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邊境小鎮普熱沃多周二(11月15日)遭到飛彈襲擊,造成兩名工人身亡。雖然美國總統拜登證實,從彈道軌跡看來,飛彈不太可能來自俄羅斯,但全球關注北約集體防禦機制會迫使歐美等國捲入俄烏戰爭。
波蘭邊境小鎮普熱沃多周二(11月15日)遭到飛彈襲擊。AP圖片。
有分析認為,北約如同無牙老虎。據《華盛頓郵報》報道,自北約1949年成立以來,公約第4條共啟動過7次,最近1次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位於北約東邊前線的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共同啟動第4條。而俗稱「集體防衛條款」的北約第5條,至今只啟動過1次,即美國2001年遭到911恐怖攻擊,北約決定出兵阿富汗。換言之,北約只有美國本土遇襲才啟動過一次,波蘭不等同美國本土,嚴重性並非對等。
值得留意的是,北約第5條是這樣寫:「各締約國同意對於歐洲或北美之一個或數個締約國之武裝攻擊,應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因此,締約國同意如此種武裝攻擊發生,每一締約國按照聯合國憲章第五十一條所承認之單獨或集體自衛權利之行使,應單獨並會同其他締約國採取視為必要之行動,包括武力之使用,協助被攻擊之一國或數國以恢復並維持北大西洋區域之安全。此等武裝攻擊及因此而採取之一切措施,均應立即呈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安全理事會採取恢復並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之必要措施時,此項措施應即終止。」
美國曾用北約第5條,出兵阿富汗。NATO圖片。
這意味著,北約第5條只規定了「攻擊一個視同攻擊全體」的原則,但沒有規定成員國「必須」對侵略方宣戰或反擊,其他成員國沒有對侵略方宣戰或反擊的義務。
再者,撇開條文未有規定必須反擊,北約第5條都給予各成員國空間決定採取哪種方式回應侵略方的攻擊。美國紐約大學法學院的非營利機構「布倫南司法中心」(Brennan Center for Justice)律師艾布萊特(Katherine Yon Ebright)表示,各北約成員國,都會按自己本國法律定義,決定是否軍援。
以美國為例,國會是憲法賦予宣戰權力的對象,負責撥款、監督軍事費,總統要國會授權才能出兵。當年,美國出兵阿富汗,參議院98:0,眾議院420:1通過《授權使用軍事武力共同決議案》(Authorization for the Use of Military Force,AUMF)。當2001年北約啟動第5條時,英國,德國都同樣通過國會同意,才出兵協助美國。分析指,當時美國朝野面對本土恐襲,內外一致對外,如今面對的是核武大國俄羅斯,美國國會難以凝聚出兵的共識,例如,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曾表明,擔心美國捲入和俄羅斯的戰爭。 即使能解決上述困難,美國前駐北約大使、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主席達爾德(Ivo Daalder)也指出,第五條無法僅由單一會員國啟動,「需要北約共識」。
分析又引用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的史實,稱波蘭事前做好充分準備,構建與英法的軍事同盟,迫使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窘境。 1939年3月31日,英國政府在國會中明確表示:如果波蘭遭受攻擊,將協同法國全力支援波蘭。4月6日,波蘭外交部長訪問英國,雙方同意結成軍事同盟(Anglo-Polish Military Alliance),並開始討論盟約的具體內容。8月25日,英波簽訂共同防禦條約。至於法國,則在同年5月19日與波蘭簽訂軍事同盟條約(Kasprzycki–Gamelin Convention),雙方約定:一旦德國與波蘭爆發戰爭,法國會立刻對德國進行空襲。法國承諾在法國動員的第三天,法國軍隊會對德國發動牽制性攻擊,並最遲在動員後的15天之後對德國發動總攻。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網上圖片。
然而,當9月1日德國開始對波蘭發動總攻,英法兩國只根據條約,分別對德宣戰,但實際上未有提供任何物資或派兵支援。兩國既沒有對德國進行空襲,也未有發動牽制性攻擊以至總攻擊,波蘭最終亡國。
二戰後,曾於1935至1940年期間擔任法國駐波蘭大使的萊昂諾爾(Leon Noel)在其回憶錄透露,早在1938年10月,他與法國外交部長通信時提醒,要確保移除任何波蘭遭受德國攻擊時限制法國自主決定的義務條款。法國外長喬治•博內(Georges Bonnet)向他保證,法國與波蘭簽置的協議充滿漏洞,能避免法國捲入波德戰爭。換言之,即使在二戰前,法國白紙黑字答應波蘭出兵,都有漏洞給法國避免捲入戰爭。
分析認為,從老一輩波蘭人的角度來看,北約第5條根本沒有波蘭與英法二國的軍事同盟條約的內容具體,公約沒有規定任何軍事行動的義務,堪稱一文不值。這也解釋到,東歐多國視美國駐軍如人質,要求美國派兵進駐當地,但它們未意識到,一旦戰爭爆發,美軍很可能會快速撤離,屆時各成員國要自求多福。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媒體《星期日衛報》(The Sunday Guardian)近期披露的一份文件,將一項由美國在背後支持、旨在策劃孟加拉政權更迭的「倡議」暴露於世人眼前。
2019年初這一「倡議」啓動後,美國官僚與各相關組織相互配合,共同對孟加拉的政治格局施加影響,動搖時任孟總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的領導地位。
孟加拉前總理哈西娜。AP資料圖片
該項「倡議」主要是由「國際共和研究所」(IRI)負責執行,「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為其提供資金支持,清晰凸顯出外國勢力干預他國內政所帶來的不安影響。
該文作者賽琳娜·格林(Selena Green)、馬赫什·德巴塔(Mahesh Ranjan Debata),揭示了此前孟加拉政治風波背後的美國因素。以下為內地「南亞研究通訊」官方賬號編譯的全文:
一、PAIRS 計劃:政權更迭模板
這份名為「促進問責制、包容性、韌性支持」計劃(以下簡稱PAIRS)的戰略目的是削弱印度對孟加拉的政治影響。從相關內部文件可看出,該計劃是美國支持那些對其有著重大地緣政治利益國家內部民主體制、政治改革整體議程的組成部分。在USAID和NED的大量資金支持下,PAIRS計劃持續了將近兩年(確切而言是22個月),直至2021年1月才結束。期間,該計劃通過提供宣傳贈款、開展藝術項目、支持民間社會組織等一系列舉措,增強當地民眾政治參與,並為反專制勢力擴張提供支持。
PAIRS計劃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類似於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支持的其他抗議活動。在孟加拉,美國與伊斯蘭大會黨(Jamaat-e-Islami)等宗教極端主義組織以及由美國資助的「公民社會」團體合作,直接導致街頭暴力抗議,進一步加劇孟國內部緊張局勢。同時,這些公民社會團體充當了「持不同政見者」的公開代表,使受美國支持的政黨能夠在混亂中伺機壯大。
這其中的主要參與者,包括達卡大學的學生,如納希德·伊斯拉姆(Nahid Islam)和努斯拉特·塔巴蘇姆(Nusrat Tabassum),他們與美國、歐洲的「民主」倡議存在關聯。這種對教育機構的滲透行為,展現了外國利益集團借助當地參與者推進自身議程的過程,具有廣泛影響力。
極端分子領導的街頭陣線與學生抗議活動相互配合,反映出西方媒體認可的一種全球模式。例如,《衛報》曾對美國在東歐支持的政權更迭行動進行報道,詳細介紹了非暴力反抗行為影響當地選舉的過程。
與PAIRS計劃相關的「地緣政治考量文件」,揭示出美國的關鍵目標之一是對印度在孟加拉長達十年的影響力進行制衡。美國將印度政府對孟時任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的支持描述為「存在問題」,試圖重塑南亞的政治動態,進而影響孟加拉的內政及印孟關係。上述舉措反映出美國在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中的精心謀劃,凸顯地區政治的複雜相互作用。伴隨地緣政治格局的演變,這些計劃致使孟加拉等國的民主、主權受損,外部影響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國內的政治權力動態。
二、國家民主基金會受到審查
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的活動在國內外均遭到廣泛批判。前美國國會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指責該基金會濫用美國納稅人的資金,去支持與美國利益相符的外國政客。他認為,NED 此舉看似是「促進民主」,實則是利用「軟資金」 操控外國選舉,嚴重違反了美國法律。
從歷史視角來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那些頗具爭議的做法曾遭受嚴格審視。回溯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會議員巴尼·弗蘭克(Barney Frank)就曾提議削減NED的資金,認為政府不應該將納稅人的錢,用於支持外國工會等帶有政治意圖的活動。
此外,《紐約時報》曾對國家民主基金會(NED)破壞海地民選政府,致該國陷入局勢動蕩的行徑進行報道。該報前記者斯蒂芬·金澤在《紐約書評》中透露,NED與中央情報局(CIA)及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合作,支持那些能夠助力推翻對美國不利政治力量的勢力。這凸顯了一種干預主義模式,即試圖以犧牲當地民主與穩定為代價,增強「敵人的敵人」的力量。
除在孟加拉境內的活動外,NED還對中國台灣地區的活動予以資助。2022年,NED與民進黨相互勾結,共同舉辦了一場號稱「團結民主力量,應對所感知到的威脅」的全球大會。2023年7月,NED主席戴蒙·威爾遜(Damon Wilson)在與「台獨」頑固分子關聯緊密的「台灣民主基金會」20週年慶典上,向蔡英文頒發「民主服務獎章」。這再度凸顯出NED支持符合美國利益政治運動的策略,存在使台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甚至引發衝突的風險。
然而,受NED資助的組織往往面臨諸多內部挑戰。以「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World Uyghur Congress,以下簡稱世維會)為例,該組織正深陷領導層性騷擾醜聞。雖然《NOTUS新聞》已經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是世維會一直未對這一嚴重指控給予回應,更沒有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當前,該組織正在進行領導層換屆,但有幾名候選人卻無故缺席,由此可見,其內部矛盾已然逐漸展露。
儘管NED明確禁止對政治競選活動提供資助,但其卻成功操控尼加拉瓜、蒙古等多國選舉。此外,NED在推翻東歐國家民選政府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且對委內瑞拉反對派組織予以資助,這一系列行為凸顯出其扶持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權上台的用心。
三、總結
NED參與孟加拉PAIRS計劃等行動,反映出外國干預破壞民主進程、國家主權的大趨勢。在地緣政治動態持續變遷的背景下,針對這些行為本身及其對美國戰略所指地區的民主穩定前景的影響展開批判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以「促進民主」之名行謀求政權更迭之實,這一現象引發了有關「強國在塑造他國政治未來過程中應承擔責任」的嚴肅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