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面對嚴峻的能源危機,歐洲主要國家領導人近日紛紛表態稱,本國能挺過這個冬天。但相比之下,這些國家的工業界和民眾卻抱著不那麼樂觀的態度。
AP圖片
「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近半個月後,德國總理朔爾茨對德國的能源狀況做出了樂觀估計。據路透社11日報道,朔爾茨在一場工程會議上發言時說:「我今天很高興告訴你們,如果我們的公民、企業和政治家都能繼續適應變化了的形勢,那麼我們將安全度過這個冬天。」他補充說,德國各儲氣設施都已接近滿負荷,儲氣量已達95%。
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一場會議上信心滿滿地表示,即便在「最糟糕」情況下,法國依然有充足的能源過冬。7日,英國首相卓慧思也堅稱:「英國確實有足夠的能源供應,我們可以度過這個冬天。」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些國家的工業界和民眾卻並沒有那麼「樂觀」。就在7日,英國各大報刊紛紛在頭版發出了關於可能停電的警告。據歐洲新聞電視台網站報道,能源巨頭英國國家電網公司稱,英國家庭或將因天然氣短缺面臨停電的情形。
而在法國,近日多家煉油廠工人罷工導致一些地區的加油站缺乏燃料供給,不得不關閉,另外一些加油站前加油的汽車也排起了長隊。因此路透社在報道馬克龍關於「法國有充足能源過冬」的言論時特別強調,法國政府5日表示,已投放戰略儲備並將增加燃料進口。
AP圖片
其實相較而言,法國的能源供給渠道比德國更多樣化一些,德國由於更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在此次能源危機中的困境也受到更多關注。從過往媒體報道來看,朔爾茨口中「變化了的形勢」包括但不限於:科隆大教堂每晚都關燈、柏林200多座紀念碑熄燈、漢諾威市的健身房淋浴必須使用冷水……甚至有德國媒體提議,德國人洗澡只需要洗四個身體部位——臀部、腳、腋窩和腹股溝。
這種形勢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據法新社報道,8日有數千名德國民眾在柏林市中心勃蘭登堡門附近示威遊行,對朔爾茨政府的能源政策以及通脹表示抗議,他們還有人打出了「我要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標語。
AP圖片
實際上,按照朔爾茨給出的儲氣數據,德國民眾度過這個冬天所需的能源應該問題不大,但德國工業經濟遭受打擊的問題也不容回避,德國聯邦統計局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德國工業產值環比下降0.8%,創下自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最大環比跌幅,用德國經濟部的話說,天然氣供應的不確定性「給經濟活動踩下了剎車」。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即便上述歐洲國家順利度過了今年冬天,未來形勢依然嚴峻。路透社10月5日引述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的話指出,歐洲若為了度過今年冬季而耗盡天然氣儲備,明年或許會面臨更加嚴重的能源短缺。比羅爾說,「今年冬季非常困難,但下一個冬季可能也非常困難」。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接受英媒《每日電訊報》專訪時稱,英國為了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已經變得「順從」,更以「吸血鬼」來形容中國,警告英國不要深化與中國的貿易關係。英媒質疑,納瓦羅的言論,顯示其脆弱及好戰,對中國在英國仍擁有大量投資的現實耿耿於懷。
據《每日電訊報》5月4日報道,納瓦羅宣稱英國放任北京將經濟實力擴展到全球,抨擊英國與中國重新接觸的舉動。他指,關稅談判期間,與中國的接觸將是「非常危險」;認為英國過度受隱含附帶條件的中國「恩賜」影響,警告英國應避免成為中國傾銷貨品的地方。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在英美關稅貿易談判期間,挑釁中英關係。
《泰晤士報》稱,納瓦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解放日」關稅政策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其言論引起英國官員的擔憂,因他們正努力與歐盟和中國建立更緊密的貿易和投資關係,同時又希望不要觸怒白宮。
去年7月,英國工黨贏得大選後,一直在推動與北京重啟溝通,採取「平衡」、「務實」的態度,認為孤立中國、「假裝中國不存在」,不符合國際現實與英國利益。英國財政大臣李韻晴和外相林德偉先後訪華,都強調與中國建立穩定、平衡關係的必要性。《每日電訊報》說,李韻晴最近也表示倫敦是中國資金的「天然家園」。
英國財相李韻晴多次訪華,今年一月與國家副主席韓正會面。 AP圖片
對於納瓦羅的言論,英國政府發言人回應指,本屆政府將始終以警醒的眼光、清晰的戰略來處理英國與中國的關係,英國的國際貿易方針將繼續致力於促進英國的長期繁榮,但同時在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絕不退讓。
英國iNews網站刊登題為「英國不會對中國俯首稱臣,但世界舞台也並非美國一家獨大」的評論文章稱,納瓦羅在英國尋求與美國政府協商關稅問題的敏感時刻,抨擊英國政府,此舉暗示美國對英國及其歐洲盟友的敵意。
文章認為,納瓦羅可能對中國在英國仍擁有大量投資的現實耿耿於懷。因為均富會計師事務所發布一份報告顯示,到2023年,英國有970家公司實際上由中國所有,創造了超過5.9萬個就業職位,收入超過1160億英鎊。該報告認為,中國企業對英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文章又稱,納瓦羅的言論表明,在這場貿易戰中,美國存在弱點。縱使這些言論與美國政府一貫的強硬立場相符,但也掩蓋一個事實,因為特朗普和納瓦羅的關稅策略,全球貿易關係如今已岌岌可危,納瓦羅或許希望看到英國政府為達成與美國的協議,而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舉措,但這一干預行為可能遭到來自美國國內的反對。
雖然英國僅遭美方徵收所謂「對等關稅」基本稅率10%,但英國仍未能躲過特朗普對汽車和鋼鋁製品實施的25%關稅。儘管批評英國的對中政策,但納瓦羅說,英美貿易協商持續有進度。美國副總統萬斯近日曾對英美盡速達成協議表示樂觀。
不過,英國與歐盟19日將舉行峰會,英、歐官方皆已釋出擬加強合作的訊號,各界預期雙方將就經貿和安全議題推動進一步整合和協調一致,包括在食品法規標準、碳交易等領域。特朗普此前曾指歐盟的存在是為了「搞」美國,又指控歐盟對進口美貨刻意設置障礙。
但英國官方曾強調,英國不需在歐盟和美國之間選邊站,兩者對英國都很重要。食品法規標準是英美貿易協商一大潛在難點。和歐盟一樣,英國目前不開放進口經賀爾蒙處理的牛肉、以及經氯洗滌的雞肉。若英國不願鬆綁食品規範,納瓦羅說,英國將為此付出成本。
在特朗普的經貿財政團隊中,納瓦羅作風一向屬激進派,信奉「關稅」作為政策工具的效用,主張美中應經貿脫鉤、世界應孤立中國。 納瓦羅在特朗普第一及和第二任期皆位居要職;對其「生存之道」,納瓦羅曾說,準則是「全心全意協助特朗普總統實現願景」,且「絕不邀功」,但永遠要「願意出面承擔罪責」。至於去年7月上台的英國工黨政府,則主張對華持平衡、務實態度。
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在5月3日的公開活動上表示,經貿關係不是零和遊戲,貿易壁壘如同抽刀斷水。他強調中美經貿合作總體是平衡且雙贏的,美方若濫施關稅,最終「損人害己」,將干擾企業正常經營與民眾生活,甚至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波動,破壞世界經濟穩定成長。「我們不願打關稅戰,但不怕打。我們堅定維護的不僅是自身正當權益,而且是國際經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