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皇的去世使大眾得以一窺帝王國葬的過程。翻看中國歷史,歷代帝王均十分重視葬禮,即使在清朝滅亡之際,仍然一擲千金為慈禧太后舉行國葬,其陪葬品之奢華更是價值連城,估計價值至少在億兩白銀以上。當天的場面吸引不少外國記者現場拍攝,部分照片更得以保存至今。

慈禧太后的出殯隊伍 (網上圖片)
關於傳統中國殯葬內容,見於《周禮》等書,而清代也有《欽定大清會典》、《欽定大清通禮》詳加說明。《清史稿·志六十七·禮十一(凶禮一)》記載:「三年之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無貴賤一也。有清孝治光昭,上自帝後喪儀,下逮士庶喪制,稱情立文,詳載會典與通禮。」一般來說,皇帝在生前即在修建身後的陵墓。清朝自順治帝開始,歷代皇帝和后妃們的陵墓都選在東陵(河北遵化縣)和西陵(河北易縣)兩處。慈禧太后的情況比較特別,咸豐皇帝原來準備在其定陵附近建一座皇后陵,供慈安及慈禧太后安葬之用,但慈禧太后並不滿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另建陵寢,結果歷時三十五載並花費五百萬兩白銀才能完成。對比定遠號鐵甲艦造價才一百四十萬兩白銀,可見其花費之鉅。

出殯隊伍中的文武百官 (網上圖片)
除了陵墓外,帝皇殯葬棺木(稱「梓宮」)還要選用珍貴的雲南的金絲楠木,連運費往往要數十萬兩的白銀計。在出殯那天,由七十二人組成的隊伍會把棺木抬出東華門,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六十四位引幡人,高舉萬民旗傘;接著是皇帝的鹵薄儀仗隊,有一千六百二十八人之多,他們舉著各種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樣的紙扎或綢緞製作的「燒活」,浩浩蕩蕩,十分威風。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分三班輪流抬送。

抬棺木的扛夫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 (網上圖片)
在棺木後面是全副武裝的八旗兵勇。然後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宗室的隊伍,車轎連綿不斷。在送葬行列中,還夾有大批的僧尼、道士,他們身著法衣,手執法器,不斷地吹奏、誦經。整個送葬隊伍長達十幾里,從北京到陵地,沿途幾百里,這段距離還要搭設蘆殿,供停靈和送葬隊伍休息。
現在來看慈禧太后的葬禮,史稱共七千九百二十人抬棺、萬人下跪,隊伍從京城到陵墓足足走了五天的路程。出殯隊伍中最前面的是一隊長矛輕騎兵,接下來是一隊由僕役們牽著走的小矮馬,隨後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

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網上圖片)
恐怖的是,隊伍中混雜了紙糊的士兵。它們做得惟妙惟肖,仿如真人,作用是派到冥界的前哨,到陰間繼續為慈禧太后服務。出殯那天天氣陰沉,圍觀的群眾一度還以是陰間的士兵呢!
慈禧的棺材重達一噸多,上鑲嵌了一個金色的大圓球,純金打造,重達三十三斤重;棺材上搭著一匹錦緞,上面繡著精美複雜的藍色鳳凰和紅色的雲彩;棺槨裡面盛了許多金銀財寶,有大小珍珠一萬多粒,各色寶石八十五顆,白玉二百多塊;慈禧戴的鳳冠上鑲嵌著許多珠寶,其中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一千萬兩;另外還有翠玉佛、翡翠西瓜、祖母綠寶石、紅珊瑚樹等堆放在慈禧的遺體四圍。據當時的主管太監稱,慈禧的陪葬品價值上億兩白銀。

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 (網上圖片)
慈禧出殯的那天,把京城外的杠子手都徵調過來抬棺,這些抬棺者有專門的稱呼叫「奉移」。他們被分成六十班,每班有一百二十八人,還有四個替補,合計一百三十二人,總計共七千九百二十人。若算上參加的士兵、王公貴族等送葬人員,整個送葬隊伍超過萬人,隊伍仿如見首不見尾。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清東陵),路途達一百二十里之遙,所以送葬隊伍足足走了五天,沿途百姓必須下跪,下跪人數至少在萬人以上。如此勞民傷財,既是對清朝的不幸,但也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