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開學日,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上聯同行政長官李家超、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出席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揭牌儀式。
蔡若蓮表示,該校採用香港學制,無縫銜接本港課程,相信新校能為大灣區港人家庭的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培養擁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的年輕人,為國家和香港創建美好未來。
開學日牽涉教育局職責之餘,運輸及物流局都同樣肩負重任,要確保莘莘學子準時上學,不受路面情況影響。
運輸署轄下的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即日起,提升至最高級別的聯合督導模式運作,由助理署長帶領,聯同公共運輸營辦商及相關政府部門,密切偵測交通及公共運輸服務的情況,準備隨時調度交通。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等人今早亦有視察協調中心的運作。
據知,運輸署早在開學日前已跟營辦商及相關部門舉辦簡介會,進行聯合演練及設備測試,今早亦有運輸署同事視察,全港主要學校區及公共運輸交匯處主要地點,以便實時向協調中心匯報最新情況。
而事實上,運輸及物流局不單止負責路面安全教育,就連航空知識都會透過不同途徑加強推廣。近日,局方轄下民航處就邀請四名職員,為航空教育徑,化身導賞員,向市民講解本地航空歷史和發展、民航處的角色和責任,全球航空合作的重要性等話題。
回到開學話題,今日都同時意味著一班參與暑期實習的學生要重返校園。就讀珠海學院建築學系二年級的尼泊爾裔學生Gurung Pragyanraj(Prag)參加了公務員事務局舉辦的非華裔學生政府部門實習計劃,獲派到社會福利署的銅鑼灣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實習,協助舉辦不同活動和製作藝術裝飾品。
原來不經不覺,公務員事務局推出非華裔學生實習計劃已有三年。據局方介紹,計劃協助他們累積工作經驗和提升就業競爭力,今年共有28名非華裔學生獲安排到不同決策局和部門進行為期約8星期的實習。
值得留意的是,時至今日,學生實習已經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實習對象亦不再侷限於本地。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日前就邀請了兩名曾經參加「內地專題實習計劃」的冬奧組委實習生,分別以「如何克服疫情挑戰成功舉辦冬奧」和「如何於冬奧中應用國家的先進科技」為題,向500位中學生分享經歷,並且即場回應同學提問。看來,隨著國家崛起,各式各樣的實習機會應運而生,造福本港學生。
疫情下,學童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大受影響,情況更惡化至整個家庭。「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昨日出席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會議,特別感謝委員會迎難而上,先後推出「陪我講 Shall We Talk」、「躍動同行先導計劃」和「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等多個項目,以不同方式,加強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提高市民對精神健康的了解和關注。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