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人獻玉 子罕卻以「不貪為寶」來拒絕

史空穿梭

宋人獻玉 子罕卻以「不貪為寶」來拒絕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宋人獻玉 子罕卻以「不貪為寶」來拒絕

2022年10月26日 20:00

「不貪為寶」這個成語最早是出自於先秦左丘明所寫的《左傳・襄公十五年》,典籍有言:「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碰巧在山上挖到了一塊晶瑩剔透的美玉。眼見玉石光澤飽滿,他便小心翼翼心地把玉捂在胸前,生怕把它磕到。回家後宋人更是馬不停蹄地請一個玉工回來鑑定,果其不然,玉工看了一眼玉石就讚不絕口地說:「這玉好極了!一點瑕疵都沒有。不過你可要小心點,把到處宣揚,不然把別人偷了就多虧啊!」

和田美玉(網上圖片)

和田美玉(網上圖片)

然而,因為宋人平時就沒甚麼人來探訪他,所以這次玉匠的突然到訪其實早就引起了左右鄰里的側目。鄰居不時進來張望,又傾耳細聽,這架勢都讓宋人心中不安極了。宋人本來想把寶玉藏在家裡,但一想到要是有人把寶玉盜走,那不就空歡喜一場嗎?於是,他萌生了把寶玉賣掉的想法。只是他又不知道寶玉到底值多少錢,所以思來想去,最妥貼的辦法就是把寶玉贈送給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人,這樣多多少少能留下些人情。

因此,他悄悄地把玉帶去都城,並準備把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可是,正當宋人雙手獻玉時,子罕卻擺擺手,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看來是要有甚麼需要我幫忙的吧?」宋人聽後,連忙搖頭否認道:「大人,我別無所求。這塊寶玉只是小人偶有所獲,所以才想着把它獻給大人。」子罕聽過後,便再次拒絕道:「我從來都不收下別人所贈之物,這次也絕不會收下你的寶玉。因為如果收下了,那麼你和我都失去了各自的『寶』了。」子罕見宋人不明所以,便接着解釋說:「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要是你把玉獻給了我,自然就失去了那稀世之寶;但要是我收下了你的玉,那也就同樣地失去了我『不貪』這個寶了。如此一來,你我雙方都失去寶。」

宋人自然知道子罕的『寶』就是他愛廉的情操,但一想到玉要是放在自己家,那可真是一日不得安生,便無可奈何地坦白:「大人,就算小民留下寶玉,生活也不得安寧。不但早晚有人會把它偷了,小人還可能因此而搭上性命,所以小人才特地到都城來獻玉。」子罕沉思了一會,便讓宋人暫時住下幾天。期間,子罕喚來了一名玉工。在把這塊寶玉雕琢成形後,子罕便讓人把玉雕拿到市場上賣掉。其後,他不僅把錢交給宋人,還派人護送他回家。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不貪為寶」這個成語,並用來讚揚人不貪的廉潔精神。

眾所周知,在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對於洋商限制多多,如不允許攜眷(洋婦)進入廣州城,曾使洋商大為不滿。在1830年,英國商人盼師(Willian Baynes)公然違反禁令,試圖測試中方的反應,曾一度使雙方劍拔弩張,幾乎使鴉片戰爭提前爆發。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番婦被逐回澳門示意圖 (資料圖片)

在清中葉以前,「洋婦」也稱「番婦」是禁止進入中國的,僅可停留在澳門。當然洋商也是設法無視禁令。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荷蘭商人亞畢時乘坐舢板攜帶一名「番婦」及兩名「番女」試圖進入廣州瑞豐洋行居住,結果被罰驅逐出境。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更頒佈《防範夷條例》(即使稱防夷五事),明令嚴禁外國婦女來華、嚴禁外商在廣州過冬。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1840年澳門南灣外港洋面。按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防夷五事規定,貿易季結束後,外國商人得駕船回國,或在澳門就地過冬。(資料圖片)

雖然朝廷有明文禁止「洋婦」入城,但洋商私帶婦女入境時有發生。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英商菲臣私帶婦女進入廣州,被當局發現,當即「將該番婦押往澳門,出示嚴禁」,並對有牽連的中國行商、通事、和政府衙役進行嚴懲。在1830年初,英商懷特曼J.C.Whiteman攜妻進入廣州商館,最終在中方抗議下,夫婦二人被迫遷往澳門。不過隨著來華外商人數逐漸增多,雙方的衝突更為頻繁,終於有了1830年的「盼師案」,使雙方一度迫近戰爭邊緣。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沃森Wathen (畫);克拉克Clark(刻印)19世紀《廣州外商洋行區靖遠街道》。圖中可見洋商並未攜同洋婦進城。(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愛德華‧阿什沃思Edward Ashworth(1814-1896)(畫);戴氏Day & Son(印)1851年《廣州商館區之中國街道建築》。畫中可見洋人及洋婦在街上活動。(資料圖片)

盼師Willian Baynes是誰人?他是時任英國東印度公司駐華「管貨人委員會」主席,即中國人慣稱的「大班」。不過更重要的,是他一向主張對華採取強硬政策,這事件也是他處心積慮,有預謀的公然挑釁。1830年10月4日,盼師公開帶著妻子和葡萄牙籍婢女從澳門進入廣州,沿途招搖過市,並違反規定乘坐轎子。這事無疑觸及中方的紅線。11日即一周過後,兩廣總督李鴻賓命令廣州知府轉飭總行商伍受昌令其退回澳門,「並飭嗣後夷商進館,不許乘坐肩輿」。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1859年4月30日《倫敦畫報》上一間香港畫室工作的情況。圖中中國畫師正忙於按手中照片繪製洋婦的畫像。(資料圖片)

上如前文所說,這是一次有預謀的公然挑釁。因此不僅盼師拒絕執行命令,英國商人也紛紛提出抗議。10月20日,李鴻賓再次通過行商向盼師下達嚴令,如果三天之內不將「番婦」遣回,將派兵入館驅逐。盼師眼見機會來了!立即通過海軍司令調來一百多個士兵,全副武裝進入商館。一時間,雙方劍拔弩張,形勢隨時可能失控。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清末《青花西洋花園圖盤》。內繪西式花園、西洋男女人物圖案。(資料圖片)

事實上,當時清廷是害怕引起中外戰爭的,因為剛花了好多錢鎮壓了一次邊疆叛亂,實在打不起另一場仗,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道光派林則徐到廣州禁煙時,反復叮囑「切莫開啟釁端」的原因所在。所以,李鴻賓所謂出兵驅逐,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後來,行商伍受昌出面調停(編按︰清廷規定,外國商人不得直接與天朝官員接觸,所以,命令是由行商轉達)。以盼師身體有恙需要人照顧為名,讓兩位女性暫留廣州,待病好後再行離去。最終,「番婦」在廣州共居住50天後,即退回澳門。清廷為了顯示天朝威嚴,將一個向盼師提供轎子的行商謝五革職,並發配新疆。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由於中西方文化上的異差,使當時的中國人對於洋婦的衣著打扮曾經非常反感。(網上圖片)

盼師事件發生後,道光帝於12月8日下諭旨,重申嚴禁「番婦來華」政策。1831年3月,李鴻賓等重新制定了《防範夷人章程》,措施更為詳細、嚴厲。此後十年內,此類公開挑釁事件未再發生。不過,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並終於爆發鴉片戰爭。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當時洋婦在社會上地位普遍較高,也是中方害怕其入城的原因之一。(網上圖片)

在鴉片戰爭結束後, 中方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其中第二款列明:「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口岸。」其後,同樣的內容又見於中國與美國、與法國、與瑞典挪威及諸多近代中國與約國的雙邊多邊條約中。它標誌著中國與西方經過漫長時期爭執的外國婦女進入中國通商口岸的禁令,終於在英軍大炮的威力下遭到廢除,並以不平等條約的法律形式將此固定化、制度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