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薪救火」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在《魏世家》一篇中有提及:「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戰國末年,戰火紛飛。秦國因推行了商鞅變法,而一躍成為了戰國七雄之首。加上,范雎「遠交近攻」的政策有助秦國鞏固了兼併所得來的國家,所以令秦國之氣焰日益高漲。
戰國時期勢力地圖(網上圖片)
由於秦國與魏國毗鄰,所以魏國一直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安釐王即位後,秦國更是變本加厲,加緊了進攻的步伐。弱小的魏國自然沒有甚麼還手之力,不但連連戰敗,在兩年內一共丟失了五座城池,秦兵甚至一度直逼魏國都城。
雖然魏國盟友——韓國和趙國也曾派兵相助,可是都被秦兵打得落慌而逃。魏國被迫得走投無路,只得割讓土地求和。沒想到戰事沒消等多久,秦國又發起了進攻,不但再佔魏國兩個城鎮,更是把魏、韓、趙三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傷亡人數達十五萬人,魏國大將芒卯也因此而失蹤。
蘇代正是蘇秦的弟弟,因為哥哥蘇秦主張「合縱抗秦」,所以蘇代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應團結起來抵抗秦國。
魏國軍隊接二連水的敗北使安釐王坐臥不安,與此同時魏國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能夠苟安性命,他便向安釐王建議:「大王,不如把南陽割讓給秦國吧!這樣就可以請求罷兵議和了!」因為安釐王本來對秦軍心生恐懼,所以一聽到割讓土地可以換得一時太平,便馬上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戰略家蘇代知道這件事後,馬上向安釐王提出反對,苦口婆心地勸道:「大王,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領土、權利是換不來和平的,只會把他們的胃口養大,最後只會得不償失。」見安釐王臉露猶豫,蘇代便乘勝追擊地道:「大王,只要你國土還在,就永遠無法滿足秦國的侵略慾望。這好比大王您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都不會熄滅的。」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又怎會把他的話聽進耳,只見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果其不然,秦軍消停片刻後又再度進攻魏國。魏國國都大梁很快就落在敵軍手中,而魏國也終被秦國纖滅了。
「抱薪救火」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提煉出來,比喻以錯誤的方法來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
成語「雞犬升天」全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出自漢•王充《論衡•道虛》:「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劉安 (網上圖片)
傳説劉邦的孫子淮南王劉安對於煉丹修道非常熱衷,總是夢想得道成仙。有一天,有八位老人前來淮南王府前,要求劉安前來接見。門吏看到他們一個個老態龍鍾,於是説道:「你們八位老得連走路都困難,對我們王爺有何用處呢?」
一個老人説:「既然他不歡喜老人,我們就變年輕一些吧!」話剛説完,八個老人居然轉眼間都變成了十四五歲的少年,滿頭黑髮,臉如滿月。門吏看後非常震驚,慌忙奔進堂去報告劉安。劉安聽完,知道來者不是凡人,連忙出門隆重迎接。
自此以後,劉安把他們稱為八公,將他們安排在思仙台中居住,待若上賓。那八公果然有通天的本領,騰雲駕霧,呼風喚雨,點石成金,無所不能。他們得知劉安一心想得道成仙,於是向他傳授丹經,並願意為他煉製仙丹靈藥。
網上圖片
不料就在劉安專心致志等待仙丹煉成,吞服昇天之際,發生了一件事。原來,劉安有個兒子叫劉遷。他平日尤其喜歡舞槍弄棒,自以為劍術超羣。他聽説郎中雷被劍術非凡,非要拉住他和自己比武。雷被無可奈何,不得不奉陪,不曾想利劍無情,誤傷了劉遷。劉遷怒不可遏,由此不歡而散。雷被擔心劉遷對他報復,便向淮南王劉安提出請求,指派他去抗擊匈奴,指望以此避開劉遷。劉安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並未答應。雷被更加恐懼,於是來了個先發制人,上書朝廷,控告劉安不允許他去抗擊匈奴。這在當時可是個大罪名,還好劉安是當時皇上漢武帝的堂叔,才只被削除兩個縣的封地而已。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示意圖。(網上圖片)
這回,劉安真的對雷被懷恨在心了。雷被心想,與其整日擔驚受怕,倒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和人聯名誣告劉安謀反。這回,漢武帝只好派人前去把劉安捉拿歸案。劉安得知此事,很快叫來八公商量對策。八公笑着對劉安説道:「這是王爺功德圓滿,上天要召喚王爺去了。」之後就讓劉安服下早已煉製好的靈丹仙藥。頓時,劉安只感覺身子飄飄忽忽,身輕如燕,跟着八公升天去了。王府庭院內,八公煉丹的藥爐還遺留在那裏,四周地上還散着幾顆靈丹仙藥,雞犬們圍攏着又啄又舔,結果也全部跟着升了天。
淮南王劉安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僅僅只是神話傳説,真實的情況卻是淮南王劉安因謀反敗露不得已而自殺。但後世以「雞犬升天」比喻一人得勢,跟他有關係的人也由此得到好處,含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