留意是部分頭瘡猶如臉上暗瘡,只會間中長出一、兩粒較大膿頭,有時就算不加理會也可自行痊瘉,然而也有一類屬於細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致的毛囊炎,在身體免疫力低時,特別容易患上,此類頭瘡細小而密集,且經常反覆復發,嚴重時會向附近蔓延及出現囊腫,甚至有機會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令頭皮永久受損,並有脫髮危機,情況可大可小。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預防炎症保持衞生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要避免受到頭瘡困擾,最佳辦法仍是做好預防措施,保持個人衞生。由於頭瘡主因是油脂分泌過多及角質太厚,所以要徹底清潔頭皮,防止毛孔堵塞,最起碼要每天認真洗頭,塗上洗頭水後,用指頭來回重複按摩頭皮,徹底清洗包括耳際髮鬢每個部位。切記洗頭時,水溫應溫和,並選用適合自己髮質的洗頭水及護髮素,以免油性成分加劇毛囊堵塞。

洗頭次數亦要按情況斟酌,盡量避免過度頻密,令頭皮變得乾燥,加速油脂分泌,惟運動後則應盡快清洗,減少汗水及油脂積聚,若未能即時清潔,也應以毛巾抹拭頭部及髮際,以減低頭瘡生長的機會。至於頭皮過敏及容易生長頭瘡者,亦要減少染髮、漂髮及使用髮泥、髮蠟等造型產品,盡量令頭皮及頭髮乾爽潔淨,梳子及帽子亦要恆常清洗,切勿與他人共用。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情況持續 及早求醫

遇有嚴重及反覆復發的頭瘡,一般未必能夠自行痊瘉,患者很多時受到困擾,會經常用手抓刮,或如對付暗瘡般擠出膿頭,然而頭皮結構跟臉部皮膚不同,用力擠壓頭瘡,更容易破壞頭皮組織,引致細菌感染。

建議患者此時應向皮膚科醫生求助,醫生會判斷頭瘡的性質及嚴重程度,提議使用具消炎成分、專治頭瘡的洗頭水,藉此去除頭皮的多餘油脂及減少油性頭屑,若情況仍然持續,則會提供口服抗生素或對付真菌的藥膏,頭瘡方可得以改善。

設計圖片

設計圖片

台灣一名營養師教5招改變生活型態預防糖尿病,其中運動和飲食均是關鍵!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糖尿病患病率高 併發症風險不容忽視

糖尿病非常普遍,現時在香港約每10人便有1人患糖尿病。若血糖長期控制不當,除了易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腳」等嚴重併發症,亦會對整體健康構成長遠威脅。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不良生活習慣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

針對此問題,台灣註冊營養師珊珊近日於社交平台發文指出,糖尿病並非無法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其實與長年累積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她強調,久坐少動、飲食不均、經常熬夜,以及吸煙飲酒等都是高危因素,長期忽視將增加患上三高乃至更嚴重疾病的風險。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建議

珊珊指出,偶爾享用大餐或炸物無可厚非,有助心靈獲得滿足,但若天天放縱,例如經常進食高油高糖食物,對身體而言無異於長期消耗。尤其是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士,更應重視日常作息與飲食的調整。對此,她列出了5個「調整生活型態」的方向給大家參考:

1. 減重5%至10%: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而言,減重不僅是必要的,更應列為首要目標。

2. 控制脂肪攝取:每日總脂肪攝取應控制於總熱量的3成以下。

3. 減少飽和脂肪攝取:飽和脂肪應控制於每日總熱量的1成以下。

4.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每攝取1,000千卡熱量應配合15克膳食纖維。例如,每日攝取1,500千卡者,應攝取不少於23克纖維,攝取1,800千卡者,則建議至少27克。

5. 規律運動:每週應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健康從來不是單靠「節食」或「短期努力」就能達成,而是一種長期累積的生活態度。唯有建立良好習慣,才能真正遠離慢性疾病的威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