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昨天(9月20日)會見特首,向特區政府提交新一份以「團結拓新局開放建繁榮」為主題的「2022年施政報告期望」,提出3大重點範疇、25項重點建議,及逾百個細項。
當中三大重點範疇包括推動社會從疫情中復常、招商引資吸引人才,以及提升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
民建聯昨天會見特首,提交施政報告建議。
民建聯認為,新冠疫情持續多時,已嚴重打擊香港的社會民生和國際競爭力,政府必須全面推進社會復常,努力推高疫苗接種率,尤需特別針對長者和兒童兩個群組。
建議期望政府對外創造條件,盡快實施「0+7」安排,及最終達至零障礙通關。對內則要積極與內地商討,逐步縮短進入內地的檢疫日數和增加每日從香港入境內地的名額,並盡快落實「逆向隔離」安排。
李慧琼認為「0+7」不一定要待《施政報告》公布。
主席兼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昨天會面後見傳媒,提到希望特首交代落實「0+7」的路線圖及時間表,認為不一定要等到在《施政報告》才公布措施。她認為「通外都要通內」,「0+7」與逆向隔離沒有矛盾。
建議以「團結拓新局開放建繁榮」為主題。
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方面,民建聯建議政府透過批地及財政等政策,更積極有為地引進國際和內地的龍頭企業、創科企業以及創投基金,加快香港與其他國家地區簽訂避免雙重徵稅安排,和為來港落戶的企業提供各類涉及政府部門事務的「一站式」申請與跟進服務。
同時,民建聯建議優化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包括調整「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評分標準,進一步擴闊人才清單,研究為香港重點產業迫切需要並缺乏的海內外來港專才提供與香港永久性居民同等的置業稅務待遇,和吸引海外優秀學生來港升學就業等。
民建聯亦建議,政府應重新檢視香港的人口政策,進行全面的人力需求推算,以了解各行業的人力需求,進一步優化本地的產業發展、教育醫療、人力資源和經濟等方面的政策及財政資源分配,並增加勞動力和提高生育率。
提升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亦是今次建議的重點範疇之一。
民建聯本月初派出3個訪問團,訪問東盟國家。
民建聯認為,東盟是最大發展潛力的新興經濟體,已成為香港第二大的貿易夥伴,政府應提升東盟地區的戰略發展地位,包括成立高層次委員會,重組香港推動經貿發展的駐外機構,吸引東盟企業來港融資及上市,吸引東盟地區利用香港專業服務,協助中小企開拓東盟市場,透過數字經濟加強區內合作,加強推廣香港文化產業,和便利香港成為東盟地區的人才培訓中心。
除3大重點範疇外,其他超過130項建議,囊括提高治理水平、增強發展動能、排解民生憂難、維護和諧穩定等四個主題。
民建聯強調,未來五年是香港「開創新局面、實現新飛躍」的關鍵期,特區政府需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廣泛團結社會各界,提高治理水平,應對國際政經新形勢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