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在英北洋水師百年墓地 解密海軍發展三大時刻

歷史長河

在英北洋水師百年墓地 解密海軍發展三大時刻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在英北洋水師百年墓地 解密海軍發展三大時刻

2023年08月31日 10:00

有謂墓地是學習近代史的好地方,如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不少香港望族先人長眠之地,如鄧肇堅、馮秉芬、周壽臣、傅老榕 及高可寧和名人如唐紹儀等。 在英國,一位中國留學生最近發現百年前北洋水師墓地,為我們解封一段曾經封塵的歷史。

在百年前的今天,中國未有建造海軍現代化艦艇的能力,所以要建設新式海軍便得到英國及德國訂購軍艦,並由中方派員到外接收並駕駛回國,順便熟習新艦性能。1874年,日本以「保衛當地僑民」為藉口派兵登陸台灣,這引起清庭的警惕。1875年5月30日,慈禧太后諭令北洋大臣李鴻章創設北洋水師,李鴻章通過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艦鐵甲艦,是為北洋水師的濫觴。1879年,向英國訂造撞擊巡洋艦揚威、超勇。1880年,李鴻章派李鳳苞出使德國,以三百萬兩白銀,向伏爾鏗船廠訂造鐵甲艦定遠、鎮遠,開始北洋水師第一階段的建設。

更多相片
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網上圖片)

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網上圖片)

靖遠號巡洋艦 (網上圖片)

靖遠號巡洋艦 (網上圖片)

1911年海圻號訪問美國紐約 (網上圖片)

1911年海圻號訪問美國紐約 (網上圖片)

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網上圖片)

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網上圖片)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空母艦新時代 (網上圖片)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空母艦新時代 (網上圖片)

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網上圖片)

超勇級撞擊巡洋艦 (網上圖片)

現在回到英國看看墓地的主人,這包括三位是福建人,一位是山東人,一位是安徽人,姓名為陳受富、顧世忠、袁培福、連金源、連成魁。根據網上圖片所見,三個可見墓碑的內容是︰

光緒七年歲次辛已四月二十八日立
大清故勇山安徽廬州府廬江縣顧世忠之墓
宣統三年歲次辛亥閏六月吉日重修

光緒七年歲次辛已四月二十六日立
大清故勇山東登州府榮城縣袁紹福之墓
宣統三年歲次辛亥閏六月吉日重修

光緒十三年歲次丁亥閏四月十四立
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連金源之墓
宣統三年歲次辛亥閏六月吉日重修

從內容推測,五位前人分屬兩批海外派員。首批在光緒七年(1881年)客死異鄉者,是來自山東榮成籍袁培福及安徽廬江籍顧世忠。自1879年向英國訂造揚威及超勇兩艘撞擊巡洋艦後,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組建龐大的接艦團隊前往英國。據了解團員共二百多人,包括林泰曾、鄧世昌、藍建樞、李和、楊用霖等軍官,還有軍醫、文案等人。另外,還有二二四名從山東威海、榮成、蓬萊等地嚴格挑選的舵工及水勇等人。此後,林泰曾又在上海臨時添招了四十人,如此接艦部隊的水兵數量升為二百六十四名。1881年2月27日,接艦團一行從上海乘坐招商局輪船海琛號出發。經過近2個月的航行,4月22日抵達英國。在英國的三個多月時間里,接艦團一行成為當地人關注的焦點,中國歷史上也有記載。

靖遠號巡洋艦 (網上圖片)

靖遠號巡洋艦 (網上圖片)

第二批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客死異鄉者,是來自福建福州籍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三位先生。在中法戰爭(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結束後,清廷有感海防能力之不足,分別向英國、德國訂造致遠、靖遠與經遠、來遠共四艘巡洋艦,四艦的排水量均在2,310-2,900噸之間,較揚威及超勇1,380噸大,代表北洋水師發展的第二高峰時期,此後直至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省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為了接收致遠及靖遠兩艦,清廷在1887年派出一支四百人組成的接艦隊伍,由北洋水師總教習、海軍提督琅威理率領,其中致遠號的接收管帶為鄧世昌。同年8月20日,致遠號和靖遠號離開紐卡斯爾回國。

1911年海圻號訪問美國紐約 (網上圖片)

1911年海圻號訪問美國紐約 (網上圖片)

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網上圖片)

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網上圖片)

1887 年 6 月 30 日,清廷負責人以15 英鎊的價格在英國聖約翰墓園購買了五塊墓地,讓五位水兵入土為安,此後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1894年)中慘敗,清廷對海軍建設也沉默了一段時間,直至1911年,英皇喬治五世繼位,清朝被邀請去參加慶典儀式,出國使者把五塊墓碑進行了修繕,即「宣統三年歲次辛亥閏六月吉日重修」,確實時間應在1911年7月26日至8月23日間,為辛亥革命爆發前。

此時中國正進行晚清改革,旨在重振國威,包括復興海軍。1909年,籌辦海軍事務處設立,載洵、薩鎮冰被任命為籌辦海軍大臣,北洋水師與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廣東水師合併為巡洋艦隊和巡江艦隊。1909年8月,隆裕太后派遣載洵、薩鎮冰率團出國考察海軍,洽談購買外艦事宜。1911年,墨西哥、古巴發生排斥驅趕華僑事件,隆裕太后調派赴英參加英皇喬治五世加冕典禮的海軍將領程璧光,率「海圻」艦轉往北美撫慰、接運難僑。這段時間的清朝海軍雖不復北洋水師的盛世,但也有所發展。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空母艦新時代 (網上圖片)

遼寧號航空母艦的服役使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空母艦新時代 (網上圖片)

百年已過,在中國留學生發現墓碑的2016年,中國海軍發展迎來新的時期。時在中國第一艘遼寧號航空母艦在2012年9月25日正式服役,開啟中國海軍正式進入航空母艦新時代不久。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正式下水,以至在2022年6月17日,中國人民自主設計的電磁彈射技術航母正式下水,滄海桑田,換了人間。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