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味精其實比鹽更健康? 營養師:避免4種錯誤食法

生活事

味精其實比鹽更健康? 營養師:避免4種錯誤食法
生活事

生活事

味精其實比鹽更健康? 營養師:避免4種錯誤食法

2022年11月03日 07:00

普遍認為「鹽」比味精健康

味精是常見調味料,不過坊間曾對此有不少迷思,指味精比鹽更有害,甚至可能致癌。台灣營養師嫚嫚表示,適量的味精其實比鹽更健康,而且也不致癌,不過需要注意避免4種錯誤食法,其中更有1款食材,如配合味精一同吃下,嚴重可引致中風及心臟病。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營養師嫚嫚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味精是「麩胺酸鈉鹽」,最早是在上世紀由海藻中萃取出,至今已成為日常主要調味料之一。大家對味精一向有不少迷思,包括有人認為味精有添加物化學物質、屬加工調味料,更有可能致癌等。營養師嫚嫚解釋味精只是鹽的一種,是天然調味料,適量攝取不會危害健康,而且味精的鈉含量只有同等份量的鹽約1/3,甚至比鹽更健害。

她又表示,真正容易引起健康問題的其實是「不良的飲食習慣」,而非味精本身,其中以下4種食法才對身體有害:

1.過量味精

2.吃得太喊

3.同時落味精及鹽

4.同時落味精及其他高納調味料

高納調味料:

雞粉、醬油、醬油膏、豆瓣醬、壕油等調味料。

而即沖湯品、泡麪的納含量亦很高

攝取過多鈉易致健康問題

營養師嫚嫚指,如果食物加了味精後再加鹽或其他高鈉調味料,才是可怕的吃法,會容易引起高血壓,更有可能演變成視網膜病變、腎病、中風、心臟病等問題。

她又提醒如平時進食時感到口渴,其實是鈉攝取過多的警號,而攝取過量的鈉亦會使體內電解質失衡,甚至出現腹痛、腹瀉、無力、噁心、嘔吐等情況。

6項建議避免攝取過多鈉

忌食用高鈉食物。

忌食用高鈉食物。

營養師嫚嫚又提出6項建議,可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避免攝取過多鈉引致不適:

1.多飲水

2.維持3低1高飲食(低鹽、油、糖、高纖

3.一周只吃2次大餐並安排只在中午吃

4.中午飲水量達到體重乘以40,幫助排走納。

5.控制調味料份量

6.盡量用天然調味料

6類食物味精較多

根據本港食安中心,味精是穀氨酸(glutamic acid)的鈉鹽。穀氨酸是大自然中最豐富的氨基酸之一,是組成蛋白質的重要成分。味精中的穀氨酸與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穀氨酸並無化學上的區別。這些穀氨酸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都是一樣的。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網站資料顯示,以下這6類食物的味精含量較高:

罐頭蔬菜

調味料,如茄汁、芥末

加工肉類

薯片

醬油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食安中心又指出,鹽和味精這兩種化合物都含有鈉,而鈉在鹽的成分中約佔39%,而在味精的成分中約佔12%,這代表味精的鈉含量是鹽的三分之一。雖然味精能帶給食物鮮味和鹹味,但放得過多反而收效甚微甚至起不到作用。無論是從健康或應用的角度而言,如用味精作調味,應放能達到增味效果所需的最低分量。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不過有部分人可能自覺對味精敏感,多年來亦偶有報道指有人在食用含有味精的食物後出現頭痛、頸後麻木/刺痛、面色潮紅、肌肉緊張及全身乏力等綜合症狀,惟多個國際和國家食物安全機構曾多次評估味精的安全性,結論是目前的證據不足支持兩者之間有任何因果聯繫。

國外健康網站詳列了乳癌6大早期徵兆,建議引起重視,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乳癌早期症狀隱晦 易被忽視錯過黃金治療期

乳癌為香港女性癌症之首,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數據顯示,每14名女性便有1人罹患乳癌,發病高峰介乎45至69歲。外界普遍認為乳癌必定伴隨硬塊或外觀明顯變化,惟部分早期症狀十分隱晦,往往容易被忽視,導致錯過及早發現的黃金治療期。

示意圖

示意圖

6個乳癌早期徵兆

國外健康網站《Bright Side》詳列了6個乳癌可能出現的輕微徵兆,雖然不明顯,但值得女士們特別留意,如身體出現任何不適,建議及早求醫。

1. 乳房無故腫脹

若乳房突然腫脹並伴隨皮膚泛紅、沉重感或灼熱感,可能是發言型乳癌的警訊。這類型的乳癌不同於一般乳癌,不一定會有明顯硬塊,而是因為癌細胞堵塞皮膚淋巴管所致,一旦察覺異樣切勿拖延,應儘快就醫檢查。

示意圖

示意圖

2. 夜間盜汗或出汗過多

出現過度流汗或夜間盜汗的症狀,這種情況與身體的免疫反應及感染相關,而癌症患者常見的感染,也可能導致高燒與大量流汗。有研究指出,部分乳癌患者在病程或治療期間亦會出現突發性多汗,雖然不明顯,但不容忽視。

3. 乳房持續搔癢難癒

乳房持續性搔癢且使用潤膚產品改善無果,除了是皮膚乾燥或過敏外,也可能與發炎型乳癌有關。這種類型的乳癌通常不會伴隨明顯腫塊,反而是皮膚出現變化與癢感。如果擦乳液或其他保養品都沒辦法改善,就建議儘早請醫生檢查。

示意圖

示意圖

4. 不明原因的持續性疼痛

偶爾乳房刺痛雖然常見,但若疼痛持續且伴灼熱感,或腋下同樣不適,則需要提高警覺。發炎型乳癌可能會造成乳房淋巴阻塞,導致慢性疼痛感及患側乳房會感覺比另一側溫熱。出現這些異常症狀時,建議切勿忽略,及早就醫才是保障健康的最佳方法。

5. 皮膚呈「橘皮」質感

乳房皮膚突然凹凸不平、增厚或緊繃,類似橘子皮的質感,這可能是癌細胞阻塞淋巴管造成皮下積水所致,讓皮膚緊繃,進而出現外觀改變。這類皮膚改變屬於乳癌早期警訊,若出現類似情況,應該儘快尋求醫生檢查。

示意圖

示意圖

6. 極度疲倦渾身無力

長期感到嚴重疲憊、休息後仍無改善甚至影響日常工作,或與乳癌擴散(轉移)相關。此種疲倦並非單純過勞,建議盡早與醫生商討,找出真正原因。

身體會透過微小變化發出警訊,只要及早察覺並接受評估,乳癌治療成效將大大提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
熱 · 門 · 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