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難治,患者須注意均衡飲食
我們有時會意外地擦傷,被紙𠝹損。如果情況不嚴重,都不會去急症室或看醫生。輕微的傷口,只要沒有異物和感染,都會在數天後癒合;但是有些情況,即使受傷時很輕微,沒有異物或感染,經過數週,以至多月,傷口都不能癒合,甚至越來越差,反覆受到感染,以致皮膚組織缺血壞死。
糖尿病患者傷口難癒合
這些難治的傷口,常見於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栓塞患者和長期臥床的體弱者。許多人都會嘗試用不同的傷口清洗液或昂貴的敷料,但效果並不理想。敷料主要作用為,吸收滲液,減少感染和穩定傷口環境,亦有些會減少壞死表面組織,但效果往往有差異。況且,敷料並沒有直接促進癒合的元素。
一般外科的切割傷口,甚至骨折,傷口經過無菌的縫合,或以石膏固定骨折位置。假以時日,傷口自然癒合。患者獲醫生署方的藥物,主要是止痛藥,或有抗生素,而沒有任何促進傷口癒合的藥物。

網上圖片
多種營養素組合促進傷口復原
坊間不少健康資訊指出,蛋白質、維生素A和C,以及礦物質中的鋅、鎂、鐡和鉀都對能促進傷口痊癒。這些營養素的效用,都是從個別營養素對身體的作用,推論出來,可以説是有理論根據。然而,從實證角度看,高質量直接研究個別營養素的臨床實驗很少,其中侷限包括協同效應,樣本和環境變素等。一些研究亦有發現出血液中缺乏個別營養素會延緩傷口癒合。近年的臨床研究中,也是採用多種營養素組合來促進傷口復原。
傷口癒合,可引用中藥學的「君臣佐使」複方,協助解釋傷口癒合的要素。「君」是蛋白質,乃身體組織主要成份,包括胺基酸、染色體、抗體、酵素等;「臣」是脂肪和碳水化學物,這兩種營養素除了是細胞膜的第二多和第三多的構成物質,亦促成細胞的合成代謝;礦物質和維生素是「佐」的效用,趨化癒合過程;血液供應則是「使」者,良好循環系統,才可將所有關鍵營養素送至受傷部位。
1種飲食法加快傷口癒合
難治的傷口,患者須注意均衡飲食,如彩虹飲食,每種食物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營養成份,偏食會引發營養不均衡,影響身體進行維修。根據香港醫學雜誌於2013年發表糖尿患者的橫向調查,有23%患者同時患有貧血,貧血反影營養不良的狀況,解釋了一些糖尿病腳潰瘍難治的原因。2012年,香港醫院管理局營養師統籌委員會調查住院病人中,20%病人有著營養不足的風險,營養不足是壓瘡的難治原因。

網上圖片
至於下肢血管栓塞潰瘍患者,縱然病理不同,亦反映即使營養正常,沒有暢順的血液供應,傷口亦難以癒合。醫學研究亦指出,合適的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管栓塞,改善血管潰瘍。因些,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是傷口痊癒的不二法門。
同場加映:糖尿病初期8徵狀
根據醫管局資料,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者,即佔總人口的1成,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當中年齡小於35歲的人,有2%已患上糖尿病。而年齡大於65歲的人當中,更有超過20%的人患上糖尿病。
部分糖尿病者在患病初期或會出現以下徵狀:
1. 經常口渴
2. 小便頻密
3. 感到飢餓
4. 體重下降
5. 容易疲倦
6. 視力模糊
7. 傷口不易癒合
8. 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當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人體無法利用所產生的胰島素時,血糖便會上升。血糖過高可引致脂肪及蛋白質代謝紊亂,長遠而言,更會引起多個身體系統及器官破壞,包括:心血管、視網膜、神經、腎臟等。

設計圖片
糖尿病5大高風險人士
醫管局亦指出,以下5類人士有較高機會患上糖尿病:
1. 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人士。
2.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人士。
3. 曾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誕下過重嬰兒(體重4公斤或以上)的女士。
4. 體重肥胖人士(其體重指標BMI超過23)。
5. 中年(45歲或以上)人士等。
如何預防糖尿病?
醫管局指,肥胖是一個引致糖尿病的主要風險因素,因此預防肥胖有助減低患糖尿病的風險。當局建議以下方法預防:
1. 保持理想體重,體重過胖者,宜定下減重目標(5-10%現時體重)。
2. 亞洲人的理想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為18.5至22.9。
3. 體重指標 = 體重(公斤)÷ 身高(米)- 身高(米)。
4. 均衡飲食,以「三低一高」- 即低脂肪、低糖、低鹽及高纖維素飲食原則為目標。
5. 保持活躍,定期進行中等強度運動(建議每星期最少5天進行30分鐘或以上運動)。
6. 由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每年適當的身體檢查可助及早偵測疾病。

網上圖片