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傳日本買美製導彈加強「反擊能力」 背離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原則?

博客文章

傳日本買美製導彈加強「反擊能力」 背離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原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傳日本買美製導彈加強「反擊能力」 背離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原則?

2022年10月29日 14:26 最後更新:14:32

消息指,日本政府正計劃購買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以增加自衛隊的導彈射程。有意見認為,日本此舉將背離戰後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的原則。

《共同社》報道指,由於日本研發的「防區外導彈」要待2026年投入使用,日本政府希望在這段空窗期,用「戰斧」巡航導彈頂替,以獲得「反擊能力」。如果確定引進,預料會配備在海上自衛隊驅逐艦,屆時將適當改裝艦體。《讀賣新聞》也引述一位日本官員,稱美日雙方的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面對上述傳言,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松野博一表示,日方尚未就此事得出結論。

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網上圖片。

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網上圖片。

報導提到,日本政府正計劃今年底修改被視為外交和安保政策長期指導方針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文件,將會把「擁有反擊能力」寫入修訂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考慮到獲得「反擊能力」,日本政府計劃購買美國「戰斧」導彈。

「戰斧」巡航導彈能低空飛行,射程超過1000公里,是美國研製的一款高精度、亞音速、多用途通用遠程戰略巡航導彈, 分為潛射型、艦載型、陸射型和空射型。「戰斧」Block-V型導彈進一步提高了導航精度和通信能力。

自1983年服役以來,「戰斧」幾乎參與美國近年來所有重大軍事行動,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海灣戰爭中,「戰斧」巡航導彈一戰成名,美軍共發射228枚「戰斧」巡航導彈,成功率達到85%,將伊拉克防空體系摧毀。

在此後多場戰爭中,美軍的一貫打法就是先用「戰斧」導彈開路。後來由於《中導條約》限制,被迫從陸軍和空軍撤裝,現時主要裝備在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

日本防衛相濱田靖一。AP圖片。

日本防衛相濱田靖一。AP圖片。

日媒引述日本防衛相濱田靖一今年 8 月的言論,稱日本不單止要提高攔截能力,還要有反擊能力。有評論認為防相此舉旨在針對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形成威懾。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當時回應表示,近年來,日本在軍事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包括大幅增加防衛支出,大力發展反導、外空、高超音速武器等軍事技術,強化美日軍事合作,謀求發展所謂「反擊能力」,甚至有人鼓譟要同美國搞「核共享」,這將嚴重違背和平憲法和「專守防衛」政策,嚴重威脅亞太地區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谷歌前CEO公然鼓吹AI武器化 專家:恐搬石砸腳

2024年09月28日 12:57 最後更新:13:20

「人工智能時代的戰爭需要新的武器」,近日,英國《金融時報》以此為題,刊登谷歌前CEO施密特(Eric Schmidt)署名的文章。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長期為美國國防部服務的施密特,近年來在各種場合渲染「中國威脅論」,遊說美國國會和白宮加大在人工智能、5G等領域的投資。作為多家國防初創公司的投資人,施密特在文中呼籲美國加強對此類公司的鼓勵機制,他同時鼓吹開發和採用人工智能武器。

Unsplash設計圖片

Unsplash設計圖片

他在文章開頭寫道,在俄烏衝突、加沙戰爭以及大國競爭的背景下,世界正變得更加危險,隨著各國國防預算不斷上漲,國防工業正迎來發展機遇。

文章稱,這場國防熱潮恰逢人工智能革命,隨著國防預算的增加和人工智能革命的到來,採購決策者應該青睞價格經濟、能夠承受消耗且更為豐富的武器系統。因此,初創企業和國防獨角獸企業將迎來更多機會。而他之所以投資初創企業,是因為美國需要新的能力,以便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競爭。

施密特認為,美國應該從俄烏衝突中學到很多教訓。首先,增加國防開支和更換運往烏克蘭的武器「很重要」,因為這不僅僅能「重新充實美國的武器庫存,而且可以重新裝備武器庫存和供應它們的國防工業。」

施密特稱,更多資金應被投入研發,「這將使我們有朝一日,即便不是取代,也能夠利用遠程自主無人機補充F-35戰鬥機及其周圍的設備,包括空中加油機和地面工作人員。」他呼籲加強對美國國防初創企業的激勵機制,「為美國武器裝備打造一個不同的未來。」

施密特。網上圖片

施密特。網上圖片

其次,施密特稱,美國需要在充斥著電子戰的環境中還能夠有效通信的系統。他表示,在GPS拒止和欺騙下,要瞄準100公里以外的敵軍是一大挑戰,因此需要「即使在傳統方法失敗時也能可靠運行的武器和系統」,包括量子導航(quantum navigation)和視覺里程計(visual odometry)等GPS替代方案。「我們需要隨時隨地準備好戰鬥所需的東西,」施密特稱。

第三,施密特舉例稱,像烏克蘭戰場那樣,用一枚價值400萬美元的愛國者導彈來攔截價值5萬美元的沙赫德(Shahed)無人機的做法是「不可持續」。他還提到了中國,稱在美國,有人擔心幾枚東風-21或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就能摧毀一艘美國航母、艦載設備以及6000名艦員,「(打擊)成本還不到這艘造價130億美元航母的1%」。

「為了對抗這些恐懼,我們需要更便宜、更多的替代方案,利用互聯和靈活的軟件。這就需要採購改革,將總成本和供應鏈彈性與性能和適應性等其他因素進行權衡。」文章寫道。

施密特稱,某些不利因素可能會阻止美國國防預算的上升,而現有國防開支中,人事成本的大幅增長也有可能擠佔現代化和新武器開發的機會。

盡管如此,他表示,美國有可能繼續增加國防開支。施密特提及,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成員、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威克(Roger Wicker)此前提出,要大幅增加美國國防開支至國內生產總值的5%左右。

此外,有一些跡象表明美國正在認真對待創新,根據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去年美國國防創新部(Defense Innovation Unit)的預算增加了5倍,達到近10億美元。「這只是一個開始。」施密特說。

文章還稱,美國的行動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反響,近年來,國防開支目標達到或超過GDP的2%的北約國家已從2020年的9個增長到今年的23個。新的倡議也在不斷湧現,例如北大西洋國防創新加速器項目(DIANA)和為西方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資金的北約創新基金(NIF)。

文章的最後,施密特又推銷起人工智能武器。他稱,美國「必須從戰略角度思考我們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最佳方式」,「我們可能有很多艾布拉姆斯坦克,但並非每個問題都是釘子(指突破局限性思維)。這就是創新如此重要的原因。我們不能浪費這個機會,僅僅購買我們在過去戰爭中使用過的武器。人工智能時代要求我們發明、改造和採用使用人工智能的武器。」

近年來,施密特多次在公開發言中強調人工智能對於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極力渲染「中國威脅論」,鼓吹中美「科技新冷戰」。他通過鼓吹「冷戰」大肆斂財的舉動,也引發美國科技界人士的警惕。

微軟前任首席技術官(CTO)梅爾沃德(Nathan Myhrvold)表示,他贊同白宮和國會在科技領域加大投資,「但問題是,當你通過好戰、恐懼和衝突的論調恐嚇大眾來獲得支持時,你就會遇到一個真正的問題——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