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數十艘液化天然氣船到了歐洲,卻遇到另一難題

博客文章

數十艘液化天然氣船到了歐洲,卻遇到另一難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數十艘液化天然氣船到了歐洲,卻遇到另一難題

2022年10月22日 11:42 最後更新:11:57

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讓歐洲的工業處於停產邊緣,與此同時,歐洲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短缺等問題也暴露了出來,外媒日前報道,天然氣運輸船抵達西班牙後,需要在海港周圍「排隊等待卸貨」。

能源危機會壓垮歐洲的工業嗎?10月19日,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部分歐洲的能源密集型企業已經處於停產邊緣,原因直指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

由於歐盟成員國能源結構差異大,對供應商依賴程度不一,數月來各成員國一直在為採取哪些聯合舉措應對能源危機爭執不休。

歐盟各國在應對能源危機的具體措施上依然存在分歧。AP圖片

歐盟各國在應對能源危機的具體措施上依然存在分歧。AP圖片

21日凌晨,歐盟領導人在布魯塞爾經過馬拉松式協商後,仍未能就設置天然氣價格上限這一核心問題達成一致,凸顯歐盟各國在應對能源危機的具體措施上依然存在分歧。

因許多措施細節尚待確定,歐盟能源部長將於25日舉行會議進一步討論,以期推動相關措施在下個月生效。

能源危機面前,歐洲還暴露出了基礎設施問題。

歐洲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短缺。AP圖片

歐洲的天然氣基礎設施短缺。AP圖片

就在10月18日,路透社報導,數十艘運載著液化天然氣(LNG)的運輸船正在西班牙的海港周圍徘徊,排隊等待卸貨。路透社稱,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當地港口「再氣化」能力不足,液化天然氣接收終端的產能已到達了極限,所有儲氣罐已經飽和。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劉毅軍接受內地媒體《環球時報》採訪時說:「此前,歐盟天然氣供應重點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如今在俄烏衝突的背景下,歐洲的能源結構正在重組。面對歐洲能源危機,加拿大、美國的油氣產量也在增加,對歐洲的貿易量也隨之上升。大量液化天然氣供應正通過海運湧向歐洲。」

加拿大、美國的油氣產量正在增加。AP圖片

加拿大、美國的油氣產量正在增加。AP圖片

西班牙天然氣公司Enagas數據顯示,近幾個月大量LNG運輸船抵達西班牙。今年1至9月,已經有超過250艘LNG運輸船在西班牙卸貨,這與去年全年的數量一樣多。

德國經濟新聞網站20日稱,僅在西班牙南部城市加的斯灣就有15艘LNG運輸船被「拒之門外」。據悉,目前至少有35艘LNG運輸船在伊比利亞半島周圍和地中海等待。根據Enagas的數據,西班牙擁有歐盟45%的液化天然氣儲存空間。

此外,據統計網站Statista,目前歐洲共有30座正在運營的天然氣碼頭,在建的還有6座。其中,西班牙數量最多,有6座正在運營,但即使擁有歐洲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目前也已無法接收海運而來的貨品。

翻查資料,法國、瑞典、意大利、英國等國也各有2至3座天然氣碼頭。而能源進口大國德國目前卻沒有運營的天然氣碼頭。面對能源危機,德國有兩座天然氣碼頭正在建設,此外,德國政府還租用了4個浮動碼頭,並討論再建設4座天然氣碼頭。

但是劉毅軍直言,「這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他介紹,接收液化天然氣的終端有兩個配套核心,一是接收站,二是外輸管道。歐盟內國家建設新的終端以及配套至少需要2到3年時間,除特殊情況外,當地有關部門需要很長時間論證新設備運營的可行性。其中就包括再氣化後的天然氣如何並網、調度、交易等等。他還認為,歐盟國家肯定會對這些基礎設施進行擴張,但是否會大規模佈局還有待觀察。因為建設和運營液化天然氣終端是商業性行為,大部分都是私人投資。這種項目的特點是成本高、週期長,因此投資者還需要評估未來經濟形勢。

事實上,除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短缺問題被暴露外,在能源危機中,歐洲光伏大規模落地難的問題也再次凸顯,影響該問題的因素更為複雜。

例如法國對綠地的保護便是歐盟大規模佈局光伏的重大阻礙。意大利太陽能協會主席保羅·洛科·維斯康蒂尼表示,在意大利的項目必須首先得到國家主管部門的批准,然後再進行地區審批,地區審批很容易被拒絕,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項目靠近古代遺跡。

劉毅軍分析,影響歐洲光伏大規模落地的還有土地性質因素。「適合建設光伏的大部分土地是工業或農業用地,很多都是私人土地,政府作為有限,大規模佈局風電、光伏的建設週期較長。這便是歐洲多是分布式新能源的原因。同時,這也為歐洲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帶來了挑戰。」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英國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外媒:美國一愚蠢操作 令NASA不能研究嫦娥六號月背採樣樣本

2024年07月02日 18:06 最後更新:18:18

美國在航天領域對華合作上頻頻發難,今次因一個「極其愚蠢的操作」,令 NASA的科學家們無法研究中國帶回的月球樣本。

「未來主義(Futurism)」報道截圖。

「未來主義(Futurism)」報道截圖。

「有一個極其愚蠢的原因使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科學家無法研究中國驚人的新的月球岩石。」科技新聞網站「未來主義(Futurism)」6月30日以此為題報道,關注美國在中國探月工程取得又一重大成就之際面臨的尷尬處境,即美國此前在對華航天合作方面的「沃爾夫條款」禁止該國研究來自中國的月球背面採樣,對此這家媒體直言,美方這一操作「極其愚蠢」。

6月25日,中國的嫦娥六號成功帶回了月球背面的樣本,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這一壯舉。嫦娥六號返回器在26日舉行了開艙活動,為整個任務畫下了完美的句號。

6月3日,嫦娥六號携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國家航天局供圖

6月3日,嫦娥六號携帶的「移動相機」自主移動後拍攝並回傳的著陸器和上升器合影。國家航天局供圖

「這次任務讓國際科學界興奮不已。」「未來主義」網站報道稱,隨即話鋒一轉,「但有一個國家將被禁止深入研究這些極其罕見的樣本,就是美國。」

報道隨即提到開篇中那個所謂的「沃爾夫條款」。據介紹,受阻於美國國會2011年通過的「沃爾夫條款」,中美官方航天合作長期處於「冷凍」狀態。由美國前國會議員弗蘭克•沃爾夫起草、推動的這一條款,以立法形式禁止中美兩國的雙邊航天合作。但實際上,依據「沃爾夫條款」,「例外」也存在可能性,只不過NASA須說服國會和聯邦調查局,與中方接觸和合作「不會造成導致技術、數據或涉及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的其他信息轉移到中國或中國公司的風險」。

「未來主義」網站稱,美國「沃爾夫條款」原本是想要「向中國施壓」,但過去十餘年來美國「期望的變化」並沒有實現。相反,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

關於「沃爾夫條款」與嫦娥六號,中方6月底曾作回應。

6月27日下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况,並答記者問。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回應中美在太空領域開展合作的可能性時表示,在同美方開展航天領域合作交流上,中國一直持開放態度。但是,美國「沃爾夫條款」阻礙了中美航天合作,這是障礙根源。如果美方真的希望能跟中國開展正常的航天交流,應當採取切實的措施清除障礙。

「未來主義」網站還提到,儘管有所謂「沃爾夫條款」,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認同這樣的想法。報道稱,中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司負責人劉雲峰在6月27日新聞發布會上對記者說:「中方歡迎各國科研人士按照有關流程提出申請,共享惠益。」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沃爾夫條款」,這不是美國第一次在航天領域在對華合作上「犯難」。

2023年10月,中方宣布嫦娥五號月球科研樣品將面向國際開放申請。《南華早報》去年12月1日披露,NASA向其內部人員發送電子郵件,告知後者該機構已尋求讓美國國會在對華航天合作方面的禁令「沃爾夫條款」上開「綠燈」,允許研究人員申請獲取並研究中國採集到的月球科研樣品,原因是中國採集的樣品具有「獨特價值」。

不過《南華早報》還稱,上述電子郵件同時也提及,為此次研究申請「開綠燈」是一個特例,「這項津貼專門適用於嫦娥五號任務樣本;有關NASA資助項目與中國開展雙邊活動的正常禁令仍然有效。」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