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今個星期五(9月30日)起降至5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聽取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喺「安心出行」流動應用程式加入新功能,方便市民同時儲存自身及最多8名同行人士嘅「疫苗通行證」。
來源:創新科技及工業局fb
與此同時,為了讓政策落地到位,政府又趕在星期五之前,馬不停蹄進行解說工作,希望市民用起來更加順暢。
今日,政府資訊科技總監黃志光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政治助理廖添誠,就去到立法會,向議員們說明新功能,期望透過議員的支持,以及其地區辦事處的力量,可以將有關資訊帶入社區,幫助市民更新程式及學習新功能。
政府除了從善如流更新「安心出行」,市民關注的其他問題亦都密密跟進,排解民生憂難。日前,政府跨部門探訪「劏房」租戶,齊心打擊濫收水電費。
政府跨部門聯合巡查行動,齊心打擊「劏房」業主濫收水電費。來源:何永賢fb
房屋局局長政治助理歐陽文倩日前跟隊直擊跨部門聯合巡查行動,與房屋局、差餉物業估價署(估價署)、水務署、機電工程署同事及區域服務隊成員一起出動,馬不停蹄上上落落不同大廈為相關法例作洗樓宣傳,汗流浹背地逐戶探訪「劏房」租戶。
過程中,有應門的租戶,就向他們推廣有關法例,了解有否被濫收水電費,並宣傳水務署能協助安裝獨立水錶等;沒有應門的也留下宣傳單張、聯絡方式,讓「劏房」戶有需要時可聯繫。
何永賢提到,劏房租管條例生效以來,截至9月中,房屋局所委託的六支區域服務隊及/或估價署等已造訪了1,300 多個「劏房」戶,足跡遍布港九新界。估價署與水務署亦會繼續強化聯合行動,每月進行5至6次的聯合巡查。截至9月中,估價署亦處理了逾7000個查詢。
何永賢表示,隨着洗樓活動,不少住戶對相關法例有一定認識。不過,她希望租戶都齊心,挺身而出去舉報及作證,以助部門進行下一步的調查及跟進工作,一同有效打擊「劏房」業主濫收水電費。
除了務實施政,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特區政府亦銳意發展創科,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競爭力。
李家超表示,香港將與大灣區各個城市強強聯手,建設全球科技創新高地。視頻截圖
今日(9月28日)博鰲亞洲論壇國際科技與創新論壇第二屆大會開幕,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視像致辭時表示,香港匯聚了不同領域的世界級權威專家和優秀創科人才,生物科技融資規模更領先全球,將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強強聯手,把香港發展成為全球矚目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國家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孫東分享香港得天獨厚的優勢及未來創科發展方向。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fb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出席大會「基因工程與生物醫藥」分論壇並致辭,介紹了香港未來的創科發展方向,他指,特區政府正為未來香港創科發展制定清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並會秉持「以結果為目標」理念,按4個主要的發展方向層層推進。
孫東提及,生物醫藥是香港創科其中一個優勢領域,特區政府近年投入了大量資源,從融資、基建、科研資金及人才等推動生物醫藥業界發展。政府將會把握好國家及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繼續發揮好香港國際化的優勢,積極延攬海內外科研人才及科企高管等來港,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台,促進生物醫藥科技發展。
Sebastian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本屆政府出任此職位近3年,在加入這個「熱廚房」前,他做了30年「金牙大狀」,從沒想過轉行,更枉論成為特區領導班子的一員。在最新一期馬會刊物《駿步人生》中,林司長接受馬會專訪時透露了他當年接受邀請擔任律政司司長的「心路歷程」,也罕談私生活和夫婦相處之道。
林定國坦言,當年獲邀加入政府的第一個反應是「有點措手不及」,笑言:「30年來從沒有想過轉工,如果要轉,頂多做法官。」但當時的時間不容他慢慢考慮,大堆問題如泉湧,「我是否適合做這份工作?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但事實不會有答案,因為他從未在政府或大機構工作,根本無法比較。
林定國接受新一期《駿步人生》訪問,談及當年「轉工」入特區政府擔任律政司司長的感受。
他認為,這是機緣,「有這種機會很難得,對個人而言是很大挑戰,又可以為社會做點事」,況且「人家對你有信心,你怎可能沒有?」
惟他直言,進入「熱廚房」後,面對新制度、新人事,要擔當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他也經歷了一段適應期。如在推動政策的過程中,他要求自己的解說能力到位,讓普羅市民也明白法律議題,「(以往的) 溝通對象是大律師或法官,大家有共同語言,很快就明所以;但換了對象是一般市民,(我們)一定要好警覺,問別人是否明白。」
林定國熱愛香港,笑言:「去完旅行回來,在飛機見到香港風景,已經急不及待,很想回家食碗雲吞麵、叉燒飯。」因為這裡有家人、有熟悉的朋友,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係屋企,好舒服的感覺。」
目前香港面對不少挑戰,但他認為,總有你喜歡的東西,可能「係人?係環境?」,他希望為我城重拾信念:「總有一個你喜歡在香港生活的理由。要攞番信心同鬥志。」
林定國談「正義」與「法治」
不說不知,小時候的林定國,職業志願很多元化,「在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總想過要做不同的職業。我也曾想過,做太空人和科學家。」後來透過排除法,
按能力和興趣去篩選,「如果能力可及但沒有興趣,事情不會做得好;相反若只有興趣但能力不相配,這是嗜好,不能作為職業。」最終選擇讀法律。
談到正義與法律。林定國說,若要放一件「吉祥物」在辦公室,他會選擇「獬豸」,即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公正的神獸。
他認為,每人對「正義」或有不同理解,但任何法律制度的原意,都是根據客觀標準判斷、規範一個人的行為,這是基本要求;同一宗案件的裁決結果,一方可能覺得合理;另一方或不同意,那麼公義與否,就要看是否盡力履行法律,是否按法律原意行事。同時,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斷完善。
他說:「所謂法、理、情三個層次。法律不是鐵板一塊」,但人情不能代替法律,「執行法律時不能違反基本原則,而在某些場境下,也要考慮個人因素,但兩者不是互相排斥」。
林定國說,馬場把香港的特徵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
一定安排訪港賓客到馬場觀賽 體驗「馬照跑」
香港,還是林定國心目中的萬花都會,「地小,但望出去好繁盛,好快就抵達郊外……中西融合,很國際化,選擇多,甚麼菜式也有,豐儉由人。」他說,若有賓客到港,若時間許可,他都一定安排他們到馬場觀賞賽馬,「跑馬活動的場地、氣氛好,本身又是很有歷史的活動。」他稱,「『馬照跑』是一國兩制下,最標誌性形容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很有象徵意義。」他認為,馬場把香港的特徵全集合一起,「有高水平的運動,很國際化,氛圍有如開party,好開心」。
事實上,旅遊和賽馬不可分割。2023/24馬季,馬會共接待9.3萬內地旅客人次;而今個馬季截至3月底,到馬場觀光的內地旅客已超過11.4萬人次。
林定國亦特別欣賞馬會對香港慈善事業的貢獻。「香港要維持低稅率制度,但社會的確有很多福利需要,如醫療、教育,如何去填補?這就需要有個強大的慈善機構,由民間主導,有能力也有組織性,與政府合作,才處理得到。」
愛黎明時分跑步 分享夫婦相處之道
雖然公務繁忙,但林定國仍維持跑步的習慣,他說,因為不需要固定場地,「時間沒太大限制,很自由。」
原來林司長很喜歡在黎明時份出發跑步,「天黑黑街上沒有人,感覺很正!」跑步無拘無束,「發吓白日夢、讓思緒放空。」他也不時跟同是律師的妻子結伴一起跑。「我係『慢吞吞』,太太好心急!」他更分享夫婦的「保鮮之道」就是溝通與關心,「要知道對方在做甚麼、想甚麼。」,認為夫妻之間性格可以很不一樣,價值觀卻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