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認為「鹽」比味精健康
味精是常見調味料,不過坊間曾對此有不少迷思,指味精比鹽更有害,甚至可能致癌。台灣營養師嫚嫚表示,適量的味精其實比鹽更健康,而且也不致癌,不過需要注意避免4種錯誤食法,其中更有1款食材,如配合味精一同吃下,嚴重可引致中風及心臟病。

Getty示意圖
營養師嫚嫚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味精是「麩胺酸鈉鹽」,最早是在上世紀由海藻中萃取出,至今已成為日常主要調味料之一。大家對味精一向有不少迷思,包括有人認為味精有添加物化學物質、屬加工調味料,更有可能致癌等。營養師嫚嫚解釋味精只是鹽的一種,是天然調味料,適量攝取不會危害健康,而且味精的鈉含量只有同等份量的鹽約1/3,甚至比鹽更健害。
她又表示,真正容易引起健康問題的其實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非味精本身,其中以下4種食法才對身體有害:
1.過量味精
2.吃得太喊
3.同時落味精及鹽
4.同時落味精及其他高納調味料
高納調味料:
雞粉、醬油、醬油膏、豆瓣醬、壕油等調味料。
而即沖湯品、泡麪的納含量亦很高
攝取過多鈉易致健康問題
營養師嫚嫚指,如果食物加了味精後再加鹽或其他高鈉調味料,才是可怕的吃法,會容易引起高血壓,更有可能演變成視網膜病變、腎病、中風、心臟病等問題。
她又提醒如平時進食時感到口渴,其實是鈉攝取過多的警號,而攝取過量的鈉亦會使體內電解質失衡,甚至出現腹痛、腹瀉、無力、噁心、嘔吐等情況。
6項建議避免攝取過多鈉

忌食用高鈉食物。
營養師嫚嫚又提出6項建議,可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避免攝取過多鈉引致不適:
1.多飲水
2.維持3低1高飲食(低鹽、油、糖、高纖
3.一周只吃2次大餐並安排只在中午吃
4.中午飲水量達到體重乘以40,幫助排走納。
5.控制調味料份量
6.盡量用天然調味料
6類食物味精較多
根據本港食安中心,味精是穀氨酸(glutamic acid)的鈉鹽。穀氨酸是大自然中最豐富的氨基酸之一,是組成蛋白質的重要成分。味精中的穀氨酸與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穀氨酸並無化學上的區別。這些穀氨酸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都是一樣的。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網站資料顯示,以下這6類食物的味精含量較高:
罐頭蔬菜
調味料,如茄汁、芥末
加工肉類
薯片
湯
醬油

資料圖片
食安中心又指出,鹽和味精這兩種化合物都含有鈉,而鈉在鹽的成分中約佔39%,而在味精的成分中約佔12%,這代表味精的鈉含量是鹽的三分之一。雖然味精能帶給食物鮮味和鹹味,但放得過多反而收效甚微甚至起不到作用。無論是從健康或應用的角度而言,如用味精作調味,應放能達到增味效果所需的最低分量。

Getty示意圖
不過有部分人可能自覺對味精敏感,多年來亦偶有報道指有人在食用含有味精的食物後出現頭痛、頸後麻木/刺痛、面色潮紅、肌肉緊張及全身乏力等綜合症狀,惟多個國際和國家食物安全機構曾多次評估味精的安全性,結論是目前的證據不足支持兩者之間有任何因果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