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寶寶的哭聲,旁邊的醫生也露出暖心笑容。
聽力障礙是新生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缺陷之一。據中國研究統計,平均每500個新生兒,就有1人患有雙耳重度或極重度聽障,平日里需配戴助聽器;而有2~3人為輕、中度聽障或單耳聽障,比例高出其他新生兒疾病不少,家長需特別留意新生兒的成長是否有異常出現。先天性聽力障礙可以根據聽力損失的嚴重程度,較為輕微可使用助聽器協助,嚴重者則須要使用人工電子耳。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近日,內地一名11個月大的聽障寶寶植入人工耳蝸後,第一次聽到來自外界的聲音,感受到聲音的微妙,瞬間大哭。從影片可以看到,醫生說「我先給她開右側,右側一側聲音會小一點。」爸爸在傍邊問寶寶「聽到了嗎?」只見寶寶瞬間哇哇大哭,這一哭讓爸爸媽媽既感動又開心,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聽到寶寶的哭聲,旁邊的醫生也露出暖心笑容。
影片截圖
對此,網友們紛紛評論「此刻,醫生的笑,寶寶的哭,都是世界上最美的表情」、「威廉·福特斯·豪斯這個醫生真的太牛了,發明了人工耳蝸,讓太多人不用永遠活在無聲世界了」、「寶寶,願一切都美好」、「這次哭了,但是孩子,你以後笑容會越來越多…」、「寶寶哇地一聲,我都哽咽了…有愛的人都要擁有美好的人生~」、「最『美』的哭聲和最暖的笑容!」、「好感動,小寶貝去開始享受你的人生吧」。
影片截圖
黑龍江一名64歲婦人「倒貼錢」辦養老院,21年間照顧近3000名長者及弱勢群體,獲社會廣泛讚譽。
影片截圖
婦人「倒貼錢」辦養老院照顧長者及弱勢群體
綜合內媒報導,黑龍江雙城市一名64歲婦人劉湘雲用整整21年光陰創辦了一所「倒貼錢」的養老院——德福老年公寓。21年來,她憑藉著熱忱與善心,悉心照顧了近3000名長者,其中有超過50名殘疾、精神障礙及智力障礙患者,她的無私奉獻於近日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養老院最初用於安置婦人公婆及鄰居
據悉,德福老年公寓於2004年成立,最初是劉湘雲計劃用來安置公婆和鄰居的地方,「一開始我只想著照顧公婆和附近的鄰居,就像是開了個托老所一樣,讓他們有人照顧。」早年的德福老年公寓條件極為艱苦,「那個時候一個老人一個月是240元(人民幣,下同,約255港元),包吃包住還伺候他們,那個時候條件很艱苦」。儘管生活拮據,劉湘雲卻從未讓長者吃過剩菜剩飯。她的細心照料,感動了許多長者。不少長者更是自發地為她「打廣告」宣傳。逐漸地,公寓的長者多了起來,口碑也慢慢傳了出去,日子步入正軌。
影片截圖
精神障礙長者的到來改變公寓走向
然而,一名精神障礙長者「芬芬」的到來,意外改變了公寓的發展走向。劉湘雲回憶,「那是養老院開業不久,『芬芳』進來找水喝,喝完就說餓了,我又給她做了飯,吃完都晚上八點多了,我讓她回家,她卻死活不走,說這就是她的家。」看著對方髒兮兮又無助的模樣,劉湘雲實在不忍心讓對方流浪街頭,於是便收留了對方。沒想到,這一住就住到現在。
婦人持續收留被遺棄及弱勢人士
自此之後,越來越多被遺棄或流浪街頭的弱勢長者及殘障人士被送往公寓,「那些年,我『撿到』過凍掉手指的,也在市場領走過患精神疾病的。」因為劉湘雲這份善良與無私,德福老年公寓逐漸在當地建立了口碑,愈來愈多殘疾人、精神疾病患者和智力障礙患者的家人將長者或子女送到這裡,之後便失去了聯繫方式。
影片截圖
困難重重仍堅守養老院至今
目前,德福養老公寓共有50名長者,其中8名長者不收費,其他長者原本應每月正常繳費約800元人民幣(約850港元)。不過,入住公寓的長者大多無力支付這些費用,有些人甚至欠費長達3年之久。由於養老院的條件有限,所以這些年基本都是劉湘雲和愛人親力親為地照顧長者,「我現在年紀大了,也很少出屋了,養老院裡智障老人多,離不開人。但我從來沒後悔過,我知道自己做的是好事」。儘管困難重重,但劉湘雲依然堅守至今,「看著他們臉上的笑容,就覺得一切都值得」。
婦人:只要我還能動,這裡就是他們的家
劉湘雲也坦言,這些年來有不少愛心人士曾提供幫助,她對此心懷感恩,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社會人士關注並援助這些弱勢長者,「他們太需要關愛了」。關於未來,她堅定表示,「只要我還能動,這裡就是他們的家」。近日,生活報聯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向劉湘雲頒發了「正能量特別獎」以及1萬元(約1.1萬港元)獎金,以表彰她對弱勢群體的長期付出與堅守。劉湘雲用自己的善良與堅守,為這些被遺忘的群體築起了一道溫暖的避風港。
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