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周五正式服役,總理莫迪不但未提到所謂「中國威脅」,反而啟用新軍旗,做出海軍去殖化的驚人舉動。
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
「維克蘭特」號由印度海軍設計局承擔設計,科欽造船廠負責建造,造價達2000億盧比,折合約人民幣173.3億元。航母全長約260米,排水量近4萬噸,船內有2300個隔間,可容納超過1600名船員,甲板則能夠搭載30架飛機,包括米格-29K戰鬥機、卡-31空中預警直升機、MH-60R多用途直升機,以及印度製造的先進輕型直升機和輕型戰鬥機。
點擊看圖輯
莫迪帶領的印度政府有意提高武器自製能力。莫迪推特圖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形容,印度成為繼英國和中國後,過去3年內第3個成功自產航母的國家。隨著「維克蘭特」號服役,印度海軍計劃建造第二艘國產航艦,噸位或高達6萬5000噸,體積接近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和中國山東號。
莫迪主持「維克蘭特」號服役儀式。莫迪推特圖片。
莫迪在「維克蘭特」號服役儀式上形容,目標或許是困難的,挑戰也可能巨大,但當印度下定決心,沒有什麼目標是不可能。目前,這種航母主要由發達國家製造,到今天,印度通過加入這個聯盟,在成為一個發達國家方面又邁出了一步,印太地區依然是該國重要的國防優先事項。
面對莫迪信心十足,有軍事專家直言,印度如今擁有航母,但戰機數量卻不夠。印度前海軍參謀長阿倫·普拉卡什(Arun Prakash)海軍上將對《路透社》表示,由於決策過程脫節,「維克蘭特」號暫時缺乏海軍雷達系統,並且在飛機配備方面與航母項目脫鉤,估計需要再多一段時間,才能和飛機一同投入使用。
莫迪帶領的印度政府有意提高武器自製能力。莫迪推特圖片。
《環球時報》旗下微信公眾號「樞密院十號」則發現,「維克蘭特」號真正服役時,印度媒體表現克制,大多避免提及中國,主要聚焦於印度造船能力大幅提升。
印度媒體對國產航母服役的報道。
《印度時報》援引印度國防部,指這艘國產航母75%以上的部件都是在本土採購的,印度有6家大型工業公司和100多家小型企業提供設備和機械。尤其讓印度驕傲的是,這艘航母艦體所用的特種鋼材也是印度自行研制的,改變了印軍艦艇建造必須依賴進口鋼材的歷史。
印度《印刷報》稱,「維克蘭特」號未來或採用美製「超級大黃蜂」或法製「陣風」戰鬥機,但它們都是臨時替代品,最終印度航母將用上印度自行研製的雙發艦載戰鬥機。
「樞密院十號」更指,莫迪在在國產航母服役的特殊時刻宣布去殖化,其意義已經超出航母服役本身。
據印度總理辦公室的聲明,新軍旗徹底放棄英國海軍色彩濃厚的聖喬治十字設計,摒棄印度的「殖民歷史」,並「與豐富的印度海洋遺產相得益彰」。
印度海軍新舊軍旗的對比。網上圖片。
《印度快報》詳細介紹印度海軍軍旗的發展過程,指1947年印度獨立時,暫時沿用英國海軍軍旗,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國後,印度海軍軍旗繼續沿用英國海軍的總體設計,白色旗面上的聖喬治十字部分與英國海軍軍旗相同,僅將左上角的米字旗更換為印度的三色國旗。後來,海軍旗歷經多次修改,聖喬治十字設計依舊保留至今。
美國雜誌「連線」報道稱,儘管印度已經獨立75年,但軍隊仍然延續英國殖民時代的傳統,例如,印度海軍使用殖民時代的「古典英語」,船上供應的飲料和食物充滿英國海軍特色等等。如今印軍正努力洗刷英國殘留的印記。
「樞密院十號」認為,印度新航母服役時非但未有提到中國威脅,反而大搞去殖化,必定引起部分西方媒體反感,無論出於什麼考慮,希望印方能延續這個好的開始。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南韓智庫敦促特朗普將南韓納入涉台問題磋商,有學者警告,若南韓尋求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進一步合作,那麽可能會面臨與中國的直接對抗。
《南華早報》12月26日報道稱,南韓首爾大學未來戰略研究所近日發表報告炒作台灣問題,敦促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將南韓納入與台灣問題有關戰略磋商會議中,同時呼籲美日韓三方合作,建立結構化的區域安全框架。
《南華早報》報道截圖
該研究負責人認為,這份報告意味著南韓不再被動應對特朗普上台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是先發制人地主動對美國政策施加影響。
美韓聯合軍演。
該研究所在這份名為《邁向共同韌性》(Towards Co-Resilience)的報告中稱,南韓希望維持台灣海峽的現狀,同時為潜在衝突做好準備,美韓需要協調應對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以及美國外交政策變化對區域動態的影響。
報告認為,將南韓納入戰略磋商,能確保南韓與美日澳等盟友共同參與到涉台問題的討論中,也將把美日韓三邊合作提升到「結構化的區域規則制定和戰略對話機制」的層級。
報告敦促美國和南韓制定「全面路綫圖」,以應對台灣海峽和朝鮮半島爆發兩綫戰爭的可能性。「建立一個東北亞安全協商框架……將整合有關台灣、東海和朝鮮半島問題的磋商,形成一個更具凝聚力的地區戰略。」
該報告還呼籲美韓兩國加强造船、先進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戰略産業技術的整合工作。
報告作者之一的全在晟(Chaesung Chun)25日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可能需要美國與南韓最高級別的協商,現在是時候討論這個問題了。
他認為,美韓開展此類協調將「傳遞一個信息,即南韓仍然認為海峽兩岸保持現狀非常重要」。
南韓《韓民族日報》22日援引研究負責人、首爾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孫仁珠(音)的話稱,該報告具有先發制人地向美國特朗普政府和政策界提議南韓立場和戰略的意義。他說,這意味著,南韓不是被動應對美國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而是從南韓的立場出發,能動地對美國政策討論施加影響。
雖然這份報告稱其並不代表任何黨派的觀點,但《南華早報》認為,在過去,南韓在安全和經濟問題上分別與美國和中國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一直不願對台灣問題做出承諾。如果這份報告的建議得以實施,可能標誌著南韓偏離了長期政策。
南韓駐美國大使館沒有回覆置評請求。
南韓總統尹錫悅。AP圖片
對於報告提出的建議,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史蒂文•曾(Steve Tsang)警告說,如果南韓尋求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進一步合作,可能會面臨與中國的直接對抗。
去年4月,南韓總統尹錫悅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曾就台灣問題炒作稱,「我們同國際社會一道,堅决反對依靠力量改變現狀」。
時任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對此强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决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
他指出,近年來,台海局勢緊張的根本原因是島內「台獨」分子在境外勢力的支持和縱容下搞分裂活動。「台獨」行徑與和平穩定水火不容,要維護台海局勢和地區和平安寧,就要旗幟鮮明反對「台獨」,反對外部干涉。
汪文斌强調,朝鮮和南韓都是已加入聯合國的主權國家,朝鮮半島問題和台灣問題的性質、經緯全然不同,根本不具可比性,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希望韓方切實遵守中韓建交聯合公報精神,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審慎處理台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