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百年歲月的舊油麻地警署最近舉行開放日,讓大眾重溫昔日油麻地社區發展。舊油麻地警署曾成為不少港產電影及電視劇的拍攝場景,如《無間道》、《黑社會》、《古惑仔》等電影,以及《學警出更》、《使徒行者》等電視劇。大家對於舊油麻地警署的外形並不陌生,但對於它的歷史過去又知道多少?

舊油麻地警署已改為「油麻地報案中心」至今。(資料圖片)
認識舊油麻地警署,先從油麻地歷史開始。根據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Simeone Volonteri)1866年所繪製的《新安縣全圖》,油麻地最初欠缺中文地名,只見其被標作「jao ma ti」。據知油麻地最初的中文命名為「蔴地」,而最早的記載見於清代同治九年(即1870年)油麻地天后廟內的石刻碑文。民間傳說,由於漁民習慣靠岸後在漁船上曬「蔴纜」,集眾多的漁船便形成一片「蔴地」,因而得名「蔴地」。隨後,由於「蔴地」上小漁村需要桐油修補漁船以及「蔴纜」捕魚,使區內售賣桐油及「蔴纜」之商鋪林立,故有「油蔴地」之稱。時至今日,舊油麻地警署正門保留了「油蔴地警署」之大名,與現今的功能「油麻地報案中心」形成古今寫法不同的有趣對比。

第一代油麻地警署圖片。(資料圖片)

某年聖誕節的油蔴地警署(現為舊油麻地警署)。(資料圖片)
別以為舊油麻地警署是最老的版本。歷史記載,舊油麻地警署僅算是第二代產物。第一代油麻地警署於1873年設立,地址位於今天上海街及眾坊街交界,現為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而當時的上海街又名差館街,以當時警署所在地即為差館街,沒有嚴格的規定,後來香港政府作出修正,改名為上海街。隨著香港社會發展,第一代油麻地警署已不能滿足所需,因此在1922年決定遷至廣東道及眾坊街交界,即廣東道627號現址,成為第二代油麻地警署,並在2016年第三代油麻地警署投入服務後,成為舊油麻地警署。

建成於1922年之舊翼。(資料圖片)

舊翼內拱門。(資料圖片)

為了保護歷史建築,貼上節省用電的標語。(資料圖片)
作為昔日殖民時期的保安控制中心,舊油麻地警署採用新古典主義愛德華式建築物,充滿英式建築特色;拱形天花板、木製地板、雲石壁爐和鑄鐵樓梯扶手,昔日建築特色活現眼前。長長的 V 型建築物設有中庭,曾用作檢閱廣場。典型的羈留室予人簡陋、黑暗和潮濕的感覺。該建築物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舊油麻地警署曾成為不少電影取景地。圖為2011年11月22日,奇洛李維斯(Keanu Reeves, 左一)專程來港為其執導電影《太極俠》(Man Of Tai Chi)選角時,以訪客身分到訪。(資料圖片)

2006年12月17日,不滿清拆第二代油麻地警署的社會人士(許德亮/吳寶珊/郭家麒/梁耀忠/馮檢基)。(資料圖片)
了配合油麻地地區發展,即使1988年已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的舊油麻地警署也曾經面臨拆卸厄運。1998年,政府有意拆卸舊油麻地警署以興建中九龍幹線,自此引發保育爭議。第一代油麻地警署於1959年被拆卸,由於當時社會欠缺保育意識,但自回歸後香港社會開始重視保育歷史建築,時在清拆中環天星鐘樓觸發文物保育風,社會各界致力作出保護。由於舊油麻地警署只有舊翼部分建成於1922年,新翼建成於1975年保育價值不大,因此有建議拆卸新翼,並把當中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的部分重置及修復。但有立法會議員關注清拆舊油麻地警署新翼時,會波及古迹部分而作出反對,最終政府作出妥協決定原址保留。在2016年5月22日,全新油麻地警署正式投入服務,而舊油麻地警署改為「油麻地報案中心」至今。
文︰楊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