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是古代執行死刑手段之一,我們間中見到所謂「梟首」或「棄市」的字眼,其實也都是斬首,只不過「梟首」是指斬首後把人頭懸掛示眾,而「棄市」是指將囚犯在鬧市處死。斬首由從秦代起正式列入法典。隋代以後直至明、清的死刑執行方式主要也是斬首,它的處罰程度比凌遲處死為輕,比絞刑為重。
斬首行刑者「劊子手」,不僅要有殺人的膽量,而且要有技術,落刀於頸椎骨間,要用力氣否則不能一下子砍斷。遇上一些孔武有力或身懷絕技的犯人,要砍掉他的頭並不是那麼容易。有關劊子手的故事,專欄已有載,不贅。
今次要探討的是,究竟被斬首時,斷頭瞬間,人的感覺如何?活著的人誰也沒有親身體驗,只能憑想像推測。就著這個富有想像空間的地方,古代野史筆記以及小說也有著墨。《聊齋誌異》卷二《快刀》一篇,寫明末時,官軍捕獲山東盜賊十餘人,押赴市曹斬首。其中一名士兵拿的那把刀非常鋒利,盜賊中有一人認識他,就對他說:「聽說你的刀最快,斬首時不會割第二次,請你用這把刀殺我。」士兵同意。行刑時,士兵一刀砍去,那個盜賊的人頭滾出數步外,地上旋轉未定時,口中叫道:「好快刀!」
以上是小說家言,當然不能當真。因為說話靠聲帶振動肺部送出氣流,只有一顆人頭根本無法發音。
之不過,史籍中還可以見到相似事例,可信性又高了丁點。明末抗清英雄瞿式耜被清朝殺害後,家屬收屍,把他的頭裝在木匣子裡,他的眼睛在睜著,家裡的人對著他的頭說:「公子平安無恙,你可以閉眼了。」他仍然不閉眼,有人又說:「焦侯也平安無恙。」(焦侯即是焦璉,是瞿式耜的戰友)這時,他的眼皮才合攏。人們都說:「瞿公精靈未泯,死後還惦記著朝廷大事。」與瞿式耜抗清的楊廷樞也被清兵俘獲,臨刑慷慨不屈,仰天長嘯,連呼「大明」,頭已落地,他口中又喊出一個「大」字,清晰可聞。
清末民初學才林紓,曾和他的朋友王子仁在一起探討過人被斬首後的短暫瞬間有無知覺的問題。林紓認為,人被殺,督脈則斷,必然一無所知。王子仁則不同意,他說法國有兩個醫生研究過這種現象,認為人的頸部總筋雖然斷了,但腦氣還沒有立即消亡,可能會有微弱的知覺。不久,其中一個醫生犯了死罪要斬首,他的朋友對他說:「你的頭落地後,我捧著你的臉叫你的名字,你若有知覺,就睜開眼看著我。」犯罪的醫生同意了。受刑後,朋友按照說法去做,死者頭顱果然睜眼看他一下,隨即閉上,再喊第二聲時,眼皮卻不再睜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