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8月30日晚,前蘇聯最後一位領導人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病逝,終年91歲。
戈爾巴喬夫的逝世吸引了一眾西方領導人、媒體的「致敬」,美國總統拜登直接稱贊其為「一位具有非凡遠見的人」。然而,路透社同時指出,與西方媒體的冗長報道相比,俄羅斯媒體對戈爾巴喬夫的逝世遠沒有那麼感興趣。
戈爾巴喬夫基金會總部內擺設戈爾巴喬夫的肖像和鮮花。
路透社稱,與西方的「致敬」相比,克里姆林宮對其死訊的反應則是「謹慎」而「克制」的。「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是一位對全球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治家和政治家。」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發表的弔唁文中評價稱,戈爾巴喬夫「對改革的必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
戈爾巴喬夫是1985年至1991年間的前蘇聯領導人,他因結束冷戰而在西方受到歡迎,但因打破蘇聯體系而受到許多俄羅斯人的厭惡和不信任。正如戈爾巴喬夫主導的改革引發了撕裂,對其遺產的評價同樣呈現巨大「溫差」。
一方面,西方仍高度評價戈爾巴喬夫及其改革,並贊揚其為俄羅斯引入「民主」、「自由」。
美國總統拜登稱贊戈爾巴喬夫為「一位具有非凡遠見的人」,稱其作為蘇聯領導人,「與列根總統合作,削減我們兩國的核武庫」。
「他接受了民主改革。」拜登稱,「其結果是為數百萬人創造了一個更安全的世界和更好的自由」。
法國總統馬克龍稱贊戈爾巴喬夫是「一個和平的人,他的選擇為俄羅斯人開辟了一條自由之路」。德國總理朔爾茨稱,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使拆除鐵幕和統一德國成為可能,並尖銳地借此抨擊俄羅斯稱,「他去世的時候,不僅俄羅斯的民主失敗了……而且發動了一場可怕的戰爭」。
另一方面,克里姆林宮對其死訊的反應則是「謹慎」而「克制」的。當地時間8月31日上午11時30分,在戈爾巴喬夫逝世15個小時後,克里姆林宮網站發表了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正式弔唁文。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是一位對全球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政治家和政治家。」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網站上發表的聲明中說,「他帶領我們的國家度過了複雜、劇烈的轉變和廣泛的外交政策、經濟和社會挑戰時期。他對改革的必要性有著深刻的理解,並試圖提出他對緊迫問題的解決方案」。
克里姆林宮網站發表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正式弔唁文。
路透社指出,這一措辭謹慎的聲明強調了戈爾巴喬夫的遺產,同時避免了對蘇聯解體的任何看法。此前,蘇聯解體20周年時,普京曾明確表態稱,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戈爾巴喬夫也曾奉勸普京不要再度出山,引發外界對於兩人「關係緊張」的猜測。
路透社注意到,俄羅斯官方媒體同樣以克制、低調的方式報道了戈爾巴喬夫的死訊。
戈爾巴喬夫逝世是俄羅斯第一頻道旗艦新聞簡報的首條新聞,在一個五分鐘的回顧節目中回顧了戈爾巴喬夫改善蘇聯經濟的願望和他的親民特質,同時也暗示了他缺乏決斷力和過於信任美國。
另一個頻道「Rossiya 24」則延後了12分鐘,將其排在了第三位,排在莫斯科教育論壇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前往扎波羅熱核電站之後。
俄媒的報道也反映了民眾的態度。英國《衛報》指出,在俄羅斯,戈爾巴喬夫因其改革導致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而被銘記。另外,戈爾巴喬夫也被視為蘇聯的「毀滅者」,俄羅斯人指責其政策鼓勵了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以及前蘇聯其他地區的獨立。
《衛報》援引俄羅斯民意調查機構表示,在2021年的一項民意調查中,超過70%的俄羅斯人表示,在戈爾巴喬夫任職期間,俄羅斯朝著負面的方向發展,而他此前被俄羅斯評為上個世紀最不受歡迎的領導人。
俄羅斯民眾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批判戈爾巴喬夫「沒有改正自己的錯誤」。視頻截圖
據俄新社消息,戈爾巴喬夫基金會發言人表示,戈爾巴喬夫的告別儀式將於9月3日於莫斯科聯盟宮的圓柱廳內舉行,隨後,其遺體將被葬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其亡妻賴莎·戈爾巴喬娃的墓旁。
目前尚無俄羅斯總統普京是否會出席葬禮的消息。此外克里姆林宮表示,尚未就戈爾巴喬夫是否享有國葬待遇作出決定。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近期披露的一份文件,將一項由美國在背後支持、旨在策劃孟加拉政權更迭的「倡議」暴露於世人眼前。
2019年初這一「倡議」啓動後,美國官僚與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對孟加拉的政治格局施加影響,動搖時任孟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領導地位。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該項「倡議」主要是由「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負責執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清晰凸顯出外國勢力干預他國內政所帶來的不安影響。
該文作者賽琳娜·格林(Selena Green)、馬赫什·德巴塔(Mahesh Ranjan Debata),揭示了此前孟加拉政治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以下為內地「南亞研究通訊」官方賬號編譯的全文:
一、PAIRS 計劃:政權更迭模板
這份名為「促進問責制、包容性、韌性支持」計劃(以下簡稱PAIRS)的戰略目的是削弱印度對孟加拉的政治影響。從相關內部文件可看出,該計劃是美國支持那些對其有著重大地緣政治利益國家內部民主體制、政治改革整體議程的組成部分。在USAID和NED的大量資金支持下,PAIRS計劃持續了將近兩年(確切而言是22個月),直至2021年1月才結束。期間,該計劃通過提供宣傳贈款、開展藝術項目、支持民間社會組織等一系列舉措,增強當地民眾政治參與,並為反專制勢力擴張提供支持。
PAIRS計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類似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的其他抗議活動。在孟加拉,美國與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等宗教極端主義組織以及由美國資助的「公民社會」團體合作,直接導致街頭暴力抗議,進一步加劇孟國內部緊張局勢。同時,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充當了「持不同政見者」的公開代表,使受美國支持的政黨能夠在混亂中伺機壯大。
這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達卡大學的學生,如納希德·伊斯拉姆(Nahid Islam)和努斯拉特·塔巴蘇姆(Nusrat Tabassum),他們與美國、歐洲的「民主」倡議存在關聯。這種對教育機構的滲透行為,展現了外國利益集團借助當地參與者推進自身議程的過程,具有廣泛影響力。
極端分子領導的街頭陣線與學生抗議活動相互配合,反映出西方媒體認可的一種全球模式。例如,《衛報》曾對美國在東歐支持的政權更迭行動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非暴力反抗行為影響當地選舉的過程。
與PAIRS計劃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文件」,揭示出美國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對印度在孟加拉長達十年的影響力進行制衡。美國將印度政府對孟時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支持描述為「存在問題」,試圖重塑南亞的政治動態,進而影響孟加拉的內政及印孟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美國在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中的精心謀劃,凸顯地區政治的複雜相互作用。伴隨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些計劃致使孟加拉等國的民主、主權受損,外部影響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內的政治權力動態。
二、國家民主基金會受到審查
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活動在國內外均遭到廣泛批判。前美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指責該基金會濫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去支持與美國利益相符的外國政客。他認為,NED 此舉看似是「促進民主」,實則是利用「軟資金」 操控外國選舉,嚴重違反了美國法律。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那些頗具爭議的做法曾遭受嚴格審視。回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就曾提議削減NED的資金,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外國工會等帶有政治意圖的活動。
此外,《紐約時報》曾對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破壞海地民選政府,致該國陷入局勢動蕩的行徑進行報道。該報前記者斯蒂芬·金澤在《紐約書評》中透露,NED與中央情報局(CIA)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合作,支持那些能夠助力推翻對美國不利政治力量的勢力。這凸顯了一種干預主義模式,即試圖以犧牲當地民主與穩定為代價,增強「敵人的敵人」的力量。
除在孟加拉境內的活動外,NED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活動予以資助。2022年,NED與民進黨相互勾結,共同舉辦了一場號稱「團結民主力量,應對所感知到的威脅」的全球大會。2023年7月,NED主席戴蒙·威爾遜(Damon Wilson)在與「台獨」頑固分子關聯緊密的「台灣民主基金會」20週年慶典上,向蔡英文頒發「民主服務獎章」。這再度凸顯出NED支持符合美國利益政治運動的策略,存在使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衝突的風險。
然而,受NED資助的組織往往面臨諸多內部挑戰。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以下簡稱世維會)為例,該組織正深陷領導層性騷擾醜聞。雖然《NOTUS新聞》已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是世維會一直未對這一嚴重指控給予回應,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當前,該組織正在進行領導層換屆,但有幾名候選人卻無故缺席,由此可見,其內部矛盾已然逐漸展露。
儘管NED明確禁止對政治競選活動提供資助,但其卻成功操控尼加拉瓜、蒙古等多國選舉。此外,NED在推翻東歐國家民選政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對委內瑞拉反對派組織予以資助,這一系列行為凸顯出其扶持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上台的用心。
三、總結
NED參與孟加拉PAIRS計劃等行動,反映出外國干預破壞民主進程、國家主權的大趨勢。在地緣政治動態持續變遷的背景下,針對這些行為本身及其對美國戰略所指地區的民主穩定前景的影響展開批判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促進民主」之名行謀求政權更迭之實,這一現象引發了有關「強國在塑造他國政治未來過程中應承擔責任」的嚴肅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