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仗義每多屠狗輩」,究竟「屠狗輩」歷史原形是誰呢?此句出處是明代詩人曹學佺的一副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所謂「屠狗輩」,字面上意指那些以殺狗賣肉為生的人,不過「屠狗輩」也泛指沒讀過多少書,卑賤職業但講義氣的下層民眾,以顯出下聯「負心讀書人」的不是。
故事的由來也與「狗」及「仗義屠狗的義士」有關。所謂「狗仗主人勢」,在明代,在桂林皇親宗室驕橫跋扈,喜歡養鬥犬,本來也是大壞事。只可惜他的僕人仗著主人的威勢,也是任意妄為,不時放出鬥犬,放任牠們在路上任意咬人,草菅人命,以此作樂。官府因為害怕得失桂林皇親宗室,所以也不敢過問,老百姓就更加敢怒不敢言。
曹學佺 (網上圖片)
常言道「上得山多終遇虎」,天啟二年(1622),整治惡人的時候終於到了。此時一位正直不阿、人稱「閩中十才子」之首曹學佺獲任命為廣西右參議。在上任道上,曹學佺已得悉桂林的皇親們的惡行,決心要好好整治惡人。有一天,僕人如是放出鬥犬任意咬人,剛巧一位路過的秀才走避不及,倒在地上,眼看快要命喪狗口。此時一名屠夫路見不平,於是刷刷兩聲,即把狗頭落剁,救下秀才。霎時之間,僕人們心知難向主子交待。於是仗著自己人多,把屠夫捆綁起來,再送到官方要求治罪,說是要求填(狗)命。
仗義每多屠狗輩 (網上圖片)
案件剛好由曹學佺審理。曹學佺對於鬥犬的惡行早有所聞,再仔細查察案情後,決定不管對方皇親宗室的身份,判屠夫無罪,當庭釋放,並判該皇親宗室賠償秀才醫藥費。皇親宗室自知理虧,但又怕開壞了先例,於是心生一計,要求重審。並且暗中派人威逼利方誘那秀才,要求更改口供,說當時只跟鬥犬在玩鬧嬉戲,此時突然出現一位惡形惡相的屠夫,把鬥犬殺了,請大人作主,要屠夫為鬥犬償命。
於是乎,案件被迫再審。曹學佺聽完秀才更改後的口供後,勃然大怒,斥責他枉為讀書人,竟然恩將仇報,謊稱與狗為友,謀害曾經於他有救命之恩的屠夫。於是下令衙役仗擊秀才,於於秀才招認是皇親威迫利誘才改口供。真相大白之後,曹學佺為免後人繼續犯錯,所以在案件上寫下「仗義每當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千古名句。名句發展至後世,有說與歷史上以「屠狗」為業的人物有關,此人便是漢初曾幫劉邦打天下的樊噲。
樊噲 (網上圖片)
漢高祖以流氓天子而得天下,身邊有不少出身出身卑微的草莽英雄,其中一位便是早年以屠宰狗為業的將軍樊噲。樊噲與劉邦是同鄉,在沛縣為市井小民,其後劉邦在豐縣附近起義,攻下沛縣,兩人一起打天下。樊噲最有名之事跡為曾在鴻門宴時出面營救劉邦。
話說秦後,項羽不守「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劉邦考慮到軍力遠不如項羽,所以決定到項羽軍營中請罪,此時謀士范增擬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險象環生,幸得樊噲智勇兼備,力保不失。《史記》對於鴻門宴有詳細的記載。據說宴會期間,樊噲守在營外,得知形勢危急,仍手持鐵盾入營。項羽營前的營門侍衛試圖阻止,但樊噲衝撞侍衛直接闖入。項羽張大眼睛瞪著樊噲,問:「來者何人?」。劉邦的謀士張良回答:「他是沛公(劉邦)駕車的參乘樊噲。」項羽讚嘆道:「真是位壯士。」於是賜給樊噲一杯酒與一塊生的豬肩胛肉。樊噲把酒一口飲盡,拔劍切開肉吃食。項羽說:「你還能喝嗎?」樊噲說:「臣連死都不怕了,還推辭一杯酒嗎?」。
從古之今,草莽英雄一直為社會所推祟。圖為電視劇集中小人物伸張正義的場景。(網上圖片)
接下來,樊噲據理力爭。先表示秦王的暴政不可取,然後是再提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之約。表示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卻封閉皇宮,不敢私取一分一毫,更把軍隊開回駐在霸上,都是為了等待項羽大王來接管!至於為何劉邦派遣軍隊把守關門,是防有盜賊偷取這些財寶。然而劉邦如此勞苦功高,項羽大王您不但沒有賞賜,還聽從小人的離間,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正是暴秦滅亡的原因,大王您不可以再犯相同的錯了。項羽聽後默然,無言以對。這時劉邦藉口如廁,帶領樊噲離去,這便是耳熟能詳的鴻門宴故事。
後世為紀念樊噲在鴻門宴中的忠義,所以每當提起「仗義每多屠狗輩」多聯想到樊噲。以他早年雖然以屠狗為業,但在「鴻門宴」時卻能挺身而出,力保不失,智勇雙全。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旅遊資源,如位於羅定的菁莪書院。該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教育董事會性質的會所,俗稱羅定印金局,是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鄉約書院。菁莪書院的另一價值是紅色遺址。1926年,羅定縣農民協會在菁莪書院對收繳的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菁莪書院正面 (網上圖片)
羅定位於廣東的西南部,是粵桂邊界上一個山區,歷來在政治上軍事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李芳春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23日,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芳春曾在菁莪書院收繳大量地主田契進行了公開銷毀 (網上圖片)
在隨後的5月1日,廣東省召開了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李芳春出席了大會。會後,按照會議精神,李芳春在羅定縣城召開了減租減息群眾大會,羅定縣農民協會收繳了大量地主的田契,在菁莪書院進行了公開銷毀。此舉,充分顯示了農民協會的力量,大大地鼓舞了全縣人民反封建鬥爭的信心。
在這裡不得不提及的是吹響羅定革命號角的第一人——革命先烈李芳春。他出生在羅定黎少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時羅定地區流傳著一首名為《窮到極》的血淚歌謠——「無可奈何少兩文,粥水清清照見人。筷子挑挑無粒米,眯埋雙眼囫圇吞。」這是羅定人常年只能吃稀粥度日的悲慘寫照。羅定和整個粵西一樣,由於受封建地主豪紳惡霸的統治,苛捐雜稅,高利重租,缺衣少食,日子過得苦不堪言。
李芳春特派員證 (網上圖片)
然而,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是不甘心忍受這種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李芳春也一樣。1923年在廣東大學,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學求學的時候,李芳春就經常參加各種進步活動,幸運地結識了廣東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同志,並與其保持著密切交往,從中得到黨組織的教育和培養,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24年暑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有利形勢的推動下,已是共產黨員的李芳春,懷著無限的熱情和鬥志回到家鄉羅定,深入各村農戶宣傳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種。
李芳春在《敬告羅定農民界同胞書》中號召:「要翻身求解放,廣大的貧苦農民必須聯合起來,建立自己的農民協會,才能推翻壓在我們頭上的三座大山!」
在他的精心組織下,羅定全縣各鄉村農民協會像雨後春筍般成立,農民運動蓬勃發展。1926年4月,羅定縣農民協會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羅定農民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革命熱潮空前高漲,羅定革命第一把火就此點燃。
菁莪書院擁有嶺南傳統建築設計,加入雕塑及浮雕作裝飾之用。(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為三進合院式佈局,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修建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用於資助赴省、上京應試的考生,最初稱為羅定州印子金局,是教育董事會的會所。有別於書院式書院、合族式書院,菁莪書院是為了表彰地方德義鄉賢、培育地方優秀學子的鄉約書院,兼具祭祀場所及教育基金會的功能。「菁莪」一詞,是先秦詩歌總集《詩經》中《小雅•菁菁者莪》一篇的簡稱,「菁」和「莪」都是指生長茂盛的草木植物。《詩序》釋曰:「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育人才,則天下喜樂之矣。」「菁莪」在古代有育才之義,「菁莪書院」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後廳設有神龕。廂房為藏書樓、資料室、理事室。書院的建築非常有特色,是研究嶺南鄉約書院的寶貴資料。(網上圖片)
近年來,菁莪書院己成為羅定市開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之一。(網上圖片)
菁莪書院占地面積935平方米, 為三進合院式佈局,有門亭、門樓、香亭、後堂及廂房等,屋脊為高大風火山牆。門額由清代進士劉宗標書寫,書院原來還懸掛有清代狀元王仁堪、劉春霖等人親筆手書的牌匾,不過今已散佚。建國後,書院曾作糧倉和學生宿舍用。菁莪書院是廣東省僅存的鄉約書院之一。2015年,羅定市相關部門對書院採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書院進行全面的修葺。現舊址整體結構保存完整,保存狀況好。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